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3年9月14日
野地旅0544:林寨古鎮客家石圍群[廣東河源]
*林寨古鎮中的其中一棟客家石圍「薰南樓」,在田地之間拔地而起。
贛南與粵北的大型客家民居,首推「圍」屋,前一天看了廣東省境內最大的石圍滿堂圍(野地旅0543客家大圍滿堂圍)之後,還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們把這些石圍一次看個過癮,那便是位於廣東省河源市的林寨鎮。在台灣,有關林寨鎮,甚至客家石圍的資料並不普遍,讓我對林寨鎮到底有何特殊之處更為好奇,出門前,就先用Google地圖的衛星影像看過林寨,發現似乎是個古建築的集合體,頗為期待。
從和平縣出發,就可以看到林寨古鎮的指示牌,大約有30公里遠,離高速公路或其他大景點比較遠,因此也多不在旅遊團的行程之內,不過從和平縣開往林寨的客運公交車到蠻多的,因此交通還算方便。沿途景觀一般,也沒有什麼比較大的景點,因此起床後就直奔林寨。
*林寨鎮附近地圖(註:Google地圖改版中,若看不到,請改用其他瀏覽器)。
來到林寨鎮上,根本一點「觀光區」的感覺也無,正值水稻收成季節,各地都在忙著收割,道路上曬滿了穀子,十十足足的農村風情,車子左閃右閃,終於來到了林寨古鎮的停車場,農忙的人很多,售票的人倒是還未出現,不過林寨古鎮幾乎是完全開放的,因此就算不購票,也只有其中三間古蹟是不能進去的,因此買不買票,無甚差別。
相傳林寨古鎮或許可以上溯至秦朝,當時秦朝南征南越,因此南越王派一林姓將領在此駐守,因而得名;但我們詢問了如今居住在林寨的人,發現幾乎全數姓陳,當地人的說法是此處的林姓人家已然全數遷離,並在近百年來由陳姓族人進駐。目前林寨古鎮中的建築大多是清朝到民國時期所建,但也保留了一些更早的聚落遺跡。
陳姓在林寨中倚靠貿易而致富,兩三百年來建起了許多大型的集合建築,當地人稱之為「四角樓」,其實這便是客家「石圍」的其中一種形式,上一站所造訪的滿堂圍(野地旅0543客家大圍滿堂圍)和沿途所見的其他石圍,形式都與林寨的四角樓極為相似。若是比建築物大小,林寨並不是頂級的大,滿堂圍以及江西南部的關西圍,規模都大上許多,然而林寨之所以特別,是在於此處的石圍密度非常的高,且保存完整。在此我就姑且把客家石圍稱作「四角樓」,以便敘寫。
*林寨古鎮史蹟分布圖。
一般人從外地走縣道進入林寨古鎮,會從東南方進入停車場,迎接遊客的第一間四角樓,是「下鎮當鋪」(上圖1號),由它來擔任迎賓的角色相當適合,因為下鎮當鋪造型比較特別,前低後高,且有精緻的雲(曲)形馬背,讓人印象深刻。下鎮當鋪更吸引我的是那灰白色高牆上,還可清晰看到大大的紅字書寫著「毛主席萬歲」,原來在共產黨成立早期,江西南部一帶成為「蘇區」的國中國形式時,林寨這一帶的粵北區域也受到江西瑞金所謂的「蘇維埃政權」影響深遠,且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亦是紅衛兵散播毛澤東思想的重鎮,因此當我看到了這大大的紅字,便了解到我終於能親身體驗一下課本上「文革」到底是怎麼回事!
*下鎮當鋪;前低後高的形式是四角樓中比較特別的,且前方有美麗的雲形馬背;可以看到後方高牆上大大的毛主席萬歲字樣。
*下鎮當鋪門口,對聯與橫批雖是新修,但仍能看到當年作為地方金融機構的狀態。
簡單跟下鎮當鋪裡頭的住戶聊了一下,便走到後方的另一座四角樓「豐祥第」,簡單參觀一下,然後順著樓間小徑參觀了另一間較小的「德馨第」。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端坐在門口,操著聽不懂的客家話與我們打招呼,這時我們才發現,這幾天所走過的鄉村地區老人家很多,或許因為長期的勞作,使得身高都不高,但大多都很健康,身材精瘦,中氣十足,沒有什麼發福或者駝背的人,這或許就是「要活就要動」的真諦吧!現在的都市人年過三十就開始發福,運動能力低落,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臉龐上那種由身體機能所散發出來的「容光」卻少了許多。
*豐祥第。
*德馨第,門口一名老奶奶端坐著(左);德馨第內的公廳,繁複華麗的木雕顯現了林寨陳家曾經的富庶繁華。
*德馨第旁的其他家屋,還是可以看到許多文革時期留下來的標語。
續行不久,來到一處小路口,我們順著指標看了私塾、廣文第之後,走到了古鎮聚落的北側。整個古鎮大約呈東西向狹長狀,然後在古鎮四周有一些比較獨立、高大的四角樓群,而古鎮內部的建築則大多較為低矮。在林寨小盆地中央的林寨古鎮,其防禦模式就這樣被建構出來,鎮中心的低矮平房與四角樓防禦功能較弱,但在鎮的外圍如下鎮當鋪,則是比較高大的,古鎮南緣還有相傳是宋朝所遺留下來的護城河遺址屏障,北邊則是有朝議第、永貞樓、福謙樓、穎川舊家等大型四角樓相互拱衛。
以下就用一些照片為大家導覽:
*左邊的平房是私塾,從元朝就開始負擔教育的任務。
*古鎮北側的三棟四角樓,左到右分別是豐祥第、德馨第、廣文第。
*位於古鎮北邊的朝議第,又稱大夫第,為咸豐年間候任知府陳肇鑑的府邸,後來在文革時成為林寨紅衛兵的中心,故也稱「赤樓」。
*朝議第的大夫第門額。
*朝議第內精美的木雕。
*朝議第北邊的永貞樓(左)與薰南樓(右)。
*青園,是一座園林式建築。
*永貞樓與趕鵝的人。
*永貞樓與半月池,現在的永貞樓作為客棧營業使用。
*三棟四角樓,從左至右為中憲第、永貞樓與薰南樓,薰南樓又稱餘慶第,也是一間當鋪,小小的村鎮中有兩間當鋪(金融機構),可見林寨曾經的經濟實力。
*左為朝議第,中間遠方是青園,右邊是永貞樓。
*篤慶第,是一位經商暴富的陳姓商人所建,但在後來的水患中被沖壞,被當地村民所拆除,現只剩下入口。
*穎川舊家,建於民國十九年,為兩任和平縣縣長陳襄廷的新樓,規模宏大。
*中憲第。林寨有一些四角樓的正門斜開在樓的側面,有利於樓內的防禦(把門藏在建築內,增加向門外射擊的角度)。
*剛收割的稻田,後方左起豐祥第、德馨第與廣文第。
*左半白色大型四角樓為福謙樓。
除了這些四角樓以外,林寨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擁有「柵門」。在台灣南部的客家庄,例如高雄市的美濃(野地旅0008美濃鎮上)、屏東縣的新北勢(野地旅0508新北勢客家庄)、建功(野地旅0436建功庄)以及六根(野地旅0238六根村、0494再訪六根村古蹟群)等地,都有柵門的設立,使整個聚落具有較完整的防禦功能。然而我們一般所熟知的石圍、土樓等,本身就有很強的防禦功能,因此我們很少聽聞中國客家庄的柵門,但林寨古鎮位於山間盆地的正中央,地勢低平,又有許多平房,因此除了四角樓以外,也有柵門區隔古鎮內外,算是比較少見的。
有趣的是,這邊的柵門二樓,通常會擺上一艘獨木舟,原來是因為山間盆地若遇到大雨,四周地表逕流快速匯集到盆地內,因此常有淹大水的情況發生,所以在建築物的二樓以上,常會準備著獨木舟以備不時之需。在朝議第的牆上,可以看到淹水的痕跡,雖然看起來好像近年發生的頻率比較高,但淹水水位最高的一次,則是在1964年,整整淹了兩層樓高。
*柵門上方放了獨木舟(左);柵門旁的矮牆,相傳是宋朝的城牆遺跡(右)。
*護城河遺跡,一旁可看到矮牆,然後連接到東西南北四個柵門。
*南柵門明遠門。
*朝議第的淹水紀錄;右上方最高的是1964年淹水,2006年則淹到朝議第門額下方處,2005年則淹到門的一半高。
*東柵門美聚門。
除了柵門、城牆、護城河、四角樓等防禦工事外,光有硬體缺乏人力,也同樣無法達到防禦的效果,因此在古鎮內部北門附近,還設有校場。完善的防禦設施保護著古鎮中央的古巷與陳氏宗祠,是一個完美的單姓村布局。除了武力方面以外,經濟發達的林寨古鎮當然文風也很注重,除了前面提過的私塾之外,還有貢元(充作學校)、司馬第等建築可以顯現出此處的文風。
*北門校場,是當年曾經有陳氏族人在這附近開設武館,練武使用。
*貢元,後來也充作學堂。
*司馬第,前方矮牆便是宋代城牆遺跡。
*林寨鎮古巷。
*陳氏宗祠(右)。
如此團結、經濟發達、宗族強盛的林寨陳氏血源村,一時富甲一方,但今日卻已經是相當破落,村民勞力外流嚴重。雖然交通路線改變、主要經濟項目失去優勢等,是今日能看到的林寨沒落原因,但其實最大的因素,還是在於文化大革命時,對於此處經濟文化的連串破壞。紅衛兵在這邊佔據了民宅,宗族的農村生產變成了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許多有知識的人也被批鬥,祥和的林寨文化被從內部瓦解。攀談時若講到文革,現在的林寨居民有些還心有餘悸呢!
*民宅被徵用為人民公社。
*民居牆上的公社農產品分配表。
從林寨的繁榮,我們可以發現一地人民團結一致,維持地方安定,其實是昌盛的必要條件;而從林寨的衰落,我們更可以知道政治的動盪,對於一地的發展有著致命打擊。今天各項條件對於林寨而言,已經有時不我予的感嘆,因此發展觀光,似乎成為了林寨想要找回往日榮光的唯一途徑。不過想到這邊,如果林寨陳家能夠在這邊安居樂業,農家生活雖不富裕,但也無太大困擾,或許也不錯,成為了觀光景區後,還有許多挑戰等著林寨居民。
儘管如此,但如果各位對贛南、粵北的客家民居「石圍」有興趣,想看看完整的聚落形態,相當推薦大家到林寨來。
一、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林寨古村
2013.07.18造訪
2013.09.14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