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校園記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校園記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1月18日

校園記事:我所認識的齊柏林導演

(原文發表於個人臉書網誌,20170611)

2017.06.10這天中午,我人還在北海岸帶考察,突然手機傳來一陣陣訊息震動,起初不以為意,但頻率實在太高,忍不住好奇打開一看,竟是這番噩耗。一時間,我以為台灣的假新聞已到了這種地步,但隨著不斷傳來的訊息,才慢慢地理解,齊柏林導演離開我們了。事實上,已過了一天,我還在等齊導回我line的訊息。

容我以下稱齊導為齊大哥,這是他要我這樣叫的。

回想起第一次見到齊大哥,是台師大地理系邀請前來專題演講,我依然記得當時的情境,齊大哥的投影片裡羅列了眾多台灣的美麗空拍照,引起在場眾人的種種驚呼,而且地理人大多有能力一眼就認出照片地點,這也讓齊大哥相當開心,還記得他說:「太喜歡來地理系了,大家都懂我在拍什麼!」或許這就是我和齊大哥結緣的火苗吧。

校園記事:「制服這件事」看學校課程設計

教育部今天(2016年5月23日)表示,日前修訂《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增列「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要求學校不得以服儀不整為由執行記過等處罰。 教育部學務特教司指出,過去教育部就曾函示過同樣內容,學校服儀規定應走民主程序,這次是將規定明確入法,希望學校不要用記過處分方式來對待學生,而是改採輔導、規勸;「服儀自由學生陣線」臉書粉絲團也表示,肯定新任部長第一天上任的作為,但必須呼籲教育部,在行政命令生效後,務必執行與監督各校 。

校園記事:AAG:Centurial modification of river channel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flooding in Taiwan - A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persp

Centurial modification of river channel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flooding in Taiwan - A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perspective

Authors: Mu-Ti Yu(游牧笛), Su-Min Shan(沈淑敏)

Keywords: channel system modification, historical maps, aerial photographs,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Taiwan

Taiwan, a mountainous island,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dynamic geomorphic processes driven by the active neo-tectonic activities and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long with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ca. 23 million now) and strong development-oriented national policy, all major river channels around the island have experienced dramatic modificatio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part from the significant channelization, channel systems in the lowlands have also modified extensively to fulfill the need of irrigation, regional drainage and flood prevention.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detect and categorize the major patterns of channel modification around the island by comparing the sequential historical maps and aerial photographs over a centurial timespan. Selected cases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how the transformed lowland channel systems have affect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looding in a local scale.

校園記事:人類世下的地理學研究-跨境與移動下的自然 (心得)

 感謝洪廣冀老師Kuang-chi Hung透過FB發送邀請,傳來了今年底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有3場與「人類世」議題相關的演講,今天是第1場,由洪伯邑老師從他在異域茶鄉的調查心得,連結人類世的概念,另由專長為水文領域的黃誌川老師進行與談,做為明年3月相關外國研究學者來訪前的暖身操。


先簡記一下自己參加的原因。


其實洪伯邑老師所講的茶鄉,早已聽過許純鎰 (Hsu Chun Yi)分享數次,也拜讀過論文,當然由老師來詮釋,照理而言會有不一樣的視野。然而這一場次我個人認為的最大亮點,不在茶鄉研究經驗,而在於邀請了黃誌川老師與談。我一直很想知道,在人類世的架構下,水文學者如何談人文社會學者所做的研究?


今天的演講,洪老師先花了些時間,講解有關這個講座的緣起(有一筆贊助經費,要舉辦楊湳子人文講座,邀請到了外國以人類世研究知名的學者訪台之類的),另外一個很大的部分,就是在強調「人類世」儘管是新的名詞,但概念卻可能不是非常新穎,甚至對於老早就在關注「生態傳統(人地關係)」的地理學者而言,恐怕是老調重彈。不過人類世作為一個當今學界的火紅議題,自然會有它的獨特性,這點,洪老師企圖使用他的東南亞茶鄉研究經驗,說明「自然」與「人文」學界的界線模糊化;至於主題,所謂「跨境與移動下的自然」,其實是要說明,眼前的自然是否為真自然?又或者我們是否要對自然重新定義?

2017年10月16日

生活札記:我的戶外課程經驗談Part 1-戶外課程的循環三階段

  *戶外課程總是能帶給大家不同的想像。

  在地理系已經堂堂邁入第十二個年頭,從還是生澀的小大一開始,就不斷參加各種課程的戶外考察活動,儘管不是所有地理系的學生都喜歡戶外考察,但不可否認的,戶外考察對於建立地理環境知識有著不可抹滅的影響。經過多年的戶外考察,累積了一些些實際帶考察的經驗後,趁著在葉丙成老師創立的BTS無界塾進行社會領域合科課程開發時,加入一些對教學式戶外考察的想像。以下簡單介紹之。

2017年7月7日

生活札記:博士班第一年

  *外拍也是這一年的新嘗試啊,謝謝好朋友強迫給我這個機會。

  博士班這個坑,已經跳入將近一年,做了很多以前沒做過的事情,非常疲倦,但也很有收穫,或許這就是博士班,強迫自己長大,也強迫自己在時間調配、壓力解放等各方面,都要有完善的規劃。值得開心的是,也確實慢慢有感受到自己在成長,當然更有不少地方仍待努力,希望來年能持續進步。

2017年6月19日

生活札記:從人為地形學的角度看供水設施的興築

  圖一:中庄調整池攔河堰一景。

  六月十八日是這學期地理系博士班必修課考察的日期,考察的地點由修課同學依自己關注的議題,在桃園大漢溪流域一帶挑選點位。由於下巴我是朝向地形學進行鑽研,尤其是很有可能往人為地形學(Anthropo-geomorphology)的方向進行探討,故挑選了石門水庫大壩下游段至鳶山堰間的河段進行考察,實際考察的地點,是在大溪聚落附近的月眉停車場,並從河堤上近距離觀看中庄調整池攔河堰(如圖一)。

2016年10月31日

台師地理系友專欄:懷抱理想的新聞主播-李宛儒系友專訪


這次邀請到地理系99級的系友李宛儒(FB粉絲頁),來與大家分享她的地理系生活與工作經驗談。目前宛儒任職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視),擔任新聞主播以及《國際熱線》節目主持人,過去五年參與製作多個國際採訪專題報導,2015年中赴義大利採訪「地中海難民」專題報導,同年底,再赴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採訪「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議題,2016年投入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製作一系列「中美洲」專題報導,包含政治外交、能源開發、台商投資等議題。其中「氣候變遷 曙光之端 - 吉里巴斯特別報導」入圍「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16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相信各位一定對於這位「從師範體系走向主播臺」的系友相當好奇,讓我們透過專訪內容,透過三大部分的問答,包含地理系生活、新聞業點滴、及對地理系的反思,一探宛儒系友的新聞之路。


2016年2月29日

生活札記:第一屆地理系桌球老人賽

  *第一屆地理系老人桌球賽成員合影。

  自從上了地理系之後,心中常常有些想法,當然在系桌球隊裡面也是,所以常常帶著系隊隊員們一起考察,最近去年底開始實驗自導式考察,未來甚至還想模仿大四外埠教學參觀的模式,也來個系隊環島考察。除了出遊、聚餐之外,我在系隊最重視的其實是盃賽時與其他人的聯誼,因此建立了所有地理系在地理盃跟大地盃都要大合照的傳統,接著又思考著還能做什麼,最後,就在一次與彰師地理老對手宋上仁的聊天中,決定了要來辦「畢業老人」的桌球聯誼賽。

2015年12月16日

台師地理系友專欄:地理競賽的主持精靈第2號-陳碧雯系友訪談



  睽違兩個月,師大地理系系友訪談第二篇終於登場囉。這次下巴邀請到大學部102級,現正擔任鹿港國中地理教師的陳碧雯系友,曾經擔任過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第七、八兩屆總決賽的主持人她,曾在大學時期選修師大的表演藝術學程,並受邀拍攝國教院的地理教學影片。事實上,由碧雯所主持的第八屆總決賽,負責校對題目與製作決賽投影片的下巴,全程都在比賽現場,碧雯的台風相當穩健,且談吐得宜,令下巴我自嘆弗如。這次訪談,特別請碧雯和大家分享一下,兩次總決賽主持人的記憶中,一些精彩且值得我們借鏡的經驗。

2015年10月9日

台師地理系友專欄:地理競賽的主持精靈第1號-陳奕竹系友訪談



  台師大地理系傑出系友訪談系列第一輯,下巴邀請到的是104級陳奕竹系友。奕竹自地理系畢業後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新成立的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從地理跨足到文化創意產業,踏出台師地理人過去少走的一條路。奕竹大學時期,曾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的年度重要活動「國中小地理知識大競賽」,第9、10屆的決賽主持人,可說是整個活動能夠精彩、刺激的串場精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主持工作必須面對台下眾多老師、家長,一般人心臟不夠大顆,或許還難以站上這個位置呢!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美麗大方的奕竹,在接下主持棒後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對國中小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的心得和建議,就讓我們透過簡單的聊天問答,解開大家心中的疑問吧。

2015年6月15日

生活札記:畢業又一年


  *這面牆壁,連續好幾年師大畢業典禮前都來這裡拍照!

  去年的六月二十六日,碩士論文口試完成並通過後,終於正式脫離學生身分,至今也將近一年了。或許是念舊的個性使然,高中畢業後,整整有六年的時間,我依然經常以義工的身分回到麗山高中幫忙,現在碩士班畢業了,我也依然常常回到師大,就像沒畢業一樣,學弟妹們三不五時就像是看到鬼一樣,見著我出沒在師大的某些角落,一直到今天。

2014年9月12日

生活札記:在師大的第17個學期


  *周三(9/10)的系桌107級迎新實況。

  隨著103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開始,我開始跨入了與師大之間的第17個學期,這包括了大學的8個學期和研究所期間的7個學期(這兩段時間中間有1學期在實習,但也幾乎是天天往師大跑),而這個學期則是畢業後留在學校的短短時間。就在昨天已經確認10月1日即將入伍報效國家,不過在這之前,還是要好好享受一下當(偽)學生的時光。

2014年4月1日

生活札記:最美的插曲-和平高中兼課心得


  *周一中午,和平史地科的迎新送舊聚餐合照,已經被吃得剩一堆空盤了!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學期已經匆匆而過,計畫之外的一個半月,更是倏忽即逝,我在和平高中的兼課生涯,在三月底告一段落。回想當初答應到和平的過程,也還真的蠻戲劇性的,如果沒有那一連串的意外,根本也不會有到和平的機會,想來,真是個奇蹟般的緣分。

2014年2月13日

愛玩地圖:統一超商(7-11)分布地圖


  *民國102年7-11店鋪分布點子圖(無絕對座標)。

  上個學期修了在碩士班的最後一堂課,是周學政老師開授的「市場地理研討」。對於市場這玩意兒,我這個專攻地形的人還真是感受到一個頭兩個大,其內容與市場經濟較為相關,而和地理的關聯性較弱,然而,這門課有個期末作業,還是要試圖把市場經濟與地理之間做出一點點關聯性。我們這一組分配到的作業是「統一超商」,也就是俗稱小七的7-11便利商店。透過兩個部分來探討7-11在台灣的發展,首先是利用歷史新聞來找到各個時期7-11的經營策略、產品樣態,試推7-11到底希望讓便利商店變成什麼模樣;接著再利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及分公司基本資料查詢系統,找出7-11的店鋪開設、關閉時間以及地點,藉以了解店鋪的空間分布。

2014年1月23日

生活札記:大溪高中泰雅族傳統智慧體驗營


  *大溪高中的學生和我們一起,跟耆老在寒風中學習了一上午的溪流魚類傳統知識。

  2014年才開始沒多久,學生們陸續進入寒假期間,研究室也進入了計畫生產的量產時期,規劃了好一陣子,由桃園縣大溪高中原民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泰雅族傳統智慧體驗營-認識植物與魚類」營隊,也正式展開。營隊同時肩負著「培育原民青年」傳承泰雅族文化,及「國科會原民科教計畫」的教材開發兩個重要目標。以往的原民教育研究,因為現實教學環境的限制,大多集中在國小,國中已經很少了,更別提原鄉地區目前為止根本沒有任何一所高中,因此高中相關的研究與教學設計顯得非常匱乏,這也是地形室未來幾年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2013年12月24日

校園記事:第十七屆全國地理盃桌球賽事記錄


  *第十七屆地理盃桌球賽部分的大合照,可惜有少數隊員沒有入鏡。

  今年,地理盃邁入第十七個年頭,而我居然已經第八次參加了(包括兩次沒有報名但有到場)。今年高師(原文化)的河馬畢業之後,我就成了所有參賽選手中年紀最大的,本來就已經有一點神主牌的感覺,這次更有一種「開基祖」的感受,令人嘆息歲月催人老啊!

2013年9月13日

生活札記:伯樂大學堂培訓課程「細說師大」短記


  *「細說師大」課程剪影(伯樂大學堂工作人員提供)。

  大約在五月中旬的時候,接到了師大課外活動組老師的詢問,看到我平常喜歡在FB上面東扯西扯,講一些師大的校園風格,於是問我是否能在八月底的新生營輔導員培訓課,擔任一堂課的講師,不久後確定課程名稱為「細說師大」,時間約為一個小時,授課人數約一百多人,地點則在師大文學院最大的教室誠101。

2013年9月9日

生活札記:第一次國小同學會


  *第一次國小同學會(五、六年級),參與同學的合照。

  下巴我畢業於台北市立西湖國民小學,是第二十一屆的畢業生,畢業至今已經十三年的時間,由於近年「臉書」崛起,大概在三年前,透過了強大的尋友功能,逐漸找回了一些當年的國小同學,不然有些同學根本已經呈現「失聯」狀態。於是在去年,有了籌辦同學會的想法,但始終未能付諸實行;終於在今年,原本只是要約其中一、二人到師大來小聚一番,結果就順便約成了同學會。

2013年7月6日

生活札記:2013年麗山高中領袖人才培訓營


  *本次營隊的大合照,由阿圖提供。

  參加了第七次的麗山高中領才營(包含一次自己是學員、六次工作人員),其中最近三次都擔任了總召一職,感觸真的非常深。每年一定都要回顧一下,「十年前」懵懂無知的我,在師大鈴鐺服務社的帶領之下,體驗了團體活動,從此銘記在心,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大學進入了師大就讀,並在偶然的機遇下發現,鈴鐺服務社內主要成員,便是我所就讀的地理系的學長姐,因此,一直以來都不喜歡拋頭露面的我,居然加入了一個非得拋頭露面不可的服務性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