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7月22日

野地旅0722:新店溪河流領域個案調查[新北新店、中和]

  *廣興離堆丘旁的新店溪河灘地。

  近年隨著氣候變遷,強降雨的事件越來越多,尤其是春季的鋒面雨跟夏季的颱風雨,造成災害的頻率似乎有變高的趨勢,所以近年來有關災害的研究越來越多,民眾也越來越關心。在師大地理系的地形實驗室,屈指一算也待了快十年,對於台灣的地形環境也算有些心得了,因此在老師提議考察後,便和碩士班學妹一起找了一些地點,以新店溪的「河流領域」做為考察主題,在新店溪兩岸進行約1天的戶外考察,並有幾位在研究室工讀的大二、大一學弟妹一同學習。


  *考察地圖。藍色線段位置為約略的舊河道範圍。

  河流領域(Fluvial Territory)是一種近年十年內學術界所提出的一個名詞,意即河流在洪水時會影響到的範圍,也就是在自然狀態下河流氾濫的範圍。在地形學名詞上,可以被稱為氾濫平原或洪氾區。在強降雨頻率增加的情況下,已經住了人的河岸的氾濫或洪水受災頻率也會增加,目前歐盟國家已經根據河流領域或是「河道變遷區」的概念進行流域管理,所謂的河道變遷區包括了河道歷史遷移區、河道改道危險區、河道侵蝕危險區,釐清這些區域的範圍之後,便可以對不同的地點進行土地使用規劃的設計,最終目標則是「還地於河」。

  台灣的河岸地開發其實與上述河道變遷區的調查也有關係,早在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頒布《河川法》之後,開始出現將水資源視為公共利害性質,並以國家力量投入河流地形改造的起點,大正五年(1916),河川調查委員會將河岸地政策,定調為「以水制、堤防、堰止等製水工事得到肥沃的良田」之後,開始有計畫的調查河川,並且繪製出許多調查地圖,裡面將天然狀態下的河岸平原,在工程後劃分為「免浸水地」、「免缺潰地」、「堤外地」與「新生地」四類,免浸水地就相當於前段的河道歷史遷移區跟河道改道危險區,免缺潰地則相當於河道侵蝕危險區。只不過日本時代的劃分,是為了開發河岸地,而前段歐洲學者的劃分,則是為了讓人與河流和平共處,並還給河流一部份土地進行滯洪。

  從大正五年(1916)開始規劃,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河岸開發強度與人口密度,使得台灣要「還地於河」顯得困難重重,因此對於原本的河岸地地形調查就更顯得重要。這次我們調查的目標,主要是到已經確認的舊河道看看,以及現場看一下我們在研究室內判斷,可能是河流領域邊界的現在狀態。配合前一年蘇迪勒颱風在新店溪造成的洪災,我們決定先從最山裡面的烏來一路往外看。不過在山谷中,河流領域大致等同於谷寬,所以就沒有特別的調查,本文從烏來的「龜山」開始。

  *烏來龜山一帶地圖。藍色虛線索包圍處即舊河道位置。

  龜山是前往烏來途中的必經村落,聚落的發展主要是受到不遠處的龜山發電所建設影響,所以許多居民都是電力從業人員或其家屬、後代,也有部份是在山區種茶、製腦。龜山聚落的位置,是在新店溪曲流的「曲流頸」地形上,從地形高度來看,可以發現聚落位置較低,而龜山是獨立於曲流中央的小山頭,此外,聚落也包圍著另一個更小的山頭,而聚落本身的位置則應該是新店溪舊河道(上圖黃色虛線)。可追溯最早的河道應與現在相同,但後來發生曲流頸切斷,流路變成從龜山西側向北流,並切割了西側山體與東側的龜山,使得龜山被切離原山體,因此地形上可稱為「離堆丘」。

  後來可能因為台北盆地側的侵蝕基準逐漸下移,以及河道曲率逐漸增加的原因,這個流路遂開始下切,並在原本的流路中形成兩條分流,其一為今日台9甲線經過處,其二是今日的龜山國小,兩分流所夾的原本河道範圍形成沙洲,並因為分流下切的關係成小丘狀,地形上可稱為「腱狀丘」。由於龜山國小位置又略低於台9甲,因此推測在成育曲流發展中期,台9甲的分流因為曲率增加逐漸失水,只剩龜山國小的分流有水並持續下切一段時間;後來曲率繼續增加,但沒有形成新流路,而是直接回到原本在龜山東側的流路(也就是今天的模樣)。

  蘇迪勒颱風時,龜山也有受災,但不確定是新店溪水暴漲影響,還是兩側山溝沖刷土石造成影響,還需要去當地跟居民進行一點訪談,這次時間不夠,只停留了大約10分鐘,以後有機會再深入探討。

  *從龜山聚落南邊台9甲線跨越新店溪的橋梁遠眺,照片中央有個長滿樹的小丘即為腱狀丘,左側房子較多得是台9甲線所經過的舊流路,右側房子較少的則是龜山國小所在的舊流路。

  如龜山一般受到河道改道所形成的離堆丘,在新店溪至少還有兩處,分別在下游不遠的屈尺跟廣興,這兩個聚落最原始的範圍,都是在離堆丘上方。因為我們選擇走新店溪的左岸,屈尺就不太方便抵達,所以這趟只去了廣興。沿著廣興路,會經過「長福宮」的牌樓,此處便是廣興離堆丘所在了。到這邊已經中午,先在廣興河濱公園旁的一間鐵皮屋小麵館用餐。吃麵的時候,與在這邊已經住了數十年的阿婆聊天,提到最近幾年颱風來時容易淹水,也指了牆上的水痕給我們看。阿婆認為,會淹水的原因是下游的直潭壩興建後,砂石流不出去導致河床被抬高,所以洪水一來更容易淹到廣興運動公園這裡。

  阿婆說的近年來河床被抬高,這是沒有錯的。新店溪碧潭以上的中上游,目前已經興建了碧潭攔河堰、青潭堰、直潭壩、粗坑壩、龜山壩、阿玉壩,以及翡翠水庫大壩,每一個壩堰的興建都改變了河道的形態,例如上游側淤積,下游側侵蝕,水位與水流流幅也都跟著改變。然而,觀察這附近的環境,除了政府將廣興離堆丘西南側劃為運動公園做低強度利用外,其實也基本上沒有永久性建築蓋在這邊,整個廣興聚落都集中在地勢較高的離堆丘上,丘頂的長福宮從碑文上判斷,興建於清同治年間,遠早於民國六十七年完工的直潭壩,因此可以推測知道,直潭壩興建前,廣興附近的低平區域就已經會淹水了。

  *廣興、屈尺離堆丘與舊河道示意圖。

  透過地形調查,認為包為了廣興、屈尺兩個離堆丘的低平地,其實應該是早期的古流路,推測以前新店溪在此的成育區流更為發達,後來發生了曲流頸切段,使得屈尺所在的小丘離開了南方的山地,廣興的小丘離開了北側的山地,都變成了離堆丘。這兩個離堆丘的頂部都相當平坦,所以適合聚落發展,不像龜山很陡峭,也因為它平頂的特徵,可推測此二離堆丘為原本成育區流所形成的凸岸沙州(屬於河床地),後來才又因為河道下切,形成高於四周的小丘。由於離堆丘四周本來就是較低窪的舊河道,再加上直潭壩興建後的現代河道淤積,使得這附近淹水時的水位高度可能會有增高的趨勢。

  *廣興運動公園的鐵皮屋麵攤,看到接近屋頂處的淹水水痕了嘛!

  *廣興離堆丘,整個聚落都聚集在這個小丘上。

  *離堆丘上可看到較老的磚房。

  *老店鋪。

  *長福宮,建於同治年間,主祀清水祖師,位在離堆丘頂中央的位置。

  *離堆丘上俯瞰運動公園附近的灘地,大部份是淤積出來的。

  繼續往北,會經過著名的風景區碧潭。碧潭其實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不過為了行文方便寫在後面。上游的龜山、廣興在下大雨時會淹水,那下游的碧潭呢?在大正十三年(1924)八月時,北台灣發生了一起連續五日的大雨事件,造成新店溪水暴漲,並嚴重影響在河岸邊的新店聚落,也造成人員傷亡。同年年底,台灣總督府便興建了堤防保護新店聚落,稱為新店一號堤(還有二號堤,但已改建),目前在一號堤原址上,還可看到一小段當年的構造物,以及一塊有寫「總督府內務局」、「新店堤防一號」、「巨离五十間」、「大正十三年」等字樣的鑲嵌石碑。這個新店一號堤也證明了,其實從古至今,新店聚落多少都面臨了洪水的威脅,所以今日在碧潭河岸,堤防已經被修築的更為堅固了,並做河濱公園使用。下游側現有碧潭攔河堰,提升碧潭水位,所以其實現在新店溪的樣貌,跟百年前應該是大不相同了。

 
  *新店一號堤的石碑,非常不起眼。

  *一位阿伯訴說著他曾經經歷過的大水最高淹到堤防的哪個位置。

  *站在新店一號堤,左邊是堤外,右邊就是新店聚落。

  繼續往新店溪下游走,會經過新和國小,這個學校位於中和「尖山」的南邊,在老地圖上這邊並沒有大規模的聚落出現,並在圖面上有一條可能是新店溪分流或渠道的線,但由於現在此區開發已多,在地形上不確定是否有什麼跡象,所以決定來此考察一番。這條分流斜切過新和國小校園,然後沿著尖山南麓流回新店溪。從平面地形上來看,新和國小所在的這片平坦地,確實有可能在天然狀態下,是新店溪暴漲會淹到的地方,但目前地面似乎有填土墊高,也好像看不出來舊流路的遺跡。

  *新和國小附近,昭和三年(1928)出版的1:25000地形圖,此時這邊還沒有什麼建築聚落,並有一條可能的分流。今日新和國小大約位在紅色虛線範圍。現在新和國小四周已經蓋滿了建築物。

  *尖山西南側山麓有幾間三合院(上圖新和國小北側),據當地人說有溝渠在三合院前這條馬路下方,但不確定是否是舊流路。

  *在舊流路可能穿越的地方,隱約看到大馬路和小巷路面有點落差,但不確定落差是因為道路級配鋪設等級不同,還是留有天然地形遺跡。

  最後一站,來到中和與板橋交界一帶,此處的新店溪畔有一個圓形的重劃區,由光環路所包圍,區內主要以工廠、公家機關為主,與光環路另一側的住商大樓有很大的差異。從許多老地圖中都可以知道,光環路附近曾經是一個新店溪規模不小的分流,目前仍有抽水站和一些舊河道遺跡存在。這個舊河道所圍起的沙洲區,目前都已經墊高了,但在河流領域的劃設中,這塊仍應該是要考量的位置。類似的新店溪分流,還有台北市萬華的台北魚市一帶。

  *新店溪下游舊河道狀態圖,底圖為台灣堡圖,明治三十七年(1904)出版,紅色虛線為現在的新店溪堤岸,黃色實線為新北市光環路。加蚋仔庄為今日台北市萬華區,埔墘庄則為今日新北市板橋、中和區。

  *光環路南側凹地,還看的到一點水體,為舊河道位置。

  *光環路旁舊河道用水泥沉香填起來,目前做停車場使用。

  *大夥兒一邊對地圖一邊看現場。

  其實這次調查新店溪的範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以河流領域來說,在山谷裡面不太需要調查,畢竟谷底差不多就是會淹水的範圍,不過到了下游側就顯得複雜許多,台灣下游很多地方都已經都市化,但從地形調查有時還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若能搭配某些大型淹水事件的淹水範圍,或許可以一定程度的還原近自然狀態的河岸環境。當然,台灣非常難做到環地於河的終極目標,但可以透過分析不同區域的災害發生機率、風險,訂定不同的土地使用規劃或天災保險等,例如廣興易淹水的地方,就做成運動公園,被水淹了也沒關係,可同時做為滯洪使用,也未嘗不是一種解決方法。


2016.04.01造訪
2016.07.22完稿


1 則留言:

  1. 有人把南萬華東、西側的沙洲(龜崙蘭、中崙浮洲仔)稱為曲流疤,恰當嗎?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