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3年8月1日
愛玩地圖:艋舺蓮花池在哪裡?
*艋舺蓮花池究竟在哪裡呢?透過新舊地圖比對,我們可以得到蛛絲馬跡。
老松國小的前身,是日本時代在台灣成立的公學校之一,歷史悠久,可上溯至明治二十九年(1896)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此時位於學海書院內;明治四十年(1907)改稱艋舺公學校並遷移到老松國小現址,大正九年(1920)改稱老松公學校,昭和十六年(1941)改稱台北市老松國民學校,戰後改稱台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五年時,老松國民學校創下全校158班(後來此紀錄被板橋後埔國小與永和秀朗國小超越)、學生11110人的「世界紀錄」,然而隨著社區老舊,都市核心轉移,導致人口逐漸外流,現在的老松國小已經趨於平淡。
儘管如此,老松國小輝煌的歷史造就了一群不平凡的校友,商界有林挺生、蔡萬霖與蔡萬才兄弟等,政界徐慶鐘、周百鍊與蘇永欽等(甚至曾任該校校長的持地六三郎,更是總督府理蕃政策的代表人物,詳見野地旅0455鹿場部落日警紀念碑),文化界則有台灣歌謠之父美稱的鄧雨賢等人,人文薈萃。是以在今日,老松國小人數大不如前的時候,台北市有將部分閒置校舍改為國民住宅時,會有許多校友感到不捨,並要求市府在規劃時應考慮到老松國小的人文與歷史。
這些大聲疾呼的校友,不免要傳唱一下老松國小的校歌,該校校歌由該校教師創作於大正年間,戰後改編成今日的詞曲,歌詞如下:
蓮花池畔 屹立校堂 學海淵遠 書香綿長
我們繼往開來 景仰昔賢遺光 努力兮 努力兮 學求優 行求良
好像那君子之花 發出清清之遠香
老松我校 文甲傳芳 宏宏學舍 正正學風
我們求成大器 要積磨練之功 努力兮 努力兮 身愈壯 志愈強
好像那參天松柏 以為國家之棟樑
第二段以老松之名入歌詞,是可以想像的,不過第一大段破題便有的「蓮花池畔」,卻讓不少年輕校友摸不著頭緒。從歌詞中可以知道,當年的艋舺公學校初建時,是位在一處蓮花池畔,但那蓮花池究竟在哪裡呢?網路上有些資料指出,蓮花池位於「龍山寺的前方」,於是我找出了老地圖比對一番,這才發現蓮花池並非龍山寺前的那一窟。
在開始比對老地圖前,先選定兩個目標作為位置控制點,分別是龍山寺和清水巖祖師廟,因為百年多來,此二地點不曾變動,並搭配幾條路形相似的道路,藉此找出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的位置。在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所測繪的《最近實測台北全圖》中,我們可以發現,龍山寺前方(南側)的水池,很明顯的標註為「龍山寺池」,而龍山寺池東北方,長條形的池塘雖未標註名稱,但池塘東側的行政單位則寫明了「蓮花街」,間接證明了這條南北向的池塘才是「蓮花池」。
*明治三十六年的《最近實測台北全圖》,蓮花池附近的模樣。
再把老地圖的時間往後拉,明治三十八年(1905)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繪製的《台北市區改正圖》中,把接著要實施的市街改正計畫先用圖的方式表現,相隔兩年,這張地圖上的蓮花池已然不見。儘管如此,並不能斷定蓮花池是何年消失,因為這只是計畫性的地圖,但從此圖可知的是,蓮花池被填平,是既定的計畫了,而此後的所有老地圖,也都再也見不到蓮花池的蹤跡。
*明治三十八年(1905)的《台北市區改正圖》,蓮花池已經消失在圖上。
龍山寺池並沒有比蓮花池長壽多少,根據龍山寺的網頁介紹,大正八年(1919)時為開闢道路,將龍山寺池填平,改留一座噴水池,並規劃都市公園「龍山公園」,這樣的土地利用維持至今日(現稱艋舺公園),成了現在龍山寺前的面貌。從老地圖來看,大正十一年(1922)的《改正町名台北市街圖》中仍有標示,但也是最後一份標示龍山寺池的地圖。從此,龍山寺旁的兩個大池,都進入了人們的回憶之中。
隨著都市的發展,時至今日,蓮花池已經幾乎沒有任何蛛絲馬跡,相對的龍山寺池因為改建龍山公園,仍算是有跡可循,因此老松國小校歌上的「蓮花池」,可能就此誤用在龍山寺池上。
*現在Google Map上的衛星影像,基本上已經找不出蓮花池所在的任何蛛絲馬跡,而現在龍山公園的一部份,則是當年龍山寺池所在。老松國小校歌上的蓮花池畔,指的應是蓮花池,而非龍山寺池。
我們透過簡單的不同時期地圖比對,找出一個承載了老松校友們心目中有點熟悉,卻又不太認識的一個水池,或許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過對於地方的文史記憶而言,卻是一片歷史的拼圖,缺少了這一片,整個記憶就不完整、不真確了。
◎註:地圖套疊有一定誤差,水池邊緣線採明治三十六年的《最近實測台北全圖》。
一、參考資料
1.中研院-台北百年歷史地圖
2.台北市立老松國民小學
3.台灣大百科全書-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4.維基百科-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5.艋舺龍山寺官網-歷史典故
我記得學校門口有塊碑文說明蓮花池原址
回覆刪除看了那個市政府的碑
刪除大概還是不曉得在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