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5年6月29日
野地旅0656:茄荖聚落史蹟[南投草屯、彰化芬園]
*下茄荖洪氏宗祠崇星堂與洋樓玉美堂一景。
離開北投埔(野地旅0655淺探北投埔)後,遲遲未接到伊真參加婚禮結束的電話,因此推估還有一點時間,但又不敢跑遠,於是就在南投與彰化交界來回穿梭,看看能不能找到些什麼。一個轉念,從省道切入小巷弄中的一個平凡小聚落,突然眼神瞄到路旁好像有什麼東西,原來是一間華美的雙層洋樓,一查地圖,旁邊是洪氏宗祠,再仔細看看地圖,這附近似乎有一些東西可看,於是下車走走,當作殺時間。
這個聚落叫做「下茄荖」,與其相應的聚落名為「頂茄荖」,以茄荖溪上游為頂,下游為下。這兩個聚落現在不但相隔了一條高速公路,還分屬於彰化縣芬園鄉跟南投縣草屯鎮。然而,這兩個聚落是血脈相連的,均是由中部大姓洪氏所開墾。洪秉正等人於嘉慶十五年(1810)落腳頂茄荖,並逐漸開枝散葉到芬園、草屯一帶。位於下茄荖的這間洋樓以及旁邊的祠堂,分別名為玉美堂和崇星堂,崇星堂由洪躼耳建於大正二年(1913),玉美堂則由洪躼耳及其次子洪調專建於昭和三年(1928),這一段時間台灣農產出口旺盛,中部的地方仕紳們紛紛建起大規模樓房,屬於中部大姓的洪家,自然也絕對不只這兩棟。在下茄荖洪氏祠堂周圍,形成了一條市街,至今仍有部分街屋保存。
*洪氏宗祠崇星堂(右)與洋樓玉美堂(左)。
*玉美堂正身,立面為洗石子工法,並以高低不同的層次構成山牆,山牆兩側有雙鹿紋、雙鶴紋,中央則以鳳凰紋和麒麟紋襯托「洪」字,作工精細。迴廊則採取列柱形式,二樓部分有拱圈。
*山牆中央的鳳凰紋與麒麟紋,搭配山牆頂部的花瓶裝飾與花草紋,中央有一洪字。
*雙鹿紋,栩栩如生。
*雙鶴紋。
*崇星堂,屋頂的燕尾在集集地震時受損,尚未修復。
*庭院中不明石燈籠的竿與火袋部分,上有大正十年(1921)十月京都市石川治助等字樣,頗有錢的洪家應該不需要日本人贊助石燈籠,推測可能是從別處移來的,但就時間點來看,應非草屯公學校校內神社之物。
*路旁尚有磚造街屋。
*又是一間雙層磚房。
*街屋。
*街屋。
簡單走過下茄荖,驅車轉往頂茄荖看看。頂茄荖可以查到的資料,都指向了另一間洪氏祠堂「燉倫堂」。燉倫堂為附近地區最早的洪氏宗祠,建於道光四年(1824),內奉祀的為洪家渡台後的六房洪秉正與七房洪志忠,格局為三開間二進式,充滿祖籍地漳州之建築風格,並依循「紅廟黑祖厝」傳統,建築以黑色磚瓦為主建材。燉倫堂洪家後代在地方政治與醫學、法學領域上均有一席之地,是草屯地區首屈一指的大族。在頂茄荖東邊不遠處,鄰近中投公路與台14線交會處的田邊,仍可以找到洪秉正夫婦之墓。
*燉倫堂全景。
*燉倫堂入口。
*燉倫堂正深,以黑瓦黑磚為主建材,正門前做凹壽格局。
*燉倫堂祖祠,上有一進士匾額。
*洪秉正夫婦墓。
*墓碑上寫著道光六年(1826)的紀年。
嘉慶二十五年(1820),洪秉正之孫洪善述自頂茄荖分出,至東方開闢「新莊」,興建「望遠樓」(亦稱田厝仔,已於集集地震中毀壞),其後人洪得中於昭和三年(1928)再由望遠樓分出,興建「敷榮堂」,為東西風格融合之合院建築,主體建築以泉州工法施作,外牆施以仿巴洛克式風格泥塑裝飾,是當時常見的仕紳宅邸建築方式。
*敷榮堂前的風水池,目前無水。
*敷榮堂雖寫開放,但實際上大門緊閉,只能從外窺探其庭園。
*敷榮堂建築廂房的女牆造型變化多端。
連看了好幾間洪氏古厝、宗祠,可以清晰感受到在茄荖庄洪氏開墾的歷史,以及家大業大的榮景,不愧是曾與阿罩霧(霧峰)林家並稱的大家族。忘記在哪裡曾看過資料,提及在大正、昭和年間,因許多台日合資的會社出口旺盛,賺了不少錢,因此在台灣各地均興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的樓房,而台灣中部地區又是其中佼佼者,姑且不提最著名的霧峰林家眾多建築,還有許多地方大族興建了比北部、南部更宏偉的家宅,不曉得是什麼原因,若有一日能將北、中、南此一時期所興建的大宅,全部表列比較,或許能看出些地區性差異吧!
*茄荖庄史蹟分布圖。
一、參考資料
1.319 旅行事誌-彰化芬園鄉下茄荖洪氏洋樓
2.319 旅行事誌-南投草屯鎮洪氏24世祖六房七房公祖祠
3.時空旅人-名流故居(十五)下茄荖洪氏洋樓
4.時空旅人-草屯 洪氏家廟 燉倫堂 燉煌堂
5.時空旅人-秀聚東南 草屯 敷榮堂
2015.03.22造訪
2015.06.29完稿
Hello, 游牧笛,
回覆刪除對於貴博客許多人文史蹟、自然景觀的文章,有相見恨晚之感!
可否請站長公開所有 Google Map的史蹟位置標示呢?
例如本文所示地圖需要授權瀏覽,就算登錄了 Google帳號,用 Firefox, Chrome, IE依舊看不到。
感謝!
已開放權限
刪除感謝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