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8月11日

野地旅0475:大理古城[雲南大理]


  *大理古城北門一景。

  昆大麗線,是近年來台灣人前往中國旅遊最熱門路線之一,其中,大理是交通往來的必經之地,無論走的是「麗大路」還是「滇藏公路」(兩條均為這一路線的主要觀光、運輸公路,前者為省道等級,後者為國道等級),勢必都會經過大理,因此成了重要的觀光節點。不過大理並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城市,而是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之地,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大理段氏王國,其實就是宋朝時期定都於此的「大理國」,而小說中的人物段正明、段正淳均確有其人,主角之一的段譽,本名則為段和譽,在歷史上,從段正明到段譽(段正嚴),正是大理國較為混亂的年代,與金庸所擘畫的小說如出一轍,從此《天龍八部》也成了大多數華人對大理的印象。

  其實此地的政治興起,早從戰國時代楚國勢力就曾及於此地,有「滇國」在雲南地區統治;漢朝之後,隸屬益州,歸屬中原大國統轄;隋朝時期,爨氏在雲南獨立,後又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爨在洱海一帶有六大部落,合稱六詔,其中又以南詔最為強勢,且唐朝為減輕吐番國的侵擾,所以支持南詔統一六詔,遂於唐朝天寶七年(748)滅爨建立了南詔國,定都於「太和城」,後又遷都「羊苴咩」,均在今日大理城附近。南詔滅亡後,曾有兩個短暫政權「大天興」、「大義寧」出現,隨後段思平滅大義寧國,建立了耳熟能詳的「大理」國,也因信奉佛教的緣故,又被稱為「妙香」國。

  南詔與大理時期的羊苴咩,大約是位於現在崇聖寺三塔的位置,而現今的大理古城,則是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時所建立的,古城位於洱海盆地(壩子)西側的山足面上,東可遠望洱海,西臨點蒼山,因此東門又稱「洱海門」,西門又稱「蒼山門」。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理古城被拆除殆盡,直到1982年才又重建,並在南城門上利用近代名書法家郭沫若的字,拼湊出門額上的「大理」二字,也成為今日大理古城的主要意象。而今日的「大理市」,則在大理古城南方數公里處、洱海南緣,古代地名為「下關」,是相對於行政中心大理城的位置而得名。


  *大理古城一帶地圖,紫色線為明代大理城範圍。

  我們這趟行程途經大理古城兩次,第一次僅僅住了一晚,在早餐時間簡單逛了一下大理古城的西南角;第二次則是從麗江返回昆明的途中,在大理古城吃了午餐,兩次停留大理的時間均不長,我們打的算盤是「以後還有的是機會跟旅遊團來」,因此並未打算久留此地,只是走馬看花而已。不過走馬看花,至少也看到了一些花,在此站用一些些篇幅和大家分享。

  一家人抵達大理古城時,已經是北京時間晚上接近十點(當然,此處大約比台灣晚天黑約2.5小時),在投宿客棧老闆的指引下,我們沿著滇藏公路抵達了大理古城南方約1公里處的「文獻樓」。文獻樓原本只是大理古城南方的一座敵樓,康熙四十年(1701)時清軍正白旗提督偏圖,有感於大理一帶歷史人文薈萃,因此奏請康熙帝賜大理「文獻名邦」匾額,隨即懸掛於該敵樓上,因而名之為文獻樓。今日的文獻樓則是1999年重建,規模擴大許多,原來的敵樓韻味已失。


  *文獻樓一景。

  過文獻樓,可直抵大理古城南城門,郭沫若的「大理」二字便在南城門上。開車的我們不從此入,而是依客棧老闆的指示從西側的門洞進入古城區。住宿的位置是在古城內的西南緣,相當靠近另一座城樓「五華樓」。辦理好入住手續後,趕緊在夜中的街上尋找吃的,還好有間白族餐館還開著。一邊吃,一邊觀察大理古城中建築物的特色,大多是「一層樓半」形式的街屋平房,偶有幾間比較高的樓房,外觀看起來均勢木構、夯土和泥灰白牆,是「白族」的特色,雖然心知肚明這些幾乎都是為了發展觀光而蓋起的「樣版屋」,不過至少看起來還算是別具風格。


  *大理古城南城門,同樣是重建於1999年。


  *門額上有郭沫若的大理二字。


  *一層樓半的平房。


  *夜晚的大理市街,一旁有流水經過。


  *五華樓夜景。

  隔天一早,決定去嚐嚐大理的庶民早餐,順便逛逛白天的大理古城。由於時間尚早,店家大多還未正式營業,只是在準備而已;晚上看不清楚的水道變的鮮明,早年古城內民居前方有水道,清澈的泉水流過,成為居民們飲用水的重要來源,有些則作為石磨所需之用水,與生活息息相關;今日所見的水道是近年來整建的,景觀用途大概是遠高過實際用途了。

  走上東西向的街道,則可以明顯的看到大理古城是建在洱海壩子邊緣的山足面上,山足面的地形與沖積扇類似,但是主要以物理風化、重力作用為主所堆積成的斜坡,從大理古城中的街道往東看,便可看出整個古城其實是由西向東傾斜,極目所見,可以看到洱海的湖水,藉此想像在百年之前,大理古城沒有特別高的建築物時,倘若能站在城樓上,定能看到整個古城與洱海相鄰的景致。


  *從住的客棧往外看,可見五華樓的頂端。


  *紅龍井街,營造出的小橋流水景致。


  *復興街上的水道,古城中的水道以往肩負著許多民生用途。


  *從東西向的街道,可以看出整個大理古城其實是由西往東傾斜的,最遠處可見洱海湖水面。

  逛了逛,離預定出發時間所剩不多,發現早餐的選擇很少,大概就是雲南著名的「米線」和「餌絲」而已,這兩者都是用米做的,但如何區分始終搞不清楚,只知道餌絲大概就是在台灣滇緬菜館中,偶爾可見的「粑粑絲」,若吃不慣,這類店家大多有賣麵,僅此而已,沒什麼可挑的。

  吃完早餐後,再前往五華樓一觀。五華樓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4),位置在南、北城門之間的大街上,頗有居高臨下之感;五華樓的建材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南詔、大理古都羊苴咩城的石材,但已被拆毀,目前的五華樓也是重建的,簡而言之,幾乎整座大理城都是重新蓋起來的。


  *賣米線、餌絲的小店。


  *五華樓與南、北城門大街(復興街)。

  收拾行囊離開客棧,再驅車看了蒼山門(西城門)之後,便離開了大理,往麗江的方向去了;下一次經過大理是回程,經由北城門進城後吃了頓午餐,還順道登了北門,終於能從一個高點俯瞰大理古城,白屋青瓦,看起來頗為整齊。特別的地方,是在一片白族建築之中,出現了「大理基督教堂」,教堂建於光緒三十年(1904),整體建築是白族民居加上教堂尖塔所結合而成,特別顯眼。


  *大理古城蒼山門。


  *大理基督教堂。


  *大理古城北城門,與其他幾個城門相比,北城門算是重建的很粗糙。


  *從北城門上看大理古城與市街。

  我們的大理古城行大概至此為止,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造訪,著名的洋人街等均未多所著墨。不過來到大理,自然不能忘記的,是在古城北方的「崇聖三塔」。崇聖三塔所在的位置,就相當於南詔、大理古都羊苴咩城的所在位置。崇聖寺為南詔與大理皇族的皇家寺院,崇聖寺規模相當的大,在大理國時期已經擴展到八百多間屋舍,只可惜崇聖寺本體在清軍圍剿杜文秀之時遭到焚毀,僅留存三塔,今日所見的崇聖寺為重建的建築。

  三塔排列呈三角形,最東邊的大塔全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又稱為「千尋塔」,建於南詔國時期,高約58公尺;南、北小塔則建於大理國時期,高約42公尺,塔內曾經發現了寫經、經卷、銅鏡和金、銀、木、水晶等佛像,足見三塔在南詔、大理佛教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22名大理皇帝中,有9名選擇了在崇聖寺出家,金庸小說中的「一燈大師」不也如此?


  *崇聖三塔以及後方的崇聖寺景區建築群。


  *從三塔位置看向洱海的景致。

  二度經過大理古城,老實說它對我的吸引力並不是很強,比較多感想的大概是長年下來耳聞之名,以及對小說中那種不確定的神秘氣息。雖然今日在大理已感受不到帝王常駐的氣息,但從一些蛛絲馬跡,大概還是能夠遙想一些些過往的輝煌年代,以及小說欲營造出的草莽江湖氣息。

  我們也就很瀟灑的往下一個目的地前進,去、回都是,完全沒有預先訂房!


一、參考資料
1.大理古城文獻樓
2.互動百科-五華樓碑群
3.維基百科-大理國
4.維基百科-南詔
5.維基百科-崇聖寺三塔


2012.07.13 / 07.14 / 07.19造訪
2012.08.11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