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4年8月25日
野地旅0603:貓貍山公園與苗栗神社[苗栗市]
*貓貍山公園旁的功維敘隧道。
從台中北返的路途上,總覺得還是應該找個地方逛逛,因為去程造訪了苗栗海線的通霄神社(野地旅0598虎頭山通霄神社),便想回程也去造訪一座神社好了,由於沒有事前查資料,用僅存的記憶,決定前往位在苗栗市的苗栗神社,也就是貓貍山公園所在地。與偉珊在苗栗吃過午餐之後,驅車前往貓貍山公園,正巧在苗栗神社舊參道頭,找到一個地方可以停車,便開始了探尋之旅。
*貓貍山公園一帶地圖。
貓貍山位於苗栗市區的西南側,屬於苗栗丘陵的範圍,原為平鋪族道卡斯族社地,音譯為貓貍或貓裏,故稱為貓貍山。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軍登台,率領近衛師團來台的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據傳曾在山上聽取戰情報告,並在此用午餐,因此成為親王「御遺跡地」,曾三度設立紀念碑,並改貓貍山為「將軍山」。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又將將軍山之名改以羅福星之名,命名為「福星山」,直至民國八十六年,各地族群意識逐漸抬頭,才將此地改回貓貍山之名。「苗栗」之名也是由貓貍轉譯過來的,始出現於光緒十五年(1889),日本時代與民國政府均沿用此地名。
我們先前往貓貍山公園中的忠烈祠,也就是苗栗神社遺跡所在地,神社鎮座於昭和十三年(1938),社格為無格社,但在昭和二十年(1945)升格縣社;祭神為開拓三神、明治天皇、以及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社參道的形式大致仍在,整個參道有三層平台,現在參道上並設有羅福星紀念碑,在兩蔣時代,羅福星離開台灣,到中國參與革命事業,是最大的政治正確,由羅福星取代日本神社的神聖性,似乎在當時是非常適當的人選。紀念碑後方,就可以看到原本神社的平台基座,以及制札(類似神社的木製公布欄)、石燈籠和下乘札(標示人們參拜神社至此不能再搭乘交通工具的木牌)基座,平台基座上方的忠烈祠牌樓,即苗栗神社的第一鳥居所在,據稱,牌樓可能是把原鳥居包覆起來改造而成的,說不定內部仍有鳥居原件。
*苗栗神社的下層參道。
*羅福星紀念碑,後方是神社基座與第一鳥居所在的位置,目前鳥居已被改為雙十造型的忠烈祠牌樓,但有可能只是包覆原鳥居改建的。
*平台基座前的制札基座(左,長方形者)與石燈籠基座(右),位在參道右手側。
*平台基座前的下乘札基座(左,上方有金字塔型者)與石燈籠基座(右),位在參道左手側。
*上到平台的參道階梯,上方有第一鳥居,參道左手側是下乘札,標示所有人參拜都必須在此下交通工具,改以步行。參道右側則有制札公告事項(照片左邊,未照到),參道兩邊各一組石燈籠,形制對稱。
*平台基座,可以看出因年代久遠,砌石稍有不平整,但大致堅固。上方的玉垣(類似欄杆者)並非神社原件。
*從第一鳥居俯瞰羅福星紀念碑。
過第一鳥居後,來到第二層平台,不遠處的階梯再往上,即來到苗栗忠烈祠的範圍。此處是苗栗神社第三鳥居的位置,再往後方,忠烈祠主體建築大門緊閉,此處應為神社的「神門」位置,神門之後,就是神社主體建築的拜殿,更後方則是本殿。拜殿與本殿均已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從一旁道路可以大致窺探內部的模樣(其實有面牆根本倒了),未入內。
*參道,照片中前方的階梯頂部為第二鳥居的位置,後面一段階梯頂部為第三鳥居的位置,後方大門緊閉,約為神門位置。
*第三鳥居所在處的神社基座,大石頭是後來放的,意義不明。
*苗栗忠烈祠背面,應為原本的神社本殿位置(照片中駁坎下方)。
*苗栗神社老照片(應該是尚未鎮座時拍攝的,看起來未完工),把看的到的建築物加上去。(照片出處:苗栗老照片)
看完苗栗神社,一旁還有一些史蹟可看。神社後方的國定古蹟「賴氏節孝坊」,訴說著苗栗在地的舉人劉獻廷之子劉金錫的配偶賴四娘(是童養媳的身分),從十四歲開始守寡至八十三歲的事蹟,因此於光緒九年(1883)立坊紀念,石坊原以砂岩建造,後來重修改以花崗岩為主要材料,並有許多雕刻裝飾。原本賴氏節孝坊位於苗栗的文昌祠附近,後來因道路拓寬,而被遷移至此。
除了節孝坊外,坊後尚有兩方「旌天節孝碑」,為日本時代所立,分別為徐友妹天旌節孝碑與楊氏節孝碑,其特色為雙龍拱聖旨的上方有菊紋,菊紋是日本天皇家族的象徵。徐友妹天旌節孝碑立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碑文以日文雕刻;楊氏天旌節孝碑立於昭和二年(1927),但早在同治七年(1868)時地方官府就已經上奏表彰,此碑為後代子孫依原規格所立,而型制可能參考了徐友妹碑。
*賴氏節孝坊。
*節孝坊後的兩方天旌節孝碑,左為楊氏、右為徐友妹。
*天旌節孝碑上方,雙龍拱聖旨,聖旨上頭是菊紋。
從賴氏節孝坊處沿著道路往貓貍山下走,路旁還有兩方紀念碑,位於路右的白色紀念碑是「陸軍第二九六師剿匪陣亡將士紀念碑」,碑立於民國三十八年,碑名由陳誠所題,其下碑記則由師長陸軍少將劉樟皋所寫,大抵是在講國軍後來抵抗共軍席捲中國大陸的一些事蹟,並心懷反攻大陸之意。我對此碑沒什麼興趣,拍了張照就走了,反倒是此處另一方紀念碑,引起我比較多的注意。
在馬路左側,也就是忠烈祠右前方的涼亭旁,有一方「丘滄海先生紀念碑」,丘滄海便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中所熟知的丘逢甲,甲午戰後清朝割台給日本,台灣許多人民不服,於是成立台灣民主國以對抗,推舉原台灣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丘逢甲則為義軍統領。當然,後來的歷史我們也知道,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日軍登陸後,唐景崧隨即返回中國大陸本土,丘逢甲不久後也踏上此途,因此兩人並未與日軍有真正的遭遇戰。事實上,在清朝決定割讓台灣後,就已有命令在台官員盡速返回,因此唐景崧、丘逢甲等人可說是違抗聖命,故丘逢甲在廣東的萬木草堂已被查抄,也遭朝廷宣告永不錄用,直至宣統年間,廣東省諮議局成立,丘逢甲獲選為副議長,才又重新獲得社會地位。
既然丘逢甲不可能在日本時代在台灣被立碑,但這個丘滄海先生紀念碑的底部看起來相當有歷史,仔細一看,果然在紀念碑旁,有兩塊倒臥樹叢中的石頭,其上有圖案與一些刻字,這便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駐馬碑」了。此地做為能久親王御遺跡地,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時,由苗栗守備隊設立了「御遺跡地碑」;大正三年(1914)新竹廳長家永泰吉郎提議將原碑改建為「將軍駐馬之碑」,並由吉野利馬撰寫銘刻於碑上;吉野利馬是當年隨能久親王來的部屬,平台之後自願擔任新竹神社的神官,吉野利馬在昭和二年(1927)因第二塊碑毀損,故再立以天然石為主體的第三塊碑,在昭和十年(1935)被指定為「史蹟」。目前倒臥在一旁斷成兩截的石碑,仍可見到大正三年的字樣,因此應為第二塊駐馬碑。
*陸軍第二九六師剿匪陣亡將士紀念碑。
*丘滄海先生紀念碑,其基座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駐馬碑的一部分。
*斷裂倒臥於一旁的二代駐馬碑。
*碑石仍可見到「大正三年八月穀旦」立碑的字樣。
拍過駐馬碑,我們往一旁指標寫往「功維敘隧道」的小徑走,下貓貍山。功維敘隧道建成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現稱苗栗隧道,隧道建成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在洞口題了「功維敘」三字,故稱為功維敘隧道。「功維敘」典出《尚書‧大禹謨》:
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
正德 、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
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講的是所謂的帝王之道應使政治美好,而政治的基礎在於養民,期望六府(水、火、金、木、土、穀)興旺,三事(正德、利用、厚生)諧和,若這九功(六府三事)能維持的順暢(九功維敘),政事就不會敗壞了。漢學底子十分深厚的兒玉源太郎,身為台灣總督,建設鐵路是一件重要的政事,或許因此有感而發而題了功維敘的字樣。隧道為單軌通車,並以磚石砌成隧道壁面,隧道口則製作成城垛的模樣,頗為特別。在民國八十七年雙軌化後,火車改走苗南隧道,功維敘隧道停用,今日則成為貓貍山公園內最著名的景點。
*可沿著功維敘隧道的指標下山。
*與現在的鐵路平行,有條凹下的小路,即為舊的鐵軌所在。
*功維敘隧道前,規畫了一條小小的帶狀濕地。
*隧道上方題字「功維敘 明治三十六年四月 男爵兒玉源太郎書」。
*建造成城垛模樣的隧道口。
*隧道內非常的涼快,可以步行一探究竟。
功維敘隧道另一端並無可見的史蹟殘留,而是規劃成一個帶狀小公園,我們沒有繼續前進,回去取車,北返台北。花了一個下午,稍稍把貓貍山公園繞了一圈,可見到此處的歷史俯拾皆是,而且充滿了各種不同時代的政治、文化脈絡,從清朝的節孝坊,到日本的神社,再到民國時期的忠烈祠與紀念碑,是一個歷經了許多不同文化,且分別留下一些蛛絲馬跡,組合而成的景觀,而這正好也就是台灣歷史的縮影。或許每樣東西都有背後政治正確的因素存在,但當遊客來到此處時,這種「博物館式」的龐雜歷史堆疊,或許也就正是台灣的文化特徵吧!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來運動、健身,貓貍山公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參考資料
1.苗栗老照片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909)[苗栗市].貓貍山公園
3.神社殘跡-苗栗神社
2014.04.05造訪
2014.08.25完稿
謝謝你的講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