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3日

野地旅0169:老梅聚落與老梅海灘[台北石門]

地點:台北縣石門鄉老梅社區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性質:旅行

---------------------------------------


  *老梅海灘地圖。紅色圈圈為綠色礁岩所在。

  離開十八王公廟,繼續往富貴角的方向前進,原本是要到富貴角一遊,結果在途中看到老梅沙灘的標示,在眾人無異議之下,於是我將車開進了老梅聚落的邊緣,靠近沙灘處。此處的標示寫著「老梅綠色礁岩海岸」,我心中還在納悶礁岩上長海菜有那麼值得開發為景點嗎?遠看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我倒是先注意到了沙灘的顏色,白色略帶鵝黃,主要是石英砂,另有顆粒較小,但比較重,常會留在沙灘高處的前緣的黑色鐵沙。此外,沙灘受風力影響都往岸上吹去,反倒是濱海的地方露出了裸岩或者礫石,可見老梅海灘的沙源可能是不見了,導致海岸礫灘化。


  *往內陸吹的風沙形成沙丘。冬季風強,因此有攔砂柵攔砂。可看到沙灘表面有些黑黑的部分,即是鐵沙。


  *老梅溪口旁的海灘,可見到前緣都露出了黑色的底岩或礫石。

  看到海,林怡整個人就活過來了,我們在她的驅使之下接近海岸,這才發現,喔,這綠色礁岩確實挺漂亮的,有那種小而美的精緻感!海岸原本應該是沙,但在這裡露出底岩(應該是火山凝灰岩),可能是其節理受到海水掏刷侵蝕,變成了一條一條(地質界似乎稱之為「石槽」),外觀有點像毛毛蟲要入海的感覺。青綠色的海菜,讓冷冰冰的沙石多了生命力,也吸引了更多的攝影者來此。

  搞不太清楚這所謂的「石槽海岸」是怎麼出現的,但我自己歸納出了幾可能的步驟。第一,跟沙灘往內陸移動以及沙源阻斷有關,我的思考中,沙灘的輸沙來自於河川或海流,有一定的穩定度,才能夠形成這麼大一片的沙灘,而受到風力的影響,細灘沙會被吹往陸地堆積成沙丘,此時若無穩定沙源,就會使得海岸部分沙量不足而露出底岩或者礫石,老梅海灘看起來有這樣的狀況發生。第二,露出的底岩是火山凝灰岩(更精確的說應該是凝灰角礫岩),由火山灰為主的岩石與其他角礫岩、集塊岩相比較易侵蝕,可能順著其垂直海岸的節理侵蝕成溝槽狀。第三,石槽以高度大致可分為兩層,應與地殼抬升有關,較高的一層形成類似「小小海階」的狀態。第四,火山凝灰岩表面粗糙,適合藻類附著生長。上述四個步驟完成之後,才變成了今日的「綠色礁岩」。某些網頁提及,老梅石槽的「藻礁」是藻類基部石灰堆積所形成,則是將藻礁、石槽兩個名詞互相混用,老梅石槽所生長的主要是綠藻類的石蓴,此類綠藻並不會形成石灰質的生物遺骸,僅固定於石槽的凝灰岩上,因此老梅的石槽並不會「長大」,而真正仍有造礁藻(如紅藻類的中葉藻、綠藻類的仙掌藻等)生存的藻礁,由於石灰質生物遺骸堆積,是會繼續長大的。


  *石槽海岸,垂直海岸線的節理(可能吧)被侵蝕,至於平行海岸線的節理則相對侵蝕較少。


  *可以看到高度不同的兩階石槽。此地地形抬升證據可以看到遠處平坦的高地,其實那就是海階地形。


  *綠色礁岩吸引大批攝影者。


  *真的很漂亮。


  *火山凝灰岩,中間偶爾夾有安山岩塊。


  *礁岩上的海菜。

  沙丘附近還有個小碉堡,而聚落就在沙丘之後。老梅聚落是個寧靜的村莊,村中有間大得不得了的廟「凌虛宮」,廟埕前方第二條路,應該是老梅聚落的主要街道,保有一些看起來樣式較老的房屋。這條路跨越老梅溪處有一景觀橋,是尋找綠色礁岩海岸的地標。此外,老梅附近的榕樹林,呈現「風剪樹」的狀態,長年的東北季風吹拂,使得樹木低矮而樹頂平整。


  *碉堡。


  *應該是老梅村的主廟,凌虛宮。


  *風剪樹。


  *隨處可見的洗衣板,不過水似乎不太乾淨?


  *老梅街上的主要建築形式,最左那黃色建築用的是清水磚,與師大行政大樓相仿。


  *景觀橋。

  綠色礁岩海岸真的很美,是此行最大的意外收穫。既然是來玩的,那就放幾張來玩的照片好了。


  *語玥(左)和林怡玩海菜。


  *大家玩海菜(其實大家也就是在玩海菜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