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82:黃河畔景點[甘肅蘭州]

地點:中國甘肅省蘭州市黃河畔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二十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中國地形(帶隊老師:林雪美)

---------------------------------------


  *蘭州黃河畔,對岸是白塔山。

  舟車勞頓之後,我們終於回到比較接近中原的世界,這會兒我們來到的是甘肅省省會蘭州市,蘭州市一派就是大都會的模樣,黃河貫穿其中,被譽為文明的母親,因此也稱作母親河,在黃河畔就有一個表彰黃河母親形象的雕塑,命名為「黃河母親像」,把黃河描述成慈眉善目、溫柔呵護小孩的形象,不知在這邊的黃河是否真如這樣的形象?我對黃河母親像沒什麼太大的興趣,畢竟我也不是靠黃河水長大的,不過此處的黃河寬度就像基隆河一樣,也是別有一番親切感啦。

  黃河母親像的附近則是另一個景點「蘭州水車園」,早年蘭州農業發展時,為了取黃河水,沿岸架設了許多的水車,除了灌溉,還可以利用水力建造磨坊,根據導遊所說,在三十年期仍能看到水車運作,只是這幾年來為了市容改建,水車全部都拆掉了,今日水車園的水車是後來重建,僅具觀光和讓人緬懷一下的價值。進去看個水車還要收門票(還有點貴),讓我們有點意興闌珊,看看就是了,不過一旁有黃河上獨特的羊皮筏,倒是讓我們親眼見、親手摸了。

  同樣在黃河畔,平時若要交通兩岸的貨物或人員,搭乘羊皮筏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當大水的時候呢?黃河在大水時幾乎是無法橫越的天險,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守備指揮楊廉在河中將二十四艘船並排,上面搭上木板,才成為跨越黃河的第一座橋,稱「鎮遠橋」;但這樣的橋遇到大水仍舊沒轍,直到清光緒年間,才由朝廷撥款31萬兩,建造長50公尺,寬8公尺的鐵橋,1954年予以加固、加弧形鋼拱梁,氣勢上更為壯觀。今日的鐵橋命名為中山橋,藉以紀念孫中山的革命事蹟,此外,又因為這是跨越黃河的第一座大橋,因此又被稱為黃河第一橋,今日橋邊仍留有鎮遠橋當年用來固定橋面的鐵柱。


  *蘭州都是高樓大廈。


  *蘭州也有不少清真寺,確實是個民族的交會點。


  *黃河母親像。


  *轉動中的水車。


  *利用水車帶動的磨坊。


  *羊皮筏,氣充的很飽,摸起來很硬。


  *鎮遠橋鐵柱。


  *今日的中山橋。對岸是白塔山公園。


  *鎮遠橋一景,今日已做為步行橋,不再開放車輛通行。

  在蘭州,看了黃河母親像、蘭州水車園以及中山橋三個點,有一種感覺是,蘭州這個歷史名城為何都要看一些被營造過的「史跡」,黃河母親像本身與蘭州這個城市的連結並不深遠(或許是我無法體會),蘭州水車園更是刻意營造出來的,中山橋雖然保留舊貌,但也欠缺一些歷史的連結,彷彿這一連串的景點之間,除了黃河就沒有其他的共同關聯性。這並不是一個偶發事件,而是因為當初蘭州在開發的過程中,已經破壞掉太多這些史跡間彼此的連結性,例如黃河怎樣才能成為蘭州的母親?當然是要灌溉農田,才能養活人口啊!那麼灌溉農田會需要什麼?這時候就發明了水車,類似這樣簡單的連結,在蘭州黃河畔我並沒有找到,只餘高樓和無窮盡的塞車。

  台灣在這方面也要很小心,目前幾個看起來史跡非常多的區域,像是台南、鹿港,其實規畫的都還算可以,但其他區域例如艋舺的剝皮寮,改建之後完全與周遭社區失去連結性,就連平常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所喜愛的茶館,形式也都大幅改變。要提醒的是,在規劃時,你是想要賺錢?還是想要給居民更好、更熟悉的生活記憶與生活空間?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一、參考資料
1.黃河母親像-中山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