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3年1月21日
野地旅0513:鳳山縣舊城[高雄左營]
*位於高雄左營的鳳山舊城城牆,已經和當地民居融為一體了。
利用在高雄打完比賽,即將北返的半天空檔,想說再找一個地方去逛逛,畢竟這趟回台北之後,可能將有好一段時間無法曬到如此艷陽了。心目中有兩個選項,其一是旗津,其二是左營。這兩處都是小時候曾經造訪,但大多都已無任何印象。多方考量之後,決定前往目標較明確的左營鳳山縣舊城,於是買了午餐,去到城下享受一下懷古生活(雖然吃的東西是速食)。
鳳山縣舊城的位置不難找,就在蓮池潭與北壽山之間,距離台鐵左營站不算太遠,是步行可以抵達的距離。我們開車從南門(啟文門)的方向駛過,停在東門(鳳儀門)附近的路旁,在此散散步,聊聊天,幾位女孩們似乎出遊之意不在城,往蓮池潭的方向前進。跟往常一樣,我拿出了相機到處拍拍,看看這與兒時記憶不甚相同的鳳山舊城城牆,似乎是因為整建完畢的關係,看起來比較有朝氣;不過略往北行,快到蓮池潭一帶時,一些民居便「攀上了城」、「以城為壁」,呈現了有趣的聚落景觀。
*鳳山舊城附近地形圖。
*鳳儀門,鳳山舊城的東門。
*鳳儀門內部,門額寫著東門。
*城牆外的城壕以及排水孔。
*城門內部有坡道可登上城牆。
*以城為壁的聚落建築,其實已經拆除了城內的民居,但仍見到痕跡。
城牆一直延伸到蓮池潭畔才向西南轉折,將龜山包入,並以蓮池潭為北界,依山傍水之餘,也多了天險之勢。此處在明鄭時期便已設立「左衝」護衛,與位於今日楠梓區的右衝(今稱右昌)彼此呼應,也是「左營」地名之由來(亦有一說明鄭時期將萬年縣縣治設於左營,但較多學者支持是在今台南仁德二行里);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後,設鳳山縣治於此,並有官衙、文廟等,但為了防止臺灣發生民變,因此全臺灣是禁止築城的,故遲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受到朱一貴事件的刺激,才獲得朝廷的允許,在知縣吳光泗的主持之下,建立了台灣第一座土城。
乾隆五十一年(1786),莊大田響應林爽文起事,二度攻下鳳山縣城,土城傾頹。亂後,人人稱縣城位置不佳,福康安遂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時,將鳳山縣治遷移至埤頭街,為與原縣城區隔,便稱做鳳山縣新城(野地旅0317鳳山縣新城史跡)。然而,嘉慶十年(1805),海盜蔡牽、吳淮泗等人再起亂事,攻陷新城,道光四年(1824)楊良斌之亂起,新城位置似乎也不甚好,因此又起遷回舊城之議。道光六年(1826),鳳山舊城以福建的花崗岩塊和打鼓山(即打狗山、壽山)所採的咾咕石為主要建材修復,相當氣派。
然而修建完成之後,雖名義上將縣治遷回舊城,但官吏、居民等均不願遷回,除了鄉野流傳的「吉凶之說」外,可能是因為人口(舊城五百、新城八千)、交通(新城位於許多重要道路的交會處)、公共建設(新城有許多鄉紳捐建的公共設施,如鳳儀書院)、排水(舊城排水設計不良,下雨時龜山的水四處漫流,泥濘不堪)以及飲水(舊城內僅有兩口水井)等因素,造成「治不在地」的現象。咸豐三年(1853),鳳山縣治二度遷至鳳山新城。
昭和十五年(1940)時,因應南進政策的實施,於左營建立軍港,並將附近的柴山(野地旅0314柴山大道、少女峰與柴山南三角點連走、0470柴山漁港)、龜山一帶劃入軍事管制區,所有民居悉數遷出,鳳山舊城內的文物、史跡徹底消失。民國時期仍沿襲軍事管制區之畫設,並規劃了自助新村等三個眷村區,破壞更多。民國七十四年,才將城牆殘跡、城門以及鎮福社、拱辰井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再於民國八十年修復成今貌。
*蓮池潭畔的一段城牆遺跡,也是可以看到被做為家屋的痕跡。
*蓮池潭,遠方為半屏山。
看著蓮池潭的碧波萬頃,已經很難把「戰亂」跟鳳山舊城連想在一起,絡繹不絕的遊人,還有湖面上類似風帆的水上活動,都象徵著現在是個平安的年代。回到東門,抓緊時間開車前往北門(拱辰門)晃一晃,也瞥見了同列古蹟的「鎮福社」,小小建築依偎在路口,顯得有點寂寞。鎮福社原為舊城北門的土地公廟,現在裡頭供奉的神明已經遷至附近的里民活動中心三樓的鎮福廟。
*拱辰門。
*拱辰門的門洞兩旁還有門神泥塑。
*拱辰門內部,門額一樣寫著北門二字。遠方可見蓮池潭的龍虎塔。
*拱辰門不遠處的路口,可見小巧玲瓏的鎮福社。
時間關係,拱辰門不及細看。開車穿越拱辰門門洞,走「義民巷」往左營大路,兩側也都是眷村。現在的舊城範圍內,早已沒有官衙的氣派,取而代之的是居住密度極高,但環境並不甚佳的眷村聚落,儘管如此,在這裡頭卻別有一番風味,是與高雄市區不同的感受,讓我們感覺,這才是左營的真面目。
鳳山縣城,是臺灣版的雙城奇謀,雖然奠基於戰亂,但終究是要謀求和平。或許在歷史上,並沒有如托爾金的小說《魔戒》中的大魔王索倫、大壞蛋薩魯曼等人,但現實中的莊大田、蔡牽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和平降臨之後,兩座城池也就走入了歷史洪流,成為遊人追憶的對象。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鳳山縣新、舊城並立時,官員為了兩地考察,以及居民通行的原因,曾出現三條連接雙城的道路,根據林明璋老師的研究,將這三條路命名為雙城大路、雙城小路與雙城南路(可合稱「雙城古道」),雖然途經之處現在已是繁華的都會,但一些學者和文史工作者,仍找出了些蛛絲馬跡,等待我們去探訪。
離開前,再度途經啟文門,它目送我們毫不停留的離去,我也要送這幾天與我到處亂跑亂逛的四位小女生北返。而我,繼續自己的旅程,驅車往台南前進。
文末附上Google地圖。
一、參考資料
1.林明璋,2008,〈從古圖資推測清末鳳山縣雙城古道之位置〉,環境與世界,17:57-82。
2.Google Map/Earth觀察報@Sinica-鳳山雙城古道踏查(文史研究)
3.維基百科-鳳山縣舊城
4.鎮福社
5.廖德宗,2011,〈騎Google神遊雙城古道〉(PDF)
2012.12.16造訪
2013.01.21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