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1日

野地旅0138:麗山史蹟巡禮[台北內湖]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環山路二段沿線(麗山里、港華里),郭湖龍墓、竹月寺、下陳聚落、瀾田埤福德宮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五月二日
性質:散步

---------------------------------------


  *本篇地圖。紅色線條為環山路二段,黃色線條為尋找郭湖龍墓之路線(環山路二段50巷與登山步道)。太陽處為麗山高中正門口;淺黃色區域為下陳聚落;其餘標點A為郭陳氏墓、B(被擋住)為浮雕土地公、C為鄧乞墓、D為竹月寺、E為郭湖龍墓、F為周墓、G為穎川(堂)、H為弧形磚造房、I為寶樹(堂)、J為瀾田埤福德宮、K為磚造建築群。英文字母以本次探訪順序安排。

  好久好久以前,在網路上搜尋有關金面山登山步道的一些資料時,發現了「郭湖龍墓」,從文字敘述上,該墓就位於金面山登山路網中的其中一個入口竹月寺旁。從國小四年級首次到竹月寺,歷經國中、高中六年洗禮,也經過竹月寺有數十次之多,甚至兩次麗山高中國文科所舉辦的金面山-擎天崗大縱走,也都是以竹月寺登山口做為起點的。經過了這麼多次,我怎麼就沒注意到這裡有墳墓呢?

  疑問埋在心中不解決,實在不痛快,剛好今日無事,原本想去新莊看看慈祐宮等古蹟,但是大一學妹去台灣地理考察了,峻鳴又在學校幫忙大運會攝影,不太喜歡自己一個人專程跑大老遠的,於是目標轉近,不久,就決定去尋訪郭湖龍墓,順道看看麗山高中旁邊的下陳百年客籍聚落,為了方便,還特別穿了我麗山高中的褲子。

  輕裝出發,循著環山路二段前進,至50巷轉近麗山新村。麗山新村是個高級別墅區,每間都是獨棟的,往來的車子也都很高級。快速通過此區,巷底是麗山二號公園,左轉續行,離開高級住宅區,進入了一片類似工寮的地方,後方就是金面山親山步道的「竹月寺登山入口」,此處為水泥階梯往上。入口右側有一郭陳氏墓(點A),墓碑兩旁有算是精細的石雕,上刻有「民國丙午年」的字樣,當下推測若年代無誤,則應該不是我要尋找的郭湖龍古墓(郭湖龍也不姓郭陳)。回家一查,民國時期丙午年至今只有一次,是民國五十五年,距今約四十餘年,也算是有點老舊的墳墓了。

  吸引我注意的,是郭陳氏墓正上方的兩個石牌(點B),左側石牌字跡不清,但勉強可見中排第一個字為「故」,推測應該也是墳墓,年代應更古於郭陳氏墓,然而應該是窮人家。右邊的那個石牌就可愛了,有個椅子狀的基座包著石牌,石牌上有圖案,畫的是一個手持柺杖和金元寶的土地公,圖案中還幫土地公加了房子呢!這個土地公啟人疑竇,起初我以為應該是郭陳氏墓的后土,但后土怎麼可能在頭頂?而土地公上方也沒有其他墳墓,左側石牌是窮人家的也不應該有這麼精緻的土地公,加上手持柺杖和金元寶都與守財招財有關,因此這個土地公可能與墳墓無關,而是獨立的水頭土地公(一旁即是溪澗)。


  *麗山新村一景。


  *金面山親山步道竹月寺登山口。


  *郭陳氏墓,整體型制完整的石造墳墓,頗有古意。


  *主人來自汾陽。看到墓後草堆中的兩個石牌了嘛?


  *兩個石牌,左為棄墳,右為土地公,尚有香火。


  *土地公全覽。


  *土地公石牌近照,十分精緻。

  離開郭陳氏墓和可愛的土地公,續沿階梯上行,直抵竹月寺前駁坎,又發現一石造墳墓(點C),字跡清晰,為一名叫「鄧乞」的人所有,根據墓碑上所寫年代為「昭和己卯年冬修」,應該是在昭和十五年(1939)時所建立,距今也有七十年的歷史了,可算是個步入古稀之年的墳墓。一旁有個石碑,判斷應為另一個窮人家的墳墓,字跡不清。這兩個墓碑距離竹月寺僅有數公尺遠,但我之前來從沒注意過。走上駁坎階梯,便可看到祭拜千手觀音的竹月寺(點D),外觀現代化,無古蹟感,由於在內湖區志中也僅僅提到三字,應為新建且重要性不大,在網路上搜尋大多為登山山友的休息站而已。

  根據資料,郭湖龍墓應該在竹月寺左,由於三條登山步道均在右側,是故我從來沒有注意過左側。乍看之下只是片樹林和一點人家的菜園,旁邊有個小通道可以走過去。走近一看,進入眼中的是個與小地方等級不符的大墓,這讓我覺得我剛剛看到郭陳氏墓、鄧乞墓,便懷疑是不是郭湖龍墓,真是小鼻子小眼睛了。郭湖龍為日治時期,在大稻埕的富有商賈,然而,對於郭湖龍的描述,就僅只於此了。推敲一些文獻,內湖在近代之前,是以水稻座為主要作物,另外有竹材、木材(相思樹、樟樹等)以及少量的茶葉和蔗糖;另外在礦產方面,也曾開採過煤礦,但量不多。而大稻埕在日治時期則是漢人的市街(日本人居於台北城內),以茶行為最興盛的行業,故猜想郭湖龍可能是經營內湖、南港一帶的茶葉貿易致富,但可能年代不長久,死後亦無影響力,只留下了偌大一個墳墓在內湖山間,是以內湖區志隻字未提,而內湖區公所網頁也並未將之列入歷史建築(雖然此地種菜的阿姨說是古蹟,但查無資料)。

  撇開郭湖龍的過往不談,單純來看這個由他本人傭工監造的墳墓吧。首先,以位置來說,座落在金面山之南,可擋風,墳墓左右山脈延伸成為雙手,算是在一個「穴位」中(這也難怪此處墓多),位於半山腰(海拔高度約74公尺),若不是前方有樹叢遮擋,不然幾乎可以眺望整個台北盆地,視野遼闊,搞不好還能看到郭湖龍生前所經營的產業(若經營的是南港茶葉或臺北盆地的米、糖)。墳墓形式完整,中央墓碑與跪拜磚似乎有重修過,其餘兩側裝飾精美,由外至內分別是一對石獅、鷹(雀?)、南瓜、毛筆和官印,獅和鷹應該是守護之意,故擺在最外側,南瓜表多子多孫,毛筆顯示文風,官印則表權勢,算是挺平常的意義,但在內湖卻很少見。另外還有許多書法雕刻,墓碑兩旁刻有鰲魚(有意味鎮宅消災、富貴有餘等多層吉祥意義),以及一些其他裝飾。保存得頗為完整,不過沒有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挺可惜的。


  *鄧乞墓。


  *竹月寺。


  *郭湖龍墓。


  *兩旁裝飾由外至內為石獅、鷹、南瓜、毛筆與官印(方形)。


  *郭墓正前方,可見墓碑與跪拜磚有翻新。


  *這真的是老鷹嗎?還是某種神獸?


  *郭湖龍氏封塋,兩旁有鰲魚雕刻。


  *墓碑下方基座有七人雕刻,不曉得刻的是什麼?


  *兩旁各有書法作品雕刻。


  *墓前可見台北盆地,台北101便聳立在右前方。

  離開郭湖龍墓,原路折返,在路旁又看到一個周墓(點F),民國時期,沒多細看,一旁一樣有個石碑,仍推測是窮人家的墓,墳墓之多,讓我懷疑這裡以前是不是亂葬崗之類的地方(沒聽說這裡有公墓區)。回到環山路上,時間仍多,照原定計畫,往麗山高中的方向前進,目標是麗山高中西側山坡下的下陳百年客籍聚落(地圖中黃色區塊)。

  對於下陳聚落的印象,其實來自2004年麗山高中青翎刊物編輯社所發行的麗山清籟第三期,描述這個古老聚落中,藏著一間花生糖工廠以及老闆娘的心路歷程。當時沒多加注意,現在回過頭來看,卻又覺得年代久了,有些背景已經消失在現實生活中。文中提到三合院正廳祭拜玄天上帝、有老門牌寫著內湖鄉山腳村,以上兩點最吸引我的注意,玄天上帝的信仰在台灣是相當普遍的,但是在台北(尤其是內湖)卻比較少見;至於內湖鄉山腳村的門牌,我簡單的查了內湖區志,發現民國以來,內湖鄉不曾有過山腳村的行政區劃,但從日治時期所繪之(1894~1905)台灣堡圖,卻又在現在麗山高中所在地發現了「山腳」的地名,因此推測山腳為自然村名,而非行政村名。文中老闆娘說花生糖工廠是由影劇五村遷來,可見此地的所有權已經轉移過,或許現在早已找不到客家習俗在此的表現,然而,建築歷史是不言可喻的(應有略為整建過)。

  首先在麗山高中西側側門旁,看到第一間堂號為「穎川」的建築(點G),穎川堂為陳姓堂號,剛好可以呼應此處地名為「下陳」,不過弔詭的是,穎川似乎為漳州人所擁有的堂號,陳姓起源於河南地區,穎川(潁川)為其一,南北朝時陳姓分為三系,為太傅派(唐文宗時宰相陳夷行)、聖王派(開漳聖王陳元光)、南朝派(陳朝皇帝陳霸先),台灣多為聖王派的子孫,由漳州遷來,那為何是客家人,就弔詭了。但是從其堂號只寫「穎川」兩字,為客家習慣,而非如一般閩南人會寫穎川堂或穎川衍派,只好強詞奪理的說:「客家人應該也有姓陳的吧!」。資料嚴重不足,探討到這裡已經是頭昏腦脹,姑且不論其來源,光看到穎川兩字旁邊所寫的昭和丙子(昭和十一年,1936)孟冬,就知道它有歷史了!


  *從麗山高中西側小巷(環山路二段75巷)進入。


  *穎川,昭和丙子年,穎川二字用琉璃瓦拼湊,確實為昭和時期特色,旁有造型精巧的通風口。

  繞到一旁屋後,驚喜的發現一棟磚房居然有圓弧形的造型(點H),真是少見,讓我連想到閩南廣東的土樓,雖然規模甚小。遠遠的看到另一旁有一間型制較完整的,走出小巷,從一旁的佛濟舊衣回收中心走入,是另一間磚造房屋,堂號「寶樹」(點I),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寶樹的堂號屬於謝姓所使用,在周朝時起源於河南省唐河縣,後有陳留、會稽(東晉)兩地,寶樹堂之名,有兩種說法,其一為晉朝孝武帝至大臣謝安住所,見庭園中有一大樹,稱「此乃謝家之寶樹」而得;另一說則出自《晉書-謝玄傳》:「玄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謝安之後,謝氏因亂而播遷至福建寧化,另有部份至廣東。與前述的穎川堂相比,寶樹堂的主人們似乎更有可能是客家族群,因為客家族群就是在五胡亂華後數度南遷,才會為「客」。

  寶樹堂另一個可觀之處在於它的左護龍,有兩種不同的五行馬背,分別為火形馬背(外側)和金形馬背(內側),正廳也有具造型的通風口和鳥踏,護龍末端則有綠色燒製的琉璃磚做通風口,別具風格。右護龍被鐵皮加蓋,無法一窺其原貌,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圓弧狀的磚牆,真是少見。


  *寶樹堂正面。


  *兩種不同的五行馬背,左為金形馬背,右為火形馬背。有琉璃磚製的通風口。

  下陳聚落尚有人居,寶樹堂門外甚至貼了「私人產業,請勿擅入」的字樣,或許偶有遊人見到這些老房子,一時興起而接近,卻對屋主帶來困擾吧。起初我不敢太直接靠近,後來屋中有人出來,看到我穿麗山高中的褲子,或許認為我是學生來親近社區,主動對我微笑,我才能更接近一些。

  礙於時間的關係,看完寶樹堂後就往回走去,在來時經過一小山坡,見有大榕樹,下面的土地公廟我從來沒接近過,遂前往一觀,沒啥特別之處,但在用紅紙書寫的捐贈芳名錄上,看到此土地公廟的全名為「瀾田埤福德宮」(點J),在我的認知之中,這附近並沒有一個埤塘叫做瀾田埤,但這裡以前確實有農田,從台灣堡圖上看,似乎也真的有這麼一個埤塘(無名),位在現在的環山路二段,鴨母嶺東側的窪地,因此推斷此土地公為水頭土地公,守護農業資財。福德宮旁低處有磚房(點K),與下陳聚落相較,無甚特色,純粹聊具規模。耳邊響起了唱卡拉OK的聲音,顯示著就算環境改變,福德宮目前仍扮演著中老年人聚會場所的角色。


  *瀾田埤福德宮,其實他是在兩棵榕樹底下,而非一棵。


  *福德宮旁的磚造建築群,其實印象中有一部份已經被拆了。

  這次利用了短短的兩個小時,走訪了郭湖龍墓、下陳聚落和瀾田埤福德宮等地,算是對自己居住的這塊地更有親切感,也認識了更多。對於內湖,我也終於走出了政府規劃的歷史背景(如金面山清代採石場、萬壽仙樟、黃吉公祠和林秀俊墓等),而去發現更基層、更被忽略的歷史記憶,郭湖龍墓可能繼續被遺忘,下陳聚落可能翻新拆毀,瀾田埤福德宮的老人聚會遲早凋零,這樣的基礎文化要由誰來紀錄?

  捨我其誰。
 
 
一、參考資料
1.劉晞君、徐子涵、林姿雅、陳俐璇(2004),〈麗山三合院傳奇-古樸中的感動〉,《麗山清籟》,3:56-58
2.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中研院GIS編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