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19日

野地旅0556: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漳州]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一隅,玄武岩質柱狀節理局部出露。

  在大學到研究所階段,主修地形學的我,這次來到中國居然沿途都在看一些古老的民間建築,雖然其中不乏特色突出、充滿美感的案例,但這實在也悶壞了愛看自然景觀的老爸;於是來到漳州的海邊,便想看看有什麼自然景觀可看。一般而言,講到漳州地形,台灣人會直接聯想到「谷灣式海岸」,海平面的上升將山脈之間的峽谷淹沒,形成腹地不大卻又岬灣成群的曲折海岸線,也造就了中國東南沿海農業發展受限,航運卻異常發達的歷史線路。

  稍有概念的人,大概會想到中國東南沿海的主要地質組成是「花崗岩」,諸如金門太武山、馬祖各島都是以花崗岩為主,同樣位於東南沿海的泉州,萬安橋和安平橋(野地旅0552萬安橋與安平橋)等歷史古蹟,也是以花崗岩為主要建材,甚至明清以降,許多往來於黑水溝兩岸的商旅船隻,為了穩固船身而放的壓艙石均為花崗岩,這些花崗岩到台灣之後被貨物取代,於是台灣雖不產花崗岩,但也出現為數稀少以壓艙花崗岩為建材的民居。

  花崗岩在地質分類上屬於深成岩,大陸地殼上以花崗岩為主很正常;但若提到玄武岩類,則是海洋地殼的主要成分,因此要我們在歐亞大陸上去試想玄武岩的出現,好像還真有這麼點困難,更別說,除非對地形、地質構造學有專精,否則大概不會聽說過漳州濱海有「火山地形」。其實,中國東南沿海有一條數百公里長的「長樂-南澳斷裂帶」,大約從浙江省南端、包括整個福建沿海以及廣東省東部沿海,是一條大陸板塊邊緣的斷裂構造帶,因此此處沿海有一連串的火山島地形,後來因為海岸的淤積,而逐漸與陸塊相連,成為今日在漳州海邊一些孤立的錐形小丘。因此中國政府將漳州濱海的一些火山地形,整合畫設成為「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保護與觀光開發利用。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範圍圖。

  整個地質公園中,最大的賣點是離岸約8公里的「南碇島」,全島以數百萬根柱狀節理岩柱所構成,但因為要另外搭船前往,我們這種時間很緊湊的玩法,相對不太適合。除此之外,整個地質公園內部又有幾處景區,最著名且開發最多的是「香山景區」,此外,牛頭山景區也算知名度略高,其他的煙墩山景區、旗尾山景區就相對人煙稀少,更別說連切確位置在哪都搞不清楚的魚鱗石區。整個國家地質公園名列4A級景區,不過現在4A景區太多太氾濫了,不必抱持太高的期待。

  從上圖可以看到,煙墩山、煙樓山、香山、牛頭山與旗尾山這些沿海的孤立小丘,大多形成了海岸的凸出處,這些孤立小丘便是當年的火山錐體所在,而也因為山體的出現,改變了當地沉積環境,例如煙墩山、煙樓山周邊就形成了佛曇港、江口灣兩個潟湖間的離岸沙洲,旗尾山則成為凸岬,控制了南北兩側海灣地形的發育。


  *香山景區(紅點)與牛頭山景區(黃點)位置圖。

  我們手邊資料不多,順著導航來到了香山景區,途中經過了牛頭山景區的指示牌,心裡想著稍後再去。香山景區入口處有個偌大的停車場,然而車子沒幾輛,或許是因為時間尚早吧。門票頗貴,每個人要90元人民幣,進入景區後,突然有一種「這哪裡是國家地質公園啊」的疑問!入內不久,可搭電瓶車(每人30元人民幣),行動較為快速,確實因為海邊夏天氣溫高,便花了錢搭車,很快就抵達了海岸地質步道。

  步道不長,走沒兩下就到海邊了。海岸地形是以濱台為主,不過此處的告示牌上面寫著「噴氣孔群」,我對火山地形並沒有深入的了解,噴氣孔到底長什麼樣子也不太清楚,只能在步道上隨意猜測,可以大概看出濱台上岩石有呈現「圓形」的弧度,八成那就是大型噴氣孔吧!此外老爸也在濱台上看到許多小圓孔,猜測可能是大噴氣孔旁的小噴氣孔,為數眾多,不過在這邊,並沒有看到最想看的柱狀節理,老爸老媽都還沒看過呢!步道另一頭,有另一個指示牌,寫著「蓮花寶座」,這是香山景區眾多噴氣孔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就猶如一朵蓮花的平面一般,相當美麗,也是香山景區的主要賣點。


  *香山海岸的濱台地形,可以看到地表岩石大致呈許多圓形。


  *江口灣對岸兩座小丘,左為煙樓山,右為煙墩山,都是小火山錐。


  *火成岩。


  *兩個圓,應該就是兩個噴氣孔。噴氣孔中央可能凸起、可能凹下,機制為何我不太清楚。


  *濱台與林進嶼,林進嶼距離香山約2公里,也是一個火山島。


  *蓮花寶座,景區中最完整的噴氣孔,中間是凹下的,但周圍略有凸起。


  *蓮花寶座所在的濱台,漲潮中,還好還沒被水淹掉。


  *蓮花寶座中心。


  *大型噴氣孔旁有數以百計這樣的小洞,推測可能是小噴氣孔,直徑約10公分左右。


  *換個角度看蓮花寶座。

  原本還想看看是否有其他東西可看,但因為西馬隆颱風在漳州登陸,步道路基遭到沖壞,所以一些景點無緣得見(但似乎並沒有什麼太特殊的地方),於是我東張西望,看能不能找到什麼其他可看的景點,結果是徒勞無功,只好又搭上電瓶車離去;這個海岸步道慢慢走加拍照,總共只花了15分鐘。搭車會繞過香山山腰,接著在一處旅遊服務中心稍作休息,服務中心中並沒有什麼東西,只有一處展售間,還有吹吹冷氣消消暑。一旁有步道通往下方的海岸「香山沙灘」,但我沒有什麼興趣。

  徒步走一小段路回到香山山腰,想來看看這個火山錐體的組成成分是什麼。其組成結構相當鬆散,應該是火山渣的堆積物或者凝灰岩類,這也難怪颱風一刮,步道路基就流失了。香山山頂有個觀景塔,但尚在整建中,未開放。


  *林進嶼與香山海岸。


  *香山沙灘,遠處凸岬為牛頭山。


  *香山火山錐體明顯。


  *構成地質大概是火山渣或著凝灰岩一類的。

  離開遊客中心,電瓶車把我們載到一處莫名其妙的中國園林式的花園,走完之後就結束整個香山景區的旅遊了,途中所見的,沒什麼跟火山有關,反倒是什麼房車營地、露營區、城堡酒店這類建設,顯得人工化而無趣,90元的門票只讓我看到了噴氣孔,確實是心有不甘,但也莫可奈何。

  離開香山景區,想要往牛頭山景區前進,不過牛頭山景區的指標非常不清楚,找了好久才找到,正當我們開心的前往景區大門時,這才發現通往景區大門唯一的一條路,居然被西馬隆颱風給沖斷了!人要過去容易,車子可就過不去了,只好步行入內;當地村民說距離牛頭山火山口,大概有兩公里的路,大熱天的,相當煎熬。有趣的是,牛頭山景區入口售票亭非常的簡陋,上頭寫著門票10元,跟香山景區實在天壤之別,但當我想要購票入內時,卻怎麼也找不著售票員,大門敞開,完全沒人,這不正是要我們自己進去的意思?或許是因為路斷吧,因此景區根本不營業了。


  *被沖斷的馬路,村民們為了去載運海邊魚塭的漁獲,因此搭了竹便橋,走起來雖然搖晃,但其實比想像中的堅固許多!


  *仍在泡水的農地。


  *牛頭山景區入口,就這樣。

  續行不久,來到海邊,是一整排的防風林帶,林帶下方是沙丘地,我們順著大路走,不久來到一處已經封閉,但看起來頗有規模,像是遊憩區的地方;穿過封鎖線,我們終於知道為何牛頭山景區不見一人,因為根本已經變成廢墟了!颱風過後,遊憩區這些木造的建築被強風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殘破壞,已經到了必須拆除重建的地步!由於擔心自己走到一半,就從某個結構不穩處摔落,我們還是盡快退出這片廢墟,繼續沿著大路走。沒過多久,越走越怪,居然走到軍營去了!我可不想被解放軍抓去!只得回頭。

  已經走到軍營了,還沒看見「火山地形」,心中不甘心的意念又升高了不少,先是在香山景區花了大錢只看到一點點東西,接著在牛頭山景區走了兩公里沒看到東西,心中想絕對不能就這樣走了!看到路旁有個涼亭,可以遠眺海邊,便走過去休息一下。從涼亭眺望出去,海岸緊鄰著沙丘,哪裡來的火山地形呢?此時突然看到涼亭旁疑似有一條小徑,可通往海邊,我便獨自走了過去,這才發現原來舊步道在海岸邊,趕緊來走一小段,馬上就看到「火山地形」了!原來剛好在涼亭被牛頭山山體擋住的地方!趕緊叫老爸老媽也到海邊來,看看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柱狀節理」。


  *海邊的小漁筏。


  *如廢墟一般的遊憩區。


  *海岸沙丘帶。

  牛頭山景區最著名的景觀,是所謂的海底古火山口。說是海底,其實也就是潮間帶,退潮時,火山口地形露出,漲潮時則沒入海水之中。我們到時約是漲潮結束剛要退潮,火山口的地形看不太出來,但能看到一部份的柱狀節理。事實上,扣掉南碇島不說,在香山景區與牛頭山景區的火山地形景觀,在澎湖都有,甚至更壯觀(參見野地旅0096澎湖考察三0097澎湖考察四),不過老爸老媽第一次看到柱狀節理,已經很興奮了。

  柱狀節理的成因,是由於漫流的岩漿(一般玄武岩質的基性岩漿黏稠度較低,不太會有猛烈噴發)開始慢慢冷卻,假設冷卻面是水平,且冷卻速率都一致的話,那麼岩漿會開始向內冷凝收縮,每個收縮點周圍應該是以圓形的方式收縮,然而當圓碰在一起時,會出現縫隙,最終會變成正六邊形的柱狀;若冷卻面不是水平的,而是不規則形,甚至像是火山頸、火山口等地區,那麼柱狀節理就會呈現傾斜或轉彎的狀況,也因此造就了柱狀節理的多變火山地形。


  *甫離開沙丘地,馬上就見到一些略帶鐵鏽色的岩石,以及些微的柱狀節理。


  *終於出現了,牛頭山古火山口,現在漲潮,只露出一部份。


  *海中的柱狀節理。


  *一旁步道可爬到牛頭山半山腰,俯瞰這一區柱狀節理。


  *牛頭山本身也是由好幾層有柱狀節理的岩層,堆疊覆蓋而成的。


  *近拍柱狀節理側面。


  *海中的柱狀節理。


  *終於找到一個斷面最接近正六邊形的。


  *牛頭山山體側面,據說共有15次噴發,可明顯看到至少兩層不同期的岩層。


  *牛頭山高處也有柱狀節理。


  *這次可以看到的柱狀節理一覽,面積不大,但至少看到了。

  回程,我們沒有從涼亭的小路回去,而是走沙灘,應該也是「原本的步道」所在。這裡的沙成黃色,應該是內陸帶出來的沙,北邊的九龍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或許是此處的主要沙源;不過有趣的是,沙灘的沙層並不厚,可以看到有許多已經被海浪打磨過的玄武岩碎塊分布在灘上,而沙子底下則是出露赭紅色的岩層,初步判斷可能是火山凝灰岩之類的岩石,沙丘則是在凝灰岩的基盤上生成的;沙丘表面雖然乾燥,但沙丘底部則有汨汨流水,或許是內陸地區積水正透過沙丘下方,慢慢滲回海中吧。


  *沙灘並不廣闊,可以在植物線的下緣看到西馬隆颱風暴潮所影響的位置,其實大浪已經會打到沙丘體上了。


  *黑色的玄武岩質礫石與赭紅色的凝灰岩基盤。


  *從沙丘內滲出來的水。


  *此處的沙疑似含有鐵礦(黑色粉末)。

  離開景區,又是踏上漫漫長長兩公里的路程,轉頭一看,原來牛頭山就在那裡,頂不好平坦,頗有澎湖的熔岩台地之感。能夠在漳州海邊找到火山地形,大概是在開始規畫行程之前,完全沒有想過的,這也更讓自己能夠思考,雖然在台灣好像已經學了很多,然而不同的環境,所學的依然會有差異,台灣所學的火山構造,絕大多數都是架構在弧陸碰撞的板塊交界帶上,而中國東南沿海的破裂帶,則已經距離弧陸碰撞帶數百公里遠,因此完全是另一套系統,這部分我還沒有弄得很清楚,不過應該與板塊擠壓的應力有關。


  *泡水農田與頂部平坦的牛頭山。

  總而言之,如果想上一堂地質學的課程,個人蠻推薦到牛頭山來走走,至於香山景區嘛,就不是那麼推薦,大家如果很想看噴氣孔,可以到澎湖的桶盤嶼唷!也正因為澎湖的地質地形,和一海之隔的漳州海濱如此相似,所以中國政府一直希望推動東南沿海的火山地形與澎湖群島一同申請國家地質公園;假設兩岸沒有政治上的顧慮,其實未嘗不可。

  福建沿海還有許多火山地形,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可以造訪。


一、參考資料
1.牛頭山古火山口的地質奇觀
2.牛頭山古火山口
3.曾昭璇,1995,《中國的地形》,淑馨出版社


2013.07.22造訪
2013.10.1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