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9月20日

野地旅0547:洪坑、高北土樓群[福建龍岩]


  *洪坑土樓群的景陽樓前一景,還有水位頗高的洪川溪。

  離開令人流連忘返的初溪土樓群(野地旅0546初溪土樓群)後,我們再驅車前往南靖縣的方向,跨越縣界之前,來到永定縣境內兩個比較著名的土樓群,分別是洪坑和高北土樓群。前往洪坑土樓群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原來是幾天前掃過台灣南部的西馬隆颱風,在漳州海邊登陸中國,雲系進入了閩南山區,造成閩南地區時而晴天,時而大雨。趁著大雨之時,用過午餐,隨即雨勢轉小,買了門票(每人90元人民幣)便進入洪坑土樓群。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土樓群位於洪川溪兩岸(洪坑的地名或許就是洪「溪」吧),共有十數棟大小、外觀均異的土樓,其建築式樣的多變,是初溪土樓所不及的。洪坑最著名的土樓,首推號稱「土樓王子」的振成樓,另外以類宮殿式建築的奎聚樓、最大的五鳳樓型土樓福裕樓,以及目前規模最小的土樓如升樓,也都是洪坑土樓群的主要賣點。


  *洪坑(紅色點)、高北(黃色點)土樓群位置圖,本圖中並未標示所有土樓。

  由於從初溪到洪坑也花了一段時間,加上洪坑土樓群景區「很長」,既然不想多花30元電瓶車錢(連開電瓶車的都建議你走進去就好),那就得走快一點,也很難把所有的土樓都逛過,於是我們焦點鎖定一定要去的「土樓王子振成樓」跟「類宮殿式建築奎聚樓」兩間。不過,後來發現福裕樓跟如升樓也應該去看看,但那是回台灣以後的事了,只好期盼來年再訪。

  從入口處走到振成樓,約有800公尺長,途中就已經可看到洪川溪對岸有幾棟土樓,有的完好,有的破損。實際上我們在沿路上,已經看到許多傾頹的土樓,只剩下斷垣殘壁與雜草,因此能被劃入土樓景區的,都算是「命運」比較好的土樓。不久之後,經過慶雲樓、慶成樓之後,就來到了洪坑第一男主角「振成樓」。振成樓建於民國元年,由經營菸草工業生意致富的林氏兄弟所建造,樓分兩環,外環高四層,依八卦的樣式建造,每六間成一區,因此每層各有四十八間;內環兩層,其中祖堂的位置是振成樓最大的特色,其祖堂改作戲台,且揉合了西方建築的樣式;此外,內、外環的每一個八卦方位,都自成一類似四合院般的空間,設置防火牆;而一樓的廚房產生的煙,則透過牆壁中預留的空間自四樓排出,設計極富巧思且精緻。不過由於遊客眾多,為避免太多的踩踏壓力,目前是禁止登樓參觀的,只能在一樓行動。


  *洪川溪旁的一座半破圓樓。


  *進入洪坑土樓群景區後的第一間方樓,慶雲樓。


  *土樓王子振成樓,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振成樓近照。


  *振成樓入口處,內環運用大量青磚,讓樓內風格看起來特別不同。


  *內環建築,兩層樓,且有西式圍籬與列柱裝飾,祖堂的部分以戲台代替。戲台內有許多名人對聯。


  *外環每六間為八卦的一邊,每邊均以青磚牆相隔,並與內環相連,成一個類似四合院模式的空間。各戶的居住單元是垂直的,因此每邊有六戶;內環一樓現為廚房,原本應是做浴室使用,外環一樓原為廚房,現在則作為店面,二樓為倉庫,三、四樓為居住的空間。

  離開振成樓,繼續沿著洪川溪走,途經景陽樓、陽臨樓與朝陽樓,有些人想過河去一探究竟,不過一些比較低平的石板橋,幾乎都因為西馬隆颱風帶來的降雨,快被水淹沒過去,令人捏了好幾把冷汗。續行不久,一旁有條岔路通往林氏宗祠與如升樓,原本以為宗祠旁的五鳳樓便是如升樓,結果就這樣錯過了「最小土樓」,實在扼腕。


  *左起景陽樓、陽臨樓與朝陽樓,還有快被水淹過的石板橋。


  *左起瑞藹樓、集源樓和福興樓,一旁的大樹下還有個墓塚型的樹頭伯公。


  *林氏宗祠,祠前的旗杆座是近年來加上的。圍牆內有半月池。


  *林氏宗祠旁的一間五鳳樓型土樓,我誤以為這是如升樓(實際上如升樓是圓樓)。

  我們循著指標,往奎聚樓的方向前去。奎聚樓不在河邊,反而是比較靠近山坡,樓基似乎有按著地形稍微變化,是在土樓中比較少見的。奎聚樓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如其樓名,七品以上文官有四人,太學生二十餘人。奎聚樓建築特色是外環方樓的中廳較高、兩廂較低,且祖堂上方蓋起層層疊疊的歇山頂,如宮廷建築一般。原則上奎聚樓也不能登高(與振成樓同樣的保護理由),但有一位大嬸帶我上去拍拍照(當然免不了要給小費),因此拍到了那繁複的屋瓦結構。


  *依山勢而建的土樓,比較少見。


  *奎聚樓正面。


  *奎聚樓入口處,方樓與圓樓相比,就顯得侷促一些。雖然建築工法上方樓比較容易施行,但就空間使用上來講,還是圓樓比較有餘裕。


  *奎聚樓內環的祖堂,雕梁畫棟,非常美麗。祖堂內居民似乎正在討論什麼,講客家話我聽不懂。


  *站在外環的角落拍攝內環,可以看到整個奎聚樓順著地勢漸高的樣子。


  *奎聚樓二樓所攝得的內環屋頂樣式,祖堂上方還有亭台興建。


  *奎聚樓三樓,在兩廂的一半處有磚牆,除了結構功能外還可以防火。


  *水井在內環建築物內。

  離開奎聚樓之後,因為新繫「土樓之王」承啟樓,便沒有在洪坑多留,以致於五鳳樓之冠的福裕樓、日新學堂等點位沒有看到;回程走河的另一岸,走著走著也覺得有點累,但電瓶車想搭可是無處尋,只好硬著頭皮走出景區。洪坑實在是人多,動線規劃與景點介紹也不夠清楚,不然以洪坑建築的多樣性,說不定只要看這個景區,就可以對客家土樓有很足夠的了解了。


  *陽臨樓,樓外還有別緻的小門。

  離開洪坑之後,我們直接驅車前往高北土樓群,時序大約已經是下午三點半。高北與洪坑相距不遠,屬於永定縣高頭鄉高北村。停好車後,再次買票進入景區遊客中心(每人50元人民幣)。高北土樓群也有個觀景台,對我來說,土樓建築內部其實大同小異,但如果能夠有一個高點,看看土樓所在的環境,或許更有意義!登上高北土樓群的觀景台有點疲累,但還好不算遠。觀景台是個兩層樓的建築,可以眺望大半個高北村,只可惜高北土樓群的幾個重點土樓,被前方的一座小山頭擋住部分。


  *從觀景台看高北土樓群幾間主要的土樓,其中規模最大的圓樓便是「土樓之王」承啟樓,右邊的圓樓則是僑福樓。


  *河谷另一側也有好幾間土樓,其中靠山處有一間超小巧的圓樓,算是彌補沒看到洪坑如升樓的遺憾吧。


  *高北土樓群所在的河谷一景,可以看到土樓大多會分布在這種比較寬闊的河谷平原兩側,較少出現在山坡地上。

  順著步道走,會來到承啟樓後方,算是蠻順路的。來到高北,就是衝著承啟樓而來,承啟樓由江姓先祖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成,是最經典的客家圓樓之一,共有四環,是最多環的土樓,而外環直徑達62.6公尺,最內環為祖堂,第二環則是一層樓建築,共有二十間與三道通道,第三環是兩層樓建築,共開三十四間,並包括兩口水井與七條通道;最外環則是四層樓,以八卦之形分為每邊八間共六十四間(包括四處樓梯間,不含三處出口),是圓樓建築的極致,網路上也有許多承啟樓的照片,那環環相套的模樣,確實令人嚮往。只可惜也因為遊客過多,為了保護老邁的建築,一般人也無法登高一探。


  *承啟樓外觀,是一間非常雄偉的客家土樓。


  *連通不同環的通道。


  *內環祖堂與第二環間的廊道。


  *內環祖堂。


  *第二環與第三環(兩層建築)間的廊道。


  *第三環與外環的模樣。


  *非常美麗的承啟樓木構建築,生活在其中,別有一番風味。


  *承啟樓底層平面圖。客家圓樓的特色就是環環相扣,而每一環的每一間前方又有走廊可以連通,自成一個防禦體系;然而,垂直的居住單元,又提供了一絲絲,不是很明顯的隱私空間。(圖片來源請按這裡

  老媽好奇地找了幾個住戶問:「你們生活在這裡面會不會跑錯間啊?每一間都長的一模一樣!」結果大家的回答都是:「不會啊!從小就生活在這邊,不會弄錯的!」想想也覺得有趣,這每一間又沒有編號,為何不會弄錯?但看看在樓內穿梭的小孩子如此自在,似乎也印證了居民的說法。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原本有一名大嬸也要帶我上樓去看,雖然心中很想,但還是沒有答應,此時樓內有另一名大嬸便和這名大嬸吵了起來,大概是為了遊客絕對不許上樓的規定吧!兩名大嬸吵架的聲音響遍土樓,還不時有回音傳來,這大概是住在土樓內的另一個缺點吧。

  終究,我沒有登上承啟樓,雖然覺得遺憾,但還是照規定來好了。離開承啟樓,時間約是下午五點,我們很快地看過承啟樓兩旁的僑福樓和世澤樓,未多作久留。


  *世澤樓,建於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一旁有後人所建的洋樓「醒廬」。


  *世澤樓與醒廬。


  *承啟樓(左)與世澤樓(右)。


  *僑福樓,建於1962年,是一棟年輕的土樓,由樓主人在海外的僑商兄弟捐建,內部設施新穎,並用一層矮牆包圍。僑福樓最為人傳頌的是,樓內出了11名博士,因此又稱博士樓。

  洪坑與高北兩個土樓群,其土樓建築都相當的精彩,有精緻華美,也有高大雄偉,其中洪坑土樓群以其多變的建築樣式取勝,而高北土樓群則是擁有「客家土樓範本」的承啟樓,都相當值得一遊。然而,兩處都有個缺點,便是在景區開發之後,大量的人潮已經把土樓群的「鄉村」變為「商圈」,建築物的保存也面臨了不少挑戰;而土樓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一方面是對土樓建築的文化意義有高度肯定,另一方面,或許也是給予管理當局對建物維護的要求吧。在這方面,初溪土樓群正準備面對,或許洪坑與高北的經驗,可以給相對純樸的初溪多一些參考

  另外,雖然整個福建省的土樓群都是以「福建土樓」之名申遺[註1],但似乎各個景區並未有太多的連結,讓遊客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門票」了,我們一天之內造訪三處土樓群,每個人分別付了80、90以及50元人民幣的門票,實在是非常的昂貴,不知道福建土樓是否曾考慮過發展類似多日套票等措施,一來可免去不斷排隊買票的麻煩,二來還有可能把遊客多綁在閩西南幾天,促進地方發展。不過這可能只是我們這種散客的問題吧。

  其實如果只是要看土樓,一毛錢也不用花,在永定縣到南靖縣的山區,只要河谷有平地,幾乎就可以看到土樓的蹤跡,有資料統計現存土樓大概有3000間。我們沿路就有看到一些獨特的土樓,例如,我們在兩棟方樓之間,看到了一棟「五角形」土樓!


  *小巧的五角形土樓!

  原訂計畫是繼續往南靖縣方向,看是否能瞥見田螺坑土樓群的四菜一湯,然後走另一條路往北去,但就在離開高北土樓群後不久,西馬隆颱風的主要雲系已經籠罩南靖與永定兩縣,在人生地不熟與狂風暴雨的雙重因素下,我們決定原路折返,回到下洋鎮再住一個晚上,隔天再想辦法趕路前往預定地大田縣,這樣一來,隔天我們有得趕路了!

  結果天無絕人之路,這才發現下洋鎮到龍岩市的高速公路早就開通了,只是任何一版本的地圖都沒畫出來,甚至我們手邊的地圖是才剛買的!原本預計要開數小時的省道,變成只要開一個小時,算是個小小意外收穫!


[1] 福建土樓包含中國東南部所有土樓建築,其下可大致分類為客家土樓與閩南土樓兩大類,分布於龍岩市永定縣、南靖縣、漳州市詔安縣山區以及廣東省饒平一帶的土樓多為客家土樓,而分布於漳州市詔安縣、雲霄縣等沿海或淺山地區的土樓,則多為閩南土樓。未免在稱呼土樓時顧此失彼,因此兩類土樓並稱福建土樓,並以此名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通過。


一、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洪坑土樓群
2.百度百科-高北土樓群
3.Archive: Hakka culture-承启楼 (cheng qi lou)


2013.07.19造訪
2013.09.20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