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7月13日

野地旅0661:短訪雞隆溪流域[苗栗銅鑼]


  *位於老雞隆庄的震災殉難者慰靈碑。

  離開石圍牆(野地旅0660館南石母祠與石圍牆史蹟)後,見天色仍亮,便決定繼續在苗栗淺山地區開車晃晃。想到在大學時曾讀過施添福教授的一篇文章〈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裡面提到後龍溪兩岸的聚落發展歷程,以及逐漸形塑成一個獨特區域的過程。詳細內容是什麼,已經想不太起來,不過還記得幾個地名,包括「老雞隆」、「新雞隆」、「石圍牆」等,既然已經造訪石圍牆,那麼不妨就往老雞隆前進好了。


  *老雞隆庄位置圖。

  老雞隆庄的位置位於後龍溪南方,支流雞隆溪(新隆溪)右岸的河階地上。乾隆年間吳潮光自後龍溪沖積扇處,率人入墾雞隆溪流域,並先後創建老雞隆、新雞隆二庄,並以種植水稻為主;由於此處較接近原住民生活的區域,為了防範生番出草,與後龍溪上的庄頭類似,聚落都設有防禦設施,在老雞隆庄附近,還有個地名叫做「銃庫坪」,顧名思義是囤放武器之處。光緒十二年(1886)起,中路撫墾局獎勵伐樟製腦,樟腦成為北台灣淺山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來源,雞隆溪流域也加入了製腦的行列,這一榮景持續到日本時代,直至化學樟腦的發明為止。


  *老雞隆庄所在的河階地。


  *銃庫坪,也是個河階地,今日剩下茂密的樹林。


  *位於老雞隆興隆國小內的大樟樹,標誌著此處曾遍地生長樟樹。

  長期的田地開墾與採腦,改變了雞隆溪流域內的景觀,尤其是採腦,讓台灣中北部淺山地帶原本可說是遍地皆有的樟樹,數量大減。我們今日在野外很難得可以見到「足夠年分」的大樟樹,可能也是肇因於採腦。今日的老雞隆附近,僅存興隆國小內一棵碩大的樟樹,或許因為它的龐大,成為當地居民的精神象徵,才未在清末到日本時代這一段時間,遭到砍伐與提煉樟腦吧。

  老雞隆庄目前留存較完整的史蹟,是位於聚落邊緣的「震災殉難者慰靈碑」。此碑與清水街震災紀念碑(野地旅0624市區老建築與清水神社遺址)、銅鑼庄震災遭難者慰靈碑(野地旅0503銅鑼庄震災遭難者慰靈碑)、臺中線震災復興記念碑(野地旅0136舊泰安車站)及石圍牆的大震災殉難之碑相同,是紀念昭和十年(1935)發生的的「新竹、台中烈震」所設的。雞隆溪與西側的西湖溪,還有東側的出礦坑背斜,於地質上是個相當複雜的組成,包括褶皺、斷層、拖曳構造等均有出現,是地質運動活躍的證據。雞隆溪流域與地震震央三叉庄(三義)距離不遠,是故傷亡慘重,才在震後立碑紀念。


  *震災殉難者慰靈碑。


  *慰靈碑正、反面。


  *石碑基座上刻有殉難者名單。

  看完老樟樹、慰靈碑,車子在雞隆溪谷裡開來開去,因為沒查資料,所以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更上游的新雞隆庄,就沒有打算在這一次前去探尋,留待下次對此地認識更深時,再來好好看看施添福教授的「地域社會」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一、延伸閱讀
1.施添福,2005,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182-242。


2015.04.04造訪
2015.07.1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