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沿線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水文學(帶隊老師:韋煙灶)
----------------------------------------
*上圖為本次考察路線,考察方式為走路。
一大早的老師稍稍講解之後,一行人就從師大本部出發(如上圖),我們要看有關河床的東西。新店溪的天然河床,現在大部分都已經是都會區了,但是似乎還是能從地表的一些高低起伏,依稀的找到有關證據。幾個名詞,要在這邊先做釐清。
由距離河道遠到近來作排列,首先是河崖,河流在平原區擺盪的最大範圍,將地面侵蝕出一個小崖;後背溼地,位於河崖跟自然堤中間,地勢較低,排水不易,故成溼地;自然堤,一般洪水所及最寬處,由於河水兩側較淺,摩擦力大流速慢,故意堆積成平行河道的小丘,如一堤防;堤防,人工建築的防洪工事,台北市的堤防都以兩百年洪水頻率為基準,建築在接近河道的高灘地上;高灘地,屬於河床,平時露出水面,洪水時則淹沒;護岸,屬廣義堤防的一種,不高出地面,僅保護高灘地岸不受侵蝕;河道,河流平時的流路位置;行水區,兩側堤防中間的高灘地與河道屬之;堤內,指人居住、活動處;堤外,指行水區;堤外水,在行水區所出現的洪水,水量極大;堤內水,在非行水區所出現的洪水,水量小。
弄清楚上面的名詞之後,我們用照片來看。
圖一
眾人沿著同安街前進,過了南昌路二段之後,可以發覺此段地勢下降大約兩到三公尺,路都是斜坡,雖然圖一看不清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旁房屋的磁磚、道路的相對距離可以看出來(圖二)。
圖二
接著來到了岔路,我們右轉了進去,不遠處有一間小廟「長慶宮」,上面還有個「鼓亭莊舊址」的石碑,背面有一些相關記載(但老師說不是很正確),鼓亭莊的位置就在這邊到南昌路一帶,地勢較高,而離開長慶宮再往新店溪的方向,就是一個大約一到兩公尺高度落差的階地(圖四),有可能就是新店溪的「河崖」所在,而再過去就是所謂的後背溼地。
圖三
圖四
回到同安街上,繼續往新店溪走去,到接近汀州路的地方,又有微幅的上坡(圖五、圖六),一越過汀州路,馬上就又是個下坡(圖七),就好像汀州路是一條小山脈一樣,凸出在地面上,根據推測,汀州路就是在新店溪的「自然堤」上,根據老師的觀察,台北有不少老市街(如迪化街)都是在自然堤上。
圖五
圖六
圖七
才走過汀州路不遠,就可以看到一些房子,他們的衣樓都有墊高三到四階約一公尺高(圖八、圖九),因為在汀州路到新店溪中間,已經來到了新店溪的高灘地,在河堤蓋起來之前,這裡可是會淹水的!
圖八
圖九
在這一區,地勢大多低平,現在房子很多了,也有一些小廟,其中有兩個建築物比較特殊一些,例如圖十的這一間看起來被鐵皮包圍的房子,其實是一棟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日式建築,叫做「紀州庵」,以前是一個藝妓院,一旁有個小小的「文人公園」,因為以前這邊出了不少文人,也才有紀州庵的存在。一旁則有另一間廟,一樓幾個大字寫著「莆仙同鄉會」(圖十一),莆指的是福建省莆田市,仙則是莆田市西南的仙遊縣,都在福州南方,台灣有不少閩南人就是從這一帶來的;同鄉會上面還寫著天后宮,因為著名的湄洲就在那一帶。
圖十
圖十一
上面這兩個建築,透露出的是一個小訊息:台北市的都會空間分布與族群關係!住在所謂的「陸地」,也就是鼓亭莊所在位置的,就是最早來的閩南人,然後這些閩南人開發後背溼地為農田(低溼不需灌溉),而後來才來的客家人則住在汀州路再過去一點的地方(調查所得),並且在稍後的日本統治時期,因為水利工程的進步,使得高灘地也開始有人居住,雜以一些漢人,更靠近河邊的則是民國三十八年撤退來台灣的一些軍民,最後到民國五六十年的時候,河堤蓋起來了,都會也就越來越發達。
圖十二
台北,寸土寸金的地方,所以這邊的河堤也作為快速道路的使用,圖十二的右半邊是一般道路,而左邊隔音牆後的則是水源快速道路,利用的十分徹底。
圖十三
越過了水源快速道路也就是堤防,我們來到了堤外的行水區,現在台北將此處闢為古亭河濱公園,綠草如茵,陽光溫暖。可以看出越靠近河道處是緩緩的往下傾斜的(圖十三、圖十四),我們走到一間河邊的小廟,叫作福佛宮(圖十五),我們在那裏坐了下來。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我們坐的地方是一個階梯(圖十六,拍歪了),這裡的水泥牆就是所謂的「護岸」,護岸上方的是高灘地,而護岸裡面,就是所謂的河道區囉。福佛宮會設在這邊,是因為以前偶有所謂上游大水所衝下來的無名屍,就集中在這邊做祭祀,所以這是一間陰廟,別亂拜。
圖十七
在福佛宮的旁邊,種了不少的花花草草(圖十七),不過,根據法規,這是不被允許的,規定是在河川行水區中,不得種植「高莖作物」!為的就是要減少洪水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如果高莖植物或樹木很多,自然就會增加摩擦力,甚至如果有漂流木從上游下來,很容易卡住,造成更嚴重的水患。所以堤外其實就應該是一大片草而已(圖十八),在台灣大部分的地區都落實很徹底,只有台北因為發展河濱公園,所以只好作折衷辦法。
圖十八
離開了福佛宮,往另一邊走去,來到了古亭抽水站的閘門(圖十九),隱隱聞到一股怪味。從閘門流出了一些水來,這些水就是堤內所排放的廢水,難怪會有怪味。每當大雨,抽水站就會將閘門關閉,以防外水倒灌。電視上曾經看過的三重淹水,是因為捷運工程打破堤防,導致堤外水漫入堤內,堤外水是由整個新店溪集水區的水所集合成的,所以水量大,三重也就淹的嚴重,當初有官員說是堤內水導致淹水,但堤內水都是水溝,而且「集水面積」通常不大,以古亭來說大約只有五平方公里,所以水量極小,該官員的說法只是卸責而已。
圖十九
圖二十
水閘門旁邊有個水標尺(圖二十),上面的刻度並不是從零開始,至於為什麼,我一下子沒有答案,以後知道了再補上去吧!離開抽水站,老師說就解散了,但其實大家的目標都一樣,就是回學校上課!沿著原路走回去,走過的是一段水文地形剖面、一個歷史的年輪、一個隱逸的社會現象,雖說是一大早的出來考察一個小時,但收穫也不算少。
圖二十一
最後,我們看到一戶人家應該是被偷了好幾次,憤而掛出這個牌子(圖二十一)!
(圖二十一)...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