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89:外灘周邊[上海黃埔]

地點:中國上海市黃埔區南京路、中山路、豫園商圈、城隍廟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七月二十三、二十四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中國地形(帶隊老師:林雪美)

---------------------------------------


  *從外灘公園看陸家嘴的高樓大廈,左側有球體造型的就是東方明珠電視塔。

  從西安搭了晚間的火車來到上海,已經是上午接近九點了,當天下午先去參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並且被他們設備超好的自然地理樓給嚇到;接待我們的都是華東師大地理系優秀的學生,人也都很好相處,和我們一起分組交流的是三位大姑娘,分別來自於四川、雲南和黑龍江,想必他們在當地都是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才有辦法來到上海讀大學。交流的時間很短暫,覺得有些不過癮,希望他們明年真的可以來台灣,換我們作東。


  *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的自然地理樓,光看牆上可以分出這麼多實驗室,師大地理就自嘆弗如。


  *我們和華東師大地理系三位大姑娘的合照。

  交流結束後,我們前往上海圖書大廈,有七層樓滿滿都是書,我只買了兩本,算是特別客氣。隨後我們依著地圖,就開始上海自由行,首先當然要去見識一下。南京路我在好幾年前便曾來過一次,今日的南京路步行街顯得更為繁華,我們逛了幾間服飾店,我則買了單眼相機用的腳架,然後再分小組各自往外灘前進。越往外灘,人潮越來越洶湧,我們這組只有我、小豆、瑋臻和純鎰四人,在人群中穿梭有這麼一點點恐怖,只見萬頭鑽動,不見路面的蹤跡。


  *南京路一景。


  *南京路一景。

  到了外灘,人潮只有越來越多,只見與黃浦江平行的中山路是擠得水洩不通,人潮車潮互不相讓,太恐怖了。四人勉強過中山路,來到靠河岸的黃埔公園,人潮依舊很多,在此終於能體會到「中國就是人多」!勉強照了幾張照片之後放棄開長曝光了,因為只要相機的曝光時間超過1秒鐘,馬上就會被人群給撞到,腳架也是沒什麼用處的。此時,純鎰照相居然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千萬人群中哪找的到他,還好地理系的人應該不至於迷路才是。不久後我們和另一組會合,瑋臻跟著他們走去吃冰(人群中實在很熱),我和小豆則繼續沿著中山路往南,把外灘的華麗建築都照一下。

  外灘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前,仍然是泥灘一片;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外灘成了英國租界,英國把此處規劃成一個碼頭,並在不久後開設了第一批的洋行,諸如怡和洋行、寶順洋行、老沙遜洋行以及旗昌洋行;道光二十八年(1848)時在外灘現址構築馬路,加固堤岸,成為今日樣貌,這條路在外國人口中,至今仍被稱作Bund(堤岸、江邊道路之意)。通商之後,外灘沿岸矗立起了二十餘棟折衷主義風格的古典復興大樓,包含各個國家的樣式,也各種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揉合其中,彷彿就是個活生生的建築博覽會。我們從南京路一路向南走去,洋樓打光之後確實是十分美麗,這點倒與我在數年前來上海時並無二致。當然,看洋樓之時,也別忘了看看黃浦江對岸陸家嘴,以東方明珠電視塔為首的插天高樓。


  *左起上海匯豐銀行大樓、江海關大樓、交通銀行大樓。江海關大樓為匈牙利鴻達洋行所設計建造,江海關是清代始設負責對外貿易實務的行政官署,前身為市舶司,現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屬古典希臘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折衷形式。旗昌洋行大樓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建築,這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


  *外灘一景。左起上有兩根旗桿的是中國銀行大樓、綠頂的和平飯店(沙遜大廈)、較矮的兩棟分別是匯中飯店、麥加利銀行大樓,左側較高者為字林大樓,最左為台灣銀行大樓。沙遜大廈是外灘建築天際線的標準,民國初年中國銀行大樓原本規劃建造遠東最高的三十四層,但因沙遜大廈擁有者以「在英租界造房子,高度不得超過我的金字塔塔頂」為由,最後倫敦法院判決中國銀行大樓只能蓋十七層,最終也比沙遜大廈少了30公分的高度。


  *人潮洶湧的黃埔公園,原稱外灘公園,早年就是那個「中國人與狗不得進入的公園」。


  *匯豐銀行大樓,由英資公和洋行設計建造,是除了蘇格蘭銀行大樓外,全世界最大的銀行建築,採用嚴謹的新古典主義立面構圖,外觀上可以明顯看出新古典主義的橫縱三段式劃分。正中為穹頂,穹頂基座為仿希臘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再下為六根貫通二至四層的愛奧尼亞式立柱。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利用該大樓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因此又稱市府大樓。至今仍被譽為中國境內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


  *電報大樓,由英資通和洋行建造。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建築風格為仿哥德式市政廳式樣。頂部有一排尖頂為其特色。


  *日清大樓,建築立面為明顯的三段式,整體上裝飾不多,顯得樸素而穩重,現作為高級餐廳使用。


  *有利大樓,仿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立面三段式構圖,均衡對稱,但立面裝飾多處採用豪華的巴洛克風格的旋渦型圖案。轉角處頂部設計了一個塔亭,頂端有球形圓頂,正門因外灘方向過窄,因此特別設置於路口處。


  *上海總會大樓,建築立面為三段式處理,2—3層中部有6根愛奧尼柱式的石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細部雕刻細膩優美。


  *上海亞細亞大樓,建築風格整體上屬於新古典主義式樣,立面構圖規整,正面有愛奧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處設計了巴洛克風格的裝飾。亞細亞大樓是外灘建築群中,最南邊的一棟樓。

  離開亞細亞大樓,我和小豆繞了一大圈回到地鐵南京路站,要特別注意的是,上海地鐵每一線、每一天的收班時間都不一樣,一定要先搞清楚,免得在收班時,地鐵站可是會像世界大戰一樣的混亂!我和小豆也歷經了一番搏鬥,包括兇猛的插隊,才得以順利進入地鐵站的。

  折騰了一晚,第二天我們還要起個大早,到豫園商城一帶看看。豫園是一個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始建於明嘉靖38年(1559年)至明萬曆5年(1577年),占地達七十餘畝,但在戰亂過後僅存今日所見的三十餘畝,是外國人到上海旅遊時,絕對不會錯過的景點。現在的豫園周邊則依其意象,設立了集中式的攤販市場、開放式的商城等,並延伸至上海城隍廟。我們先去逛了一下集中市場,裡面賣了各式各樣生活用品或藝品,價格不貴,但只要走出集中市場,價格就會突然飆高。在豫園商城區域中,我們並沒有逛什麼店,就只是走走而已,最後決定先去嚐嚐名聞遐邇的「南翔小籠包」,先吃了一個大湯包,然後再四個人合吃一籠蟹粉小籠,吃習慣台灣口味的我必須說,整體來說還是台灣小籠包好吃(尤其是皮),但是南翔小籠包裡面的湯汁是真的挺鮮美的。


  *豫園商城一景。


  *請小豆示範一下蟹黃湯包的吃(喝)法,小心很燙。


  *蟹粉小籠,咬開來是好吃的內餡。


  *南翔小籠包,其實招牌寫的是饅頭店。

  吃完小籠包,發現排隊進入豫園參觀的遊客實在太多了,所以只好作罷不進去了(畢竟看過正統蘇州園林之後,其他園林也沒特別一定要看)。我們穿過豫園商城,並在一旁的住宅區街道晃了一下,最後停留在上海城隍廟與其他人集合。上海城隍廟在明朝由原金山神廟改建而成。城隍廟內供奉有三位城隍,分別是霍光、秦裕伯和陳化成,由於連進去參拜都要買門票,我個人是不願意掏錢的,所以只在外頭看了一下。


  *豫園商城旁的小巷弄,衣服掛到巷弄上頭是傳統上海的特色!


  *城隍廟前有旗杆與照壁,應是後來興建的。


  *城隍廟口,被夾在豫園商城之間。


  *廟口石獅,很有動感。


  *入口處,要在這裡買票。


  *城隍廟都會有的算盤,算盡人生是非善惡。


  *城隍廟主體,有這麼多人買門票去拜拜啊?

  上海周邊我們就逛到這裡為止,其實附近還有不少地方可以去,但我實在很害怕人多的地方,偏偏上海處處都是人,下次各位如果有機會,或許也可以體驗一下,什麼叫做人擠人,什麼叫做人山人海吧。最後,補上一張外灘附近的地圖。


  *白色線為南京路,紅色線為中山路(外灘),豫園商城與上海城隍廟在地圖下方,陸家嘴則在黃浦江東岸。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上海外灘
2.豫園旅遊景點介紹
3.維基百科-上海城隍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