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23日

野地旅0497:前進北方三島(一)-彭佳嶼[基隆中正]


  *彭佳嶼燈塔前留影紀念這個難得的時刻。

  今年八月底上基隆嶼(野地旅0488基隆嶼)之後,和伊特兩人就一直嘀咕盤算,要想辦法去一趟彭佳嶼見識見識,原本是希望透過基隆鳥會九月初的活動來登島,但伊特報名時已經是候補了。不過老天爺挺照顧咱們的,就在覺得希望不大時,突然來了個訊息,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理學院的助理朋友來信,他們「剛好」要去北方三島-彭佳嶼、棉花嶼和花瓶嶼-考察、研習,由許民陽院長帶隊,還有些許空位,問我要不要一同前往,就這樣,我和伊特報名參加,時間還比基隆鳥會早幾天,後來才知道馬英九總統也要登島視察,幸好沒有撞期。

  與前往基隆嶼不同之處,是要從野柳漁港出發而不是從基隆港,而且是凌晨五點的船班,因此前一晚我們就抵達野柳國小暫住。天色未亮,便起床準備,在野柳港邊登記身分並拍照(每個人都要被拍一張照)後,登上潛水觀光船,準備駛離臺灣島。從野柳港出發時天色也才濛濛亮,野柳岬山頂上的野柳燈桿仍在閃爍,指引船隻走向正確的航路,而我們的目的地彭佳嶼,則有一個更大的指引「彭佳嶼燈塔」正在等待著我們的到來。清晨的野柳外海比我想像的繁忙不少,除了正要賦歸的捕小管船外,準備進、出基隆港的大型船隻也不少,直到這時,才真正覺得臺灣真的是個海島國家。


  *天色未亮的野柳漁港。


  *大夥兒其實還沒真正睡醒。


  *野柳岬山上的野柳燈桿仍在發光。


  *朝陽雲彩下的野柳岬。


  *還可以看到基隆嶼就在不遠處。


  *從野柳外海回望野柳岬、萬里一帶的單面山。


  *一艘陽明海運的貨櫃輪出現在我們的附近。

  隨著大屯火山群在視野中所暫的比例逐漸縮小、輪廓逐漸模糊,我們也越來越遠離臺灣島了,大約三到四個小時之後,只能隱約看見了。此時,海面上另有一個小島浮現,是北方三島中面積最小的花瓶嶼,距離有點遠,只能大概看個外形,本島加上旁邊的一根海蝕柱,像是頭駱駝在海上泅泳一般。除此之外,除了偶爾經過的一些漁船,倒是沒有什麼可看之景,大家逐漸睡去,約莫再過半小時,看到北方三島中的第二個島嶼「棉花嶼」,同時,我們也逐漸接近今日的主角「彭佳嶼」。

  彭佳嶼,舊名大峙山嶼、草萊嶼,在清代的地圖中已有明顯標示(整個北方三島),距離台灣本島約56公里遠,為臺灣地區極北的領海基點(臺澎金馬地區極北則是連江縣西引島北固礁);彭佳嶼亦是目前北方三島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島上設有燈塔、氣象站與海巡雷達站,目前為軍事管制區,平時並不開放自由登島。彭佳嶼之名據說是由「彭家嶼」而來,相傳有一戶彭姓人家因躲避械鬥,而來到彭佳嶼居住,不過此說法可多所保留,畢竟此處實在很難生活,超過十七級風吹起來可是有如鬼哭神號一般;另外也可以見到「澎佳嶼」的寫法,可能為同音異字。


  *彭佳嶼地形圖,紅色虛線為步道(註:非精確位置;等高線參考戶外生活公司出版之臺灣1:25000全覽百科地形圖)。

  由於碼頭受颱風損壞,導致靠岸處被水泥塊填淺的關係,我們必須趁著上午潮位較高時登島,且要在中午左右離開,因此是直奔彭佳嶼而去,棉花嶼和花瓶嶼則留待回程時繞島。登彭佳嶼前,也先搭船繞島一周,環顧整個彭佳嶼火山島的地質、地形景觀。彭佳嶼面積大約1.14平方公里,最高處約165公尺,在海上是相當明顯的目標。彭佳嶼是一個火山島,地質以玄武質安山岩、火山凝灰岩為主,最早約在200萬年前首次噴發,其後陸續有玄武質熔岩的活動,約至30萬年前為止。目前整座島嶼呈現東高西低、東陡西緩,根據學者的研究推測,現在的彭佳嶼可能只是當初整個火山島的東半部,原本剛形成時是呈錐狀火山的外形,後因強烈東北季風的吹拂使得島嶼東、北側海岸侵蝕嚴重,而形成陡直高聳的海蝕崖,並留有數個海蝕洞,約可證明此處地盤有略為抬升。


  *半夢半醒間所見到的第一眼彭佳嶼。


  *彭佳嶼西南側海灣,陸地邊緣上覆一些落石成巨礫灘,並有小範圍的濱台地形。


  *彭佳嶼東南側的海蝕崖,可以看到凝灰岩的層理。


  *近拍東南側海蝕崖。


  *東南側此處的凝灰岩岩層似乎有斷錯,其上覆蓋深色的玄武質安山岩,可能是因為再次噴發而導致岩層錯動。


  *可以明顯的看到凝灰岩在下、玄武質安山岩在上。


  *彭佳嶼東側的海蝕崖,紅色的部分為火山渣所組成,亦為彭佳嶼最高點。


  *彭佳嶼東北側海岸,此處除海蝕崖外,沿岸還有濱台地形,並可看到兩道玄武質入侵岩脈一路上升至山丘上方。


  *彭佳嶼北側的海蝕洞,俗稱眼鏡洞。


  *彭佳嶼西側,明顯坡度較北、東、南側緩,無明顯海蝕崖。


  *碼頭東側的海蝕崖與海蝕凹壁。


  *我們的船經過時,偶爾會驚嚇到一些魚兒跳出水面。

  隨著繞島結束,船老大也要試著將船隻靠岸了,今日風平浪靜,是登岸的好時機,因為碼頭防波堤損壞的關係,只要浪稍大就無法停靠,甚至還說萬一靠不上去,就要大家一同「跳海」搶灘登陸,潛水教練與浮力裝置都準備好了,身上的相機等器材可是要用「丟的」登岸,而身穿登山鞋、全套衣物裝備的我們,可是要跳進水裡,光想到就很崩潰(不過換個角度想,在彭佳嶼游泳也挺難得的),還好船老大技術好,成功靠上碼頭,我們可以「走上」彭佳嶼。

  彭佳嶼的碼頭,說穿了只是個水泥步道而已,蓋在島嶼西南側的海灣中是風浪最小之處,但據船老大說,也曾經有運補小船被浪直接「抬上」碼頭過。沿著海岸步道走,會先經過一處海蝕洞,裡頭祀奉著觀世音菩薩,沿途還可見到面積不大的濱台地形。步道兩旁的植物高度總是不夠遮蔽,大多是些草本植物,主因是風大,植物長不高,偏偏今日風平浪靜,烈日當頭,走起路來簡直快要蒸發了。


  *停船的碼頭。


  *海岸步道一景,兩旁出現的碎石坡很多是玄武質安山岩沿著節理破碎的結果。


  *彭佳嶼觀音巖。


  *濱台地形,也是玄武質安山岩。

  續行海岸步道不久後,會抵達彭佳嶼上的主要廟宇「福興宮」,是間小型土地公廟,外表貼磁磚、抹泥灰,而沒有一般臺灣廟宇的繁複剪黏或雕龍畫鳳裝飾,看起來相當平實簡樸,不過裡頭供奉的神像比想像中的還多。福興宮的建造是民國八十五年時,由駐守在彭佳嶼雷達站、燈塔和氣象站的官兵、人員以及部分漁民集資興建,有趣的是,居然集資不足還「透支」,由發起人自己墊錢。廟中神桌兩旁的對聯頗有趣,上聯「福耀息濤安鎮海嶠佑千艋」,下聯「德威弭亂防戍開○護萬民」,大概是管轄「海域」最大與「船隻」最多的土地公吧!

  土地公廟旁還有一間萬善堂,以及一個石碑寫著「忠烈祠」,並未細究。過了土地公廟之後,道路轉往東行,沿著緩坡逐步爬升。雖說「看起來」是緩坡,不過實際上彭佳嶼也有百來公尺高,要在大熱天一口氣爬上去,也是得經歷一番汗流浹背跟氣喘如牛。兩旁只有與人齊高的草,這些草相當惱人的足以擋住風,卻不足以形成陰影,曬死人了。不過還好彭佳嶼不大,不久之後,便來到了氣象站和燈塔的岔路口。


  *福興宮與萬善堂。


  *福興宮內,神像出乎意料的多。


  *福興宮旁的忠烈祠碑。


  *一路往上,彭佳嶼燈塔是鼓勵我們繼續往前的最佳動力。


  *從稍高處回頭,藍色的海與草原相互輝映,景色真不錯。

  其他同行的人尚未上到岔路口,只有我、伊特和市北教大的林明聖老師先行抵達,林明聖老師以前曾在彭佳嶼服役,可說是舊地重遊,他向一旁正在為了馬總統即將登島視察而辛勤除草的氣象站人員詢問,赫然發現當年在島上的同事居然仍在島上,便進入氣象站打了聲招呼。我們也跟在後面,拍了一下氣象站四周。

  彭佳嶼氣象站始建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名為「彭佳嶼燈台測候所」,昭和十一年(1936)時日本為發展航空業,在彭佳嶼設置一探空氣球觀測站,並更名為臺灣總督府中央氣象台彭佳嶼測候所,現存之廳舍是建於昭和十年(1935),再於民國七十一年大修成今貌。現在的觀測項目包括地面氣象觀測以及地震觀測。根據長期觀測結果,彭佳嶼的溫度月變化大致與台灣本島相似,因四面環海接受海洋調節,最高溫度略低於台灣本島1-2度,同理最低溫度略高於台灣本島1-2度;此外,由於降水與蒸發量大的季節互不搭配,因此七月至十一月間,彭佳嶼是相當缺乏淡水的,因此島上有數個雨水收集設施。


  *岔路,左往燈塔,右往氣象站。


  *彭佳嶼氣象站主體建築。


  *觀測坪與儲水桶。


  *據說是早期放探空氣球的設施。


  *氣象站站員宿舍。

  從氣象站並且繼續往島的東端走去,那裡是目前由海巡駐守的雷達站,我們並未進入營區,只在營區門口拍了由前總統陳水扁署名的「海疆屏障」碑。海巡署的建築位於島嶼的中央地帶,而雷達站則位於島東最高點,此處有個不算正式的名稱叫作「半壁山」,因為再往東,就是陡直的海蝕崖,整座山就好像只剩下一半。一旁的山坡上也有集雨設施,而在氣象站與雷達站之間,有兩個直升機停機坪,陳、馬先後兩任總統都是由此登島的,我戲稱,若馬總統要宣誓釣魚台主權,何不在彭佳嶼先演練一下搶灘登陸呢?搭直升機來實在是有點作弊。當然,說笑罷了。


  *海巡營區大門口,有一隻小狗不斷的汪汪叫。後方高處是半壁山,也是彭佳嶼最高點,雷達站位於山頂處。


  *海巡營舍建築前的海疆屏障碑,設於民國九十四年。


  *從燈塔的旁邊可以看到整個海巡營舍與雷達站的位置,左邊山壁斜坡上的水泥面是集雨設施。


  *直升機停機坪。

  轉眼一瞧,眾人們已經紛紛往燈塔的方向走去,我和伊特也快步跟上。一開始先不急著參觀燈塔,而是按原定計畫先進行「地質景觀考察」。路是位於彭佳嶼燈塔廳舍儲水池旁,只是一條窄小的步道,可通往半壁山的斷崖處。步道大致沿著燈塔廳舍和海巡營舍之間的乾谷地向東北前進,最後來到半壁山的北側。此處有學者推測是一個火山爆裂口,因此整體地形呈現一個半圓形朝東方開口,而海水則入侵半圓形的中央,形成一個類似海蝕溝的地形。

  這個爆裂火口的東側,是一片赭紅色的裸露岩壁形成了懸崖,是由全台灣僅見於彭佳嶼的火山渣層所堆積,火山渣的成因與火山噴發有關,當岩漿於地底時,受到較強的壓力影響,有時會含有較多的空氣,而當噴發後壓力遽減,空氣從岩漿中溢出,加上岩漿的快速冷凝保留了這些空氣所佔據的空間,因而形成了像是海綿、起士般擁有許多孔洞的火成岩。火山渣在空間上通常出現於火山錐,彭佳嶼的兩個高點(半壁山與燈塔)基本上都是由火山渣或火山灰所堆積形成的。這道懸崖的火山渣膠結程度不佳,容易崩落,而我們的步道便從這片火山渣懸崖旁通過,寬度大概僅容一人行走,相當驚險,據氣象站與燈塔人員所描述,多年來已有數位工作人員在此殞命,因此我們是小心翼翼的通過,不過美景當前,也是難掩興奮。火山渣懸崖旁,可以看到一條白色的火成岩入侵岩脈直通山頂,是彭佳嶼工作人員口中的「白龍」,而白龍兩旁則主要是火山凝灰岩夾角礫層。


  *沿著燈塔與海巡營舍之間的谷地往東北行。


  *最高處為半壁山山頂,此為北側的爆裂火口。


  *半壁山北側爆裂火口一景,可以看到照片右側紅色的火山渣層具有明顯層理;這片左下延伸至山頂的一道凸出岩脈即為白龍。


  *近拍火山渣,是擁有相當多氣孔的小石。


  *準備通過火山渣懸崖,若失足可是鐵定沒救。


  *火山渣懸崖前方看似是個海蝕溝地形,臨海處是屬於較堅硬的玄武質安山岩。


  *從遠處看美麗的火山渣層理。


  *人走在火山渣懸崖上,頗有一種特異的感覺,全臺灣只有彭佳嶼可見。


  *白龍,是一道玄武質安山岩入侵岩脈,由於較為堅硬的關係,凸出於兩側的火山凝灰岩層。

  沿著爆裂火口走到海邊,是一片濱台地形,海水時不時還會打上來,甚至颱風時聽說浪可高達十幾公尺,相當驚人。今日風平浪靜,濱台上的海水被蒸發,留下了純白的鹽殼在濱台表面上閃閃發光;濱台靠山壁側則有一些離水海蝕洞(但燈塔人員說大浪時還是會打到),還有典型的海蝕凹壁、大型海蝕壺穴;隔著海蝕溝,另一側的玄武質安山岩則是節理分明,像是一幅天然的岩雕。濱台的南側則是我們這次歷經「千辛萬苦」下到海邊的目的地,也就是另一條玄武質安山岩入侵岩脈「黑龍」,相對於白龍,這條岩脈的顏色較深,硬度更高,而且在往上竄升的過程中還有分岔,飛揚的造型被彭佳嶼的工作人員們稱作是「飛龍在天」!


  *臨海側有一片濱台(海蝕平台),上面白白的是鹽殼。


  *濱台旁被大浪侵蝕得東凹西凹的火山凝灰岩。


  *大型海蝕壺穴。


  *玄武質安山岩的黑龍岩脈。


  *黑龍岩脈,這個景被稱作是飛龍在天。


  *黑龍岩脈以及大型海蝕壺穴跟人比一比(左);海蝕凹壁上的凝灰岩層理(右)。

  參觀過飛龍在天之後,大家緩步原路折回燈塔,在經過火山渣懸崖時忍不住向下拍了一張照片,著實令人驚恐。隨著時序接近中午,天氣越來越炎熱,抵達燈塔廳舍後,馬上躲進房內吹電扇、洗洗臉,這才發現廳舍上方有好多賽鴿在休息啊,這些賽鴿們羽翼豐滿炯炯有神,不知道是暫時休息而已,還是打算以此為家?


  *海蝕溝,好高好恐怖。


  *停在燈塔廳舍上的賽鴿們。

  大家都集合的差不多後,終於來到本次的重頭戲,也就是參觀彭佳嶼燈塔!彭佳嶼燈塔位於彭佳嶼第二高山的山頂,建成啟用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建造時為了運送材料方便,曾先設置一紅色木柱燈桿,為最早的彭佳嶼發光記錄;完工後,燈塔塔高26公尺,燈高145.4公尺,光程超過46公里,是台灣東北部海域重要的指引明燈,但也因此,在戰時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之一,昭和二十年(1945)被轟炸受損後停止發光,至今仍能在燈具、建築上看到當年掃射的的彈孔痕跡。戰後隔年開始整修,成為今日樣貌。燈塔塔身底部為機房,下段為六角形,上段為圓柱形,白身黑頂,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在塔身外圍包覆了許多圈便於維修的鐵圈。塔身內部有數層,樓梯狹窄陡峭,且每一樓層的入口處都相當狹小,是為了防止海盜入侵而設計的,塔頂的燈原為白熱石油燈,並依靠發條齒輪進行旋轉,現在已改裝864000燭光的電燈,並將發條改為電動旋轉,齒輪組仍在使用中。而塔頂燈器室內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那全臺灣直徑最大的旋轉燈器和透鏡,近看透鏡真的是相當優美,工作人員還示範給我們看燈具的旋轉與發光。


  *彭佳嶼燈塔外觀,底部有機房,柱狀塔身下段為六角形,上段為圓形,燈室旁有維修平台,頂部黑色鐵片焊成,上有避雷針、指向針。


  *燈塔內部的樓梯逐級往上,通往上層的空間很狹窄且階梯陡峭難行,是用來防海盜的。


  *大型旋轉燈具的齒輪。


  *轉動燈具的發條齒輪組,現在改為電動馬達驅動。


  *很大很大的水晶燈罩透鏡。


  *發光中。


  *燈器室的通氣口,用以調節燈器室內的溫度狀態。

  上了燈塔,自然要上到維修平台上居高臨下觀賞景色,而在彭佳嶼燈塔,更能夠完整的看到山頂上的兩個小火山口,這兩個火山口都不深,分別位於燈塔的兩側,燈塔廳舍便位於其中之一,另一個火山口中則有兩間廢棄的房子,不知道是否就是所謂的「彭佳嶼舊聚落」。塔頂風光無限好,不過人一多就稍嫌狹窄,加上馬總統要來,黑色的欄杆剛重新油漆過,為了避免留下指紋證據,看過拍過之後就趕緊下塔。


  *小火山口一號,燈塔的廳舍就位於火山口內,右上方火口邊緣的水泥方形地,是用來集雨的設施,並將雨水利用重力引導到廳舍左邊(頂部有草)的水泥池內。


  *小火山口二號,形狀完整,火山口右側高處有舊聚落。


  *塔頂看海巡營區與半壁山。

  參觀過了燈塔,早已超過和船老大約定的時間,所以眾人在有點依依不捨的情況下,緩步往碼頭前進。最後的這大約15分鐘路程,快速回顧了稍早所見的整個彭佳嶼,此情此景是否還有機會再見到呢?由於機率是如此的小,因此左顧右盼的不希望留下任何遺憾。但我知道其實沒看到的東西還有很多,有些是只能追憶,如彭佳嶼曾經是海上大鳥信天翁的繁殖地,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便有過記錄,只可惜可能因為燈塔興建的關係,使得現在信天翁早已不存在於彭佳嶼了。當然,過幾天鳥會要來賞鳥,所以一定有不少賽鴿以外的野生鳥類居住於北方三島,而且棉花嶼和花瓶嶼早已是野鳥保護區。

  另外,林明聖老師那蓄著山羊鬍的帥氣同事,說他年輕時曾多次游泳繞島,並且可以跳下去海中抓龍蝦,剛好船老大跟潛水教練本來就是經營潛水觀光,滿船的潛水裝備,不過安全考量下還是沒有貿然下水,不知道彭佳嶼海域這個重要魚場中的漁業資源到底有多豐富?海面上與海面下又是什麼不同的光景?

  這些好奇都隨著船老大準備的一大鍋泡麵一起吞下肚,吸收到血液中,持續留在腦海中,期待下一次可能的不期而遇,也希望長年駐守在氣象站,也是彭佳嶼人員共同記憶的彭佳嶼女神,能夠保佑此地長久平安、和樂。


  *日本時代對於即將興建燈臺(塔)完工的彭佳嶼描述紀錄,當時的彭佳嶼陸地上有兩種動物,分別是信天翁和山羊,今日均已絕跡,如今島上剩下兩隻狗,是除了人以外最大型的動物了(本圖為陳皇志先生提供)。


  *上船前,先吃點泡麵填肚子,還有大塊大塊的西瓜。


  *一個是彭佳嶼的女神(放在氣象站,是所有到過彭佳嶼工作的人共同的回憶),一個是在彭佳嶼奉獻了大半輩子的氣象站人員,一同守護著這個美麗的小世界。


一、參考資料
1.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
2.維基百科-彭佳嶼
3.自然與人文數位學習館-火成岩學習資源-北方三島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的岩石
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地貌-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圖檔資料庫
5.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地貌-彭佳嶼火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
6.楊貴三、沈淑敏,2012,〈地形篇〉,《臺灣全志‧土地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7.莊文星,1992,《臺灣之火山活動嶼火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楊燦堯、王文祥、陳中華、藍晶瑩、沈君山、游鎮烽、謝越寧、李太楓、陳正宏,1990,〈彭佳嶼之火山噴發層序〉,《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4號。
9.彭佳嶼燈塔主題網


◎後記

  對了,我們不忘宣揚一下,彭佳嶼是中華民國固有領土!照片為市北教大理學院提供,國旗為船老大提供(笑)。




2012.09.05造訪
2012.10.23完稿

1 則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