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7月3日

野地旅0467:振文書院[雲林西螺]


  *振文書院山門一景。

  如果說,台灣每個縣市都有一個「古蹟集散地」,那麼在農業大縣雲林,我想把這個集散地的封號頒給「西螺」,應該不會有太多人持反對意見,大家耳熟能詳的西螺老街、西螺大橋、福興宮(野地旅0245西螺老街與西螺大橋)等,還有著名的「西螺七崁」跟「生廖死張」等獨特的文化流傳,現在也盛產醬油,成為了多面向的文化集散地。

  不過這趟來西螺只是誤打誤撞,剛好就在西螺交流道下,雖已來過,但還是帶著同行的夥伴一起到西螺走走。除了逛遠近馳名的大橋、老街外,隨後找了一個不曾造訪的古蹟「振文書院」來參觀一下。


  *振文書院的位置圖,位於西螺聚落的南側。

  振文書院現址原為文昌祠,建於嘉慶二年(1791),祀奉五文昌,並成為當地「振文社」、「義孚社」等文學社團的聚集地。嘉慶十八年(1813),振文社王有成等人倡建書院,此後多次由振文社人出面整修、重建,至光緒十八年(1892)大致成今貌,與龍門書院、奎文書院、修文書院並稱「雲林四大書院」,現為國家三級古蹟,也是四大書院中唯一留存者。

  振文書院的規模並不大,共有兩進。最外的山門為三開間,有非常尖的燕尾脊;山門兩側各有一個字紙亭,但我總覺得這兩個亭的造型,與精美的書院相比,簡直像是個雞肋一樣,不曉得是不是重修之時,未遵古法融入環境,導致格格不入的景觀,這並不是沒有發生過,例如新北市泰山區的明志書院(野地旅0377泰山巖與明志書院)也有類似狀況。山門的抱鼓石與夾柱石看起來是用砂岩,與一些沿海的古老廟宇常採用花崗岩(從中國來的商船壓艙石)不同,可能是日本時代過後仍有多次整修之故。


  *振文書院山門,燕尾顯得相當尖而陡。


  *字紙亭(左)與山門前的一對抱鼓石(右)。


  *山門內側。

  正殿的部份,形制簡單,店內左右壁書寫忠孝、廉節,神龕上則有嘉慶年間的「文衡百代」古匾,另外有個新匾則是由振文社所獻。正殿的木構斗拱採用鰲魚裝飾,有獨占鰲頭的意味。正殿左右兩側廂房,與正殿之間有迴廊連接,從上方俯瞰呈一「王」字形。左廂有一口古井,未深究。


  *正殿以及兩側廂房間有迴廊連接。


  *左廂的古井。


  *神龕上的文衡百代匾,以及牆上的廉節字樣。


  *正殿木造斗拱,下層以鰲魚代替原來的筒狀支撐結構。


  *正殿的柱石還有花草紋飾。

  其實講到西螺(或舊地名螺陽),一般人大概不會想到此處文風鼎盛,而是連結到此處早期七崁的練武集團,像是以阿善師劉明善為首的「振興堂」,或是萬得師廖懋昭為首的「勤習堂」等,這些不同的武館分別師承不同路數,振興堂承襲的是少林寺金鷹拳,而勤習堂則是自宋太祖趙匡胤流傳至今的太祖拳。這七崁除了代表原本張廖世族的七條規範外,後來也落實在地表形成了與高雄客家「六堆」相似,但範圍較小的聯防區域。西螺雖武盛一時,但要穩定一地的發展,終究還是必須要以文為主;今日西螺武館已經式微,但小而安靜的振文書院,依然屹立。

  我特愛書院這種寧靜的氛圍,不像一般廟宇香火鼎盛之時,可謂是另一種「烏煙瘴氣」,是以每次看到地圖上有標示書院位置,總是想要一探究竟,雖然停留時間並不長,但沉靜一下心靈,再出發前往下一個目標,也是不錯。


一、參考資料
1.台灣大百科全書-振文書院
2.維基百科-西螺七崁


2012.05.25造訪
2012.07.0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