2010年10月3日

野地旅0196:阿朗壹古道[台東達仁、屏東牡丹]

地點:台東縣達仁鄉安朔→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性質:旅行

---------------------------------------


  *觀音鼻高繞途中,綿長海灣的絕佳景致。

  還記得我仍是個國中生時,咱家在某年的春節,從宜蘭奶奶家開車要往高雄去外婆家,沿途經過花東地區,不論是山是海,風景美不勝收。當我們在達仁鄉對著地圖按圖索驥時,發現環島公路中的台二十六線公路比較靠近海岸,就開車進入,結果從雙向兩線道、雙向一線道、單線道、柏油路、水泥路,最後變成泥土路,我們心想:「哪有這種省道啊?」果然,最後在一個溪谷出谷處,看到一個崗哨,似乎是軍營之類的地方,只好回頭了。至此我才知道,原來台灣的環島公路其實有兩個缺口,其一是佳樂水到港仔一帶,做為軍事管制區(中科院飛彈試射基地),另一處則是這次我們所抵達的下南田到旭海一段,也曾是軍事管制區,且其中觀音鼻一段山逼海,公路修建困難,因而至今尚未連通。

  本來我對這裡是沒什麼認識,也沒什麼特別好奇,但在某次峻鳴跟我提起「阿朗(塱)壹古道」時,我就有興趣了,古道走了也不算少條,還沒真正走過「臨海」的古道,算是一個挺新鮮的行程,此外,見到2006年3月此段公路又開始動工,臺灣唯二的原始海岸有可能就此消失,基於對家國國土的熱愛,我決定親自來走一趟。在約人的過程中,由於考慮到「行」的方便,只想約四個人,卻一波三折,原訂有我、林怡、語玥跟峻鳴四個人,但在出發前三日語玥跟峻鳴卻臨時退出,還好補進了舜晴跟郁惠,不然兩個人跑到這麼遠的地方走古道,感覺怪怪的。

  四人成行,我們在二十日下午搭乘唯一一班由台北車站直達大武車站的自強號,約在晚上八點鐘抵達大武,然後走到大武村南邊約一公里多的尚武村住宿,並且補給一些食物、引水。晚上的台九線車輛其實不少(也只有這麼一條幹道),但在大武和尚武之間約有近一公里的路程沒有路燈,三女一男走起來其實有點恐怖。我們投宿在尚武村的金利旅社,四人房只要700元,對我們這些窮學生而言真的是很不錯的地方,至少房間乾淨,有獨立衛浴,缺點就是隔音不好,夜間省道上砂石車隆隆叫,有點難睡,不過我想附近其他旅社的狀況,也不會比較好。當晚我們在尚武7-11旁邊的一間鹽酥雞吃超棒的炸臭豆腐,算是一大收穫(生意非常好)。

  二十一日早上五點起床,說是要看日出,結果搞一搞太陽都快出來了,買了早餐在大武漁港邊吃,一旁的砂石堆擋住了太陽升起的地方,反而讓太陽向是從小丘上升起,煞時光芒萬丈。大武漁港旁有一些社區營造的成品,以白帶魚為主軸,挺有趣的。回到旅社收拾行李,準備搭第一班早上六點五十分的鼎東客運往南到安朔,站牌在原本經過城鎮的路上,沒想到等了半天沒有來,七點二十分看到一班鼎東客運,居然就從外環道跑掉了!下一班車還要等一個多小時,而從尚武到安朔也有七八公里遠,國光客運也遲遲不來,一時不知該怎麼辦,還好此時一台計程車經過,花了兩百元抵達安朔,途中問司機才知道,原來不久前站牌移到外環道上了,連尚武本地的商家都還不曉得呢!


  *大武火車站。


  *大武村(巴塱衛)街道的晚上。


  *尚武村的日出。


  *尚武村大武漁港。


  *港邊的白帶魚裝飾。


  *精細的白帶魚路燈。

  搭車抵達安朔之後,請別忘記台九線與舊台二十六線交會口的319微笑章就放在信箱中,我們打開信箱時還被死蟑螂嚇到。此時時間約是早上八點十五分,開始我們今天的阿朗壹古道之旅。沿著台二十六線行走至安朔溪口附近,可以看到現在正在興建新台二十六線跨安朔溪的橋,到上南田都在重新鋪路,將原有省道拓寬為雙向四線道,兩旁的住民看到我們,都知道是要去走阿朗壹古道的,這條路線真的很熱門,有趣的是,還有一位正在鋪路的工人跟我們說:「這麼厲害,昨天走到今天唷!」當我們正摸不著頭腦時,工人補充道:「昨天晚上看到你們從大武往南走啊!」原來這麼巧。這一段路,我們走的算是稍微比平常來得慢,離開上南田時是八點四十分,抵達下南田(南田溪)時又過了十分鐘,約每小時三公里左右。


  *阿朗壹古道行地圖,本次由達仁(安碩橋)開始徒步走至旭海村,全長約12公里。

  並未在上南田、下南田停留,在路況好的地方我們要爭取時間,因為林怡的腳傷尚未完全康復,後面的礫石灘和高繞路段可能速度會放得很慢。雖然在趕路,當然還是得看看沿途的風景,有沙丘、有椰子樹、有一些小型的方蟹,除此之外,最令人難受的就是超大的海風,這便是冬季來到東台灣必須面對的,林怡的帽子還在達仁溪橋(抵達時約九點十七分)被吹走,還好撿的到(雖然隔天還是不見了),強烈的海風揚起的砂塵其實不多,因為此處以礫灘為主,但是大浪與濺起來的水珠卻讓我們全身都是鹽巴,舔舔嘴唇好像在吃醃肉一樣。除此之外,天氣超好,沒什麼可以挑剔的。


  *微笑章在信中內。


  *安朔溪橋興建中。


  *上南田台二十六線拓寬中。


  *下南田某段的台二十六線仍保持舊樣。


  *達仁溪橋,非常大的一座橋,雙向四線道。


  *舊達仁溪橋已經被沖斷了,達仁溪南邊魚塭仍持續使用中。

  過達仁溪橋後不久,抵達另一座橋,名為「斯路博吉橋」,由於底下的野溪並未有名字,因此我私下命名為斯路博吉溪,此時約為九點三十二分,從達仁溪橋到斯路博吉橋短短三、四百公尺,走了十五分鐘,主因還是為了撿林怡的帽子,而且沿途我們看到了不少方蟹在路上跑來跑去。離開斯路博吉橋,沿台二十六線寬敞的道路續南行,不久就從雙向四線道收窄為雙向兩線道,再變為單線道,最後約在塔瓦溪北方三百公尺處,沒了柏油,成了泥土路(地圖上省道結束處),此時是九點四十八分,終於有種要走古道的感覺了。十分鐘後錄過一個乾谷,可以看到一些黑色岩石出露,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圖顯示,應為潮州層出露,可能為輕度變質的黑色板岩或硬頁岩。

  離開乾谷繞個小圈,十點零二分,在眼前的換成了一個乾涸的溪床,也就是塔瓦溪,裡面沒有任何的水,除了某幾片低地看起來土濕濕的;上面覆滿了漂流木,應該是莫拉克颱風之後遺留到現在的,出海口受到海水波浪的作用影響,堆成了高大的石堤,使得塔瓦溪口就算有水,可能也無法沖開石堤形成沒口溪。我們可以看到溪的南邊有個崗哨,此處便是中心牧場,也是我們家數年前開車來此時所看到的崗哨,現在似乎已經廢哨。中心牧場門口有木指示牌要我們這些行走阿朗壹古道的遊客,不要進入牧場,從靠海的礫灘繼續往南行。因為已經走了六公里多,林怡的腳又感覺到有些疼痛,遂在礫石灘找了一處較不會被海風一直吹的地方休息十來分鐘。


  *斯路博吉溪,乾涸見底,外圍有石堤形成沒口溪。


  *方蟹。


  *台二十六線道此暫時告一段落,接上泥土路。


  *乾谷,潮州層硬頁岩或輕微變質的板岩出露。


  *塔瓦溪河床,滿佈漂流木。


  *塔瓦溪口,有堆的很高的石堤,一樣形成沒口溪。

  休息完畢之後,我們繼續往南走,這一段路均是比腳掌還大的鵝卵石,在雅石收藏家口中則稱作「南田石」,以其被海水磨的很圓滑,且其上有各種不同的白色石英脈形成優美的紋路而著名,據調查可能來源為更北邊的安朔溪以北的溪流,將山區的廬山層岩石帶下,再經由北到南強烈的沿岸流帶至觀音鼻以北堆積;起初我們看到南田石,也覺得很漂亮,但走在南田石上走久了,卻因為很難走而對南田石「心生怨懟」,尤其是林怡,走沒幾步就需要休息一下,當我們好不容易走近觀音鼻高繞點,這短短的六百公尺居然走了四十分鐘,此時已經十點五十分了。而開始高繞時,已經十一點五十六分。

  沿途可以發現礫灘受波浪的影響,大致可分做三層,我們來的時間似乎是漲潮,底下兩層都會被海浪波及,因此我們只能走最高一層。越靠近觀音鼻,礫灘寬度越窄,或許與海底地形變陡,以及陸上平坦腹地縮小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邊由於南田石被磨的大小相近,且長、短軸分明,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礫石堆積的「覆瓦構造」,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正受到海水營力作用下的覆瓦沉積構造!


  *受到海浪影響形成三層礫石灘。


  *覆瓦構造,礫石的長軸尖端大多指向照片右上方,可顯示水流營力方向。


  *最高一層礫灘,似乎有受到暴潮影響而刮除了一部份。


  *低層的礫灘持續受海水作用,高層目前則是乾的。

  稍作休息後,開始高繞,第一段是拉繩攀登,坡度約在45度至50度之間,很奇妙的高繞時林怡反而走的比較順!從觀音鼻北邊高繞大概可分為三段,這三段之間都有小片腹地可供休息,且往北望去,南田海岸景色絕佳,天氣好時,二十餘公里之外的大武都能夠看見。我們對著這樣的美景讚嘆,這趟路雖然有些辛苦,卻也真的值得,不過心中一想到萬一台二十六線打這兒經過,這個畫面是不是就要絕跡了呢?照了些相片,並且驚訝於我們居然拉繩子高繞的如此迅速,接著就一鼓作氣繼續往上攀爬,展望點過後,進入一片月桃林,雖然是在林中,不過坡度比之前幾段都來的更陡,可能有超過60度之譜,若無繩子非常難攀登,真是佩服那些綁繩子留給後人方便的高手!

  出了月桃林,來到下一個展望點,高度更高,視野更佳,今天除了因為浪大,沿岸海水呈土黃色之外,一切都很美妙,尤其是海洋從土黃到綠色,再轉為湛藍,那種顏色的變化,讓我們只能讚嘆大自然的神奇筆觸。高繞路徑最高點約海拔119公尺,我們從高繞起點至最高點,平面直線距離也不過大約百來公尺而已!可見坡度非常的陡峭。過了最高點,高繞路徑大致沿著等高線向南繞過觀音鼻,隨後開始下切。我們沿途遇到兩隊人馬,第一隊四個人,看起來都很厲害,第二隊則是叔叔阿姨團,大概有二十來人!我們遇到這群叔叔阿姨時,他們正在一處較寬敞的平坦地煮午餐,我們也利用此處稍作休息,並且和大家一起聊天,此時是下午一點二十五分。


  *高繞第一段,攀繩。


  *第一展望點。


  *進入月桃林。林內坡度很陡,完全無法空出手來照相。


  *第二展望點,也是景色最佳的一點。


  *制高點。


  *過制高點後開始較平的路,但山逼海,左邊就是懸崖。


  *據說阿朗壹古道原本是走觀音鼻海邊的,但因軍事原因被日軍炸毀,並長年受海浪侵蝕,現已無法行走。


  *硬頁岩的出露使得觀音鼻高繞步道處處都有碎石坡,走的時候務必小心。


  *平坦休息處遇到叔叔阿姨團。

  一點四十分,再度啟程往南,開始下切,下切的攀繩路段比較「一氣呵成」,由於我們下切經驗不足,因此決定每段繩索一次只能一個人通過,多耗了一些時間。林怡很勇敢的走在最前頭,當完成了最後一段,也是最長的一段下切路段時,在觀音鼻南邊的海灘上興奮的大叫,這時候我人大概還在海拔60公尺以上的地方等著下切吧。兩點二十分,四個人都下切完畢,休息數分鐘。此時我發現觀音鼻南側的海灘岩石與北側大為不同,北側灘面上遍布南田石,南側灘面上則較多崩落的黑色硬頁岩岩塊,推測應該是因為沿岸流被觀音鼻所擋住,因此南田石的分布沒有繼續向南延伸,直到靠近更南邊的牡丹鼻北側,才又有南田石的出現。

  休息完後,續南行,三點抵達了每篇走阿朗壹古道的旅人都會記錄到的觀音鼻野溪,枯水季無水。未停留,繼續往南走約一公里,見到靠近灘內緣有較高的平坦地,且綁有登山條,心中一喜,直覺應是道路,果然如我所推測的,是泥土路出現了(地圖中旭海方向產業道路起點),此時時間為三點五十七分。泥土路兩側是大片廢棄椰子園,沿著最清楚的路跡往前,本因沒什麼意外可言,然而我們所攜帶的GPS圖層過於簡略,使得我誤將牡丹鼻北側的乾溪判讀為旭海溪,讓我們在此處多耗了半個多小時找路。後來遇到方才再觀音鼻所遇到的四人登山組合,在他們的引導下走回正確路徑。因為這段走錯路的關係,使得我們的時間被嚴重拖延,加上牡丹鼻起算,以北的台二十六線公路均受海岸侵蝕影響而被嚴重破壞,行走不易,越過牡丹鼻時已經將近下午五點,還好接下來就進入了坦途。不久看到人煙,見海巡隊(五點二十八分)就詢問了計程車行電話,才得知五點四十分的一班開往車城的客運尚未離開,我們趕緊走到旭海村,順利搭到客運,也完成了本次阿朗壹古道的旅程。


  *林怡一馬當先下切至觀音鼻南側。


  *南側高繞入口一景,沿路都是碎石坡。


  *觀音鼻南側出露硬頁岩與微變質板岩;灘面上多為崩積物。


  *觀音鼻南側海灘一景,遠方高處為牡丹鼻山。


  *塊狀砂岩出露,應為牡丹層分佈。


  *觀音鼻野溪,無水。


  *沿途休息時所見的,疑似彈塗魚的生物在潮間帶石頭上彈跳。


  *乾溪北側海灣內的沙灘,此處海浪明顯較弱。


  *椰子園產業道路。


  *台二十六線公路在牡丹鼻尖端時,因大浪侵蝕造成路基流失,並且帶來大量南田石堆積於路面。

  走在阿朗壹古道上,除了意外的人情味之外,我所感受到的自然力量是遠比歷史記憶來的強烈,雖然如此,阿朗壹古道的歷史卻是不容被抹滅的。阿朗壹古道在漢文文獻中被寫為「恆春卑南古道」,又因為在沈葆楨巡視牡丹社事件發生地之前,恆春舊名「琅嶠」,因此也被稱為「琅嶠卑南古道」,顧名思義,就是連接恆春到卑南間的通道,途中經過滿州、八瑤灣、牡丹灣至達仁鄉後再沿海直達卑南,全程約203公里,因此本次我們走的古道(約13公里)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最初,阿朗壹的路線推測可能為原住民所踩踏出來的沿海小徑,荷蘭時代的文獻中便已經有行古道的記載,而阿朗壹古道真正的建成,緣起於牡丹社事件,事件發生後清朝政府派沈葆楨來台督辦軍務,進行開山撫番政策,開闢八條道路由西向東,希望能加強台灣東部的控制,這些道路中,除了為人所熟知的幾條橫貫道路外,阿朗壹古道也是其中一條。負責開闢阿朗壹古道的是恆春知縣周有基,約在光緒三年(1877)時他所帶領的軍隊便已開通了八瑤灣到安朔溪這段路,並接上另外三條東西向的越嶺道(楓港卑南道、射寮卑南道、赤山卑南道)在東海岸的沙灘路線。

  在阿朗壹古道的全盛時期,部份路段可通行牛車,甚至還有郵遞的服務,人來人往。這樣的榮景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政府另外在更北的枋寮一帶開闢越嶺道,稱作「三條崙卑南道」,也就是今日大家比較熟知的「浸水營古道」,取代了阿朗壹古道的交通重要性,從此阿朗壹古道便沒落了下來。目前古道僅存旭海到達仁的路段,因觀音鼻橫亙其中,台二十六線省道的建設停滯不前,因此保留了其原始的海岸面貌,既沒有堤防,也沒有消波塊,更沒有公路,正如上面的照片所呈現的,是圓磨的非常好的礫石灘,並且這段原始海岸,是稀有保育類動物椰子蟹在台灣本島的最後棲息地。

  然而,在當地民眾的強烈要求要有「行的權利」之下,台東縣政府已經通過了台二十六線的闢建案,從達仁到斯路博吉溪一段大致已經擴建完成,雙向四線道的規模,對於環境的衝擊是不言可喻。環保團體多次抗爭,不過當地居民也挺堅持他們行的權利,因此台二十六線的建設成為了兩難,本次我們造訪阿朗壹,正值三合一選舉在即,我們看到達仁鄉長候選人的競選標語,便可以知道這裡的居民,對於他們行的權利是有多麼迫切的期待。雖然如此,阿朗壹古道跨縣的特性,讓台二十六線仍存有懸念,塔瓦溪以南便進入了屏東縣境內,屏東縣尚未通過台二十六線的闢建案,而觀音鼻、牡丹鼻的精華路段大致在屏東縣境,因此目前看起來似乎沒有立即開發的可能性。


  *競選標語:「在沙漠中開江河,在曠野裡開道路」。

  最近由於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強硬要求保留原始環境,以及人民環境意識高漲的狀態下,阿朗壹古道似乎有種迴光返照的感覺,在即將開路之前,吸引了大批的山友前往一探究竟,大家都讚嘆於這片海岸的美好,我也一樣。
 
 
一、參考資料
1.恆春卑南間郵便路線
2.王一婷(2002),《台灣的古道》,遠足文化

二、備註
1.觀音鼻至牡丹鼻路段因海岸侵蝕強烈且快速,似乎在台二十六線計畫中有意開闢隧道,取代原本的海岸路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