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7月25日

野地旅0724:桃園老市街巡禮[桃園區]

  *桃園西廟,也就是城隍廟所在,同時也標示了桃園城的西界。

  自從去年二月我們家搬離台北,來到桃園市之後,還沒有在桃園境內好好走過一遭。離家最近的城市是中壢,但先前已經有大概造訪過中壢老市街(野地旅0585中壢史蹟建築)了,想找一個沒去過的地方走走,最後就決定前往桃園市境內最大城「桃園市區」囉。由於對這邊並不算特別熟悉,因此招兵買馬了幾位地理系的夥伴,一同蒐集資料,對桃園市區有初步的認識,再出發進行徒步的考察。

  這次探訪隨便抓了幾個小主題,分別是桃園市街的自然環境、交通地位演變、老市街邊界踏查、信仰特色、外籍移工社群、以及都市發展的狀態等。分別由不同的人負責,所以是一趟非常充實的考察行程。收到大家的資料之後,我簡單安排了一下路線,當然最後並不完全照著走,還是有些許的調整,不過還是把路線給大家做參考。

  *路程規劃圖,桃園火車站做為起、終點。

  桃園市街所在的位置,自然環境是紅土台地,屬於古石門溪沖積扇最東北側的高位河階,後來台北盆地陷落後,古大漢溪向上游於石門一帶襲奪了古石門溪,於是桃園台地上就沒有了較長的河流,大多變成短小水少的小溪,以桃園市街來說,最重要的是南崁溪的支流東門溪,以及東門溪的支流南門溪。這些水量遠遠不夠進行大規模農業灌溉,所以埤塘便成了桃園台地上最重要的灌溉系統,直到石門大圳與桃園大圳的全面啟用。要看天然留下來的水路,除了去看目前水流量仍多(大部分是灌溉系統排水而來)的東門溪外,可以在桃園火車站後站不遠處的大樹林橋一窺一二。

  *大樹林橋,目前為歷史建築,橋下有露天水道一小段,是原本桃園台地上的小流路,大部份已經地下管線化。

 
  *大樹林橋。

  做為桃園市街存在的最初依靠,東門溪顯然是相當重要的。今日可追溯的源頭,大約位於八德區大竹里境內,匯入南崁溪前全長約9公里,途中流經桃園最早的市街「虎茅庄」,據說因長滿桃樹,因此又稱桃仔園。虎茅庄的出現大約是在雍正至乾隆年間,主要是由粵籍、漳浦、潮汕等地的移民所開闢的,主要是與附近的龜崙社化番進行貿易,市街以今日的「十五街庄福德祠」為頂點,由於大多是茅草屋,因此也被稱為草店尾。嘉慶年間發生了漳泉械鬥,以漳州人為主的虎茅庄市街被毀,隨後於原址西側重建,形成長南街,以今日的景福宮為中心,形成漳人議事場所,並在四周興築土牆。道光年間,漳泉械鬥再起,地方仕紳決議改土牆為石牆,興築「桃仔園城」,城的形狀略為長方形,由東至西可分為三個區塊,即公館頭街、中南街(長南街)、長美街,東邊以東門溪為界,西邊至西廟(城隍廟)為止,南側大致以南門溪與大樹林庄隔開,北邊與北門埔仔相鄰。桃仔園城四周有廟宇鎮守,東、南、北三方為福德祠,西為城隍廟,桃仔園城內則以景福宮、文昌宮、鴻福巖、十五街庄福德祠為信仰中心。

  *桃仔園城復原圖。(引自簡逸珊,1993)

  *明治三十七年(1904)台灣堡圖上的桃仔園市街,此時桃仔園城城牆已拆,但大致與「桃園街」的範圍相同,公館頭街、中南街、長美街分別為桃園街下的土名。藍色圓圈為廟宇所在位置。

  明治四十年(1907)在桃園街南邊新增一個土名「武陵街」,這個轉變可能來自於桃園停車場(今桃園火車站前身)於兩年前改建完畢,開始出現市街有關,此名稱推測可能跟陶淵明有關吧。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武陵高中所在的地點,離武陵街的位置有好一段距離。此時從桃園通往台北的主要道路,也從原本的公館頭街(十五街庄福德祠)處,轉移到鐵路邊,即大約今日台1甲線的位置,今日的林森路與萬壽路口,還可以看到頗具歷史的「武陵橋」遺跡,見證武陵的地名。

  *昭和三年(1928)出版的台灣地形圖上的桃園市街。

  *武陵橋,跨越東門溪,如今不見溪,只剩橋的護欄。

 
  *武陵橋,有一處斷裂的護欄還可看到日本時代所使用的無節鋼筋露出。

  *另一側的橋頭柱層層包起來保護。

  *一旁應該是台鐵倉庫,看保存的模樣大概也距離大限不遠。

  為了去追尋桃仔園城的範圍,我們決定好好的走一遭。先從最簡單的東側邊界開始,只要找出東門溪的位置,大概就能知道桃仔園城的東界。目前東門溪在市區內已被加蓋,成為行人徒步區,名為「東溪綠園」,東門溪左岸有一間非常低調的東園福德祠,大部份的資料都顯示他就是「東門福德祠」,不過在廟中打掃的一位阿姨說,是在東門溪右岸的信義福德祠才是東門福德祠,一時沒有資料,就兩間都去看吧。東溪綠園儘管被當成行人徒步區,還有綠化造景,但或許因為本來住家入口就不是面對溪流,因此東溪綠園兩側都是住家的後方,人煙較少,部分區域成了街友聚集區,這可能是規劃當初沒有料到的事情。

  東溪綠園中間會經過十五街庄福德祠,又稱開基福德祠,是在虎茅庄時期就已經有的福德祠,是桃園市街重要的在地信仰,不知道桃園有幾乎是全台灣密度最高的土地公,與祂是否有關聯?不過福德祠的位置因為公路開闢而有移動過。東溪綠原北邊是朝陽宮與朝陽森林公園,朝陽宮已經出了桃仔園城的範圍,因此也不是漳州人所祭祀的廟宇。此處有一座桃源橋跨越東門溪,當地人稱此地為「過溪仔」,不過地名幾乎沒有留下來,此地名的遺緒,恐怕只有計程車運匠清楚,還有就在橋旁的一間檳榔攤留下了地名。

  *東溪綠園,東門溪加蓋成為行人徒步區,不過人煙較少。

  *部份東溪綠園成為了街友們聚集的地點。

  *東園福德祠,夾在樓房之中相當低調,找了非常的久。

  *信義福德祠。

  *十五街庄福德祠,照片右側就是東溪綠園徒步區。

  *朝陽宮。

  *桃源橋。

  *重見天日的東門溪。

  *桃源橋旁的檳榔攤,意外記載了過溪仔的地名。

  *找尋東門福德祠時誤闖鎮陽祠,雖然也是間土地公廟,但四周似是有特種行業,氣氛異常,快快閃避。

  回到桃仔園城的範圍內,先去走了一下桃園市街僅存的老街新民街,街屋剩下兩三棟,整體環境有大致營造過。不遠處就是桃園大廟「景福宮」,始建於嘉慶十六年(1811),主祀開漳聖王,大正十二年(1923)實施市街改正計畫,遂進行改建,之後又有多次整修,是桃園重要的史蹟。景福宮周邊大概也有大正年間所興建的街屋,保存數量不多。

  *新民老街僅存的幾棟街屋之一。

  *新民老街的楊氏宗祠。

  *景福宮旁的街屋。

  *景福宮旁的街屋。

  *景福宮旁的街屋。

  *桃園大廟景福宮。

  *金碧輝煌的正殿,上頭有多個匾額。

  *明赫感應古匾。

  *德遍群黎古匾。

  *保我黎民古匾。

  *嘉慶年間所留下來的八角柱。

  *古樸的石獅。

  *在廟中,大家看著資料聽講解中。

  離開景福宮後,繼續往文昌宮前進。文昌宮已經大幅改建,看起來沒有什麼古意,不過大概台灣大小考試多如牛毛,所以香客更是絡繹不絕,同行人中就有兩位曾來此處讓準考證過個火。文昌宮南面隔著文昌公園,就是桃園國小,文昌公園和桃園國小的圍牆位置附近,大概就是「南門溪」所流經之處,目前南門溪已經全部加蓋、下水道化,從兩個地方可大致看出南門溪的存在,其一是桃園國小的西北角建築有一個奇怪的斜面,其二是狹窄又歪斜的鎮南街,這兩個地表紋理剛好可以相連,也就是南門溪所在的位置了。我們沿著南門街走一段路,會先遇到一間萬善祠,接著就來到了大家都說是南門福德祠的「鎮南宮」。

  *桃園國小圍牆,大約就是南門溪的位置。

  *民族路111巷通往鎮南街,看這個狹小的巷弄,其實就是南門溪所在。

  *萬善祠。

  *鎮南福德祠,右邊的小路就是南門溪所在。

  從鎮南福德祠往北走,不遠處就是此行我最主要的目標「西廟」。西廟是位於桃仔園城城西外面的城隍廟,並不是位於城內。不知為何,同樣是桃園市街重要的廟宇,景福宮香火鼎盛、鴻福巖改建的十分華美,就算是十五街庄福德祠,也顯得欣欣向榮,怎麼就西廟看起來奄奄一息的模樣?西廟是台灣島上非常少見,以方位命名的廟宇,主祀城隍爺,始建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廟的主體相當古樸,最起眼的是那沒什麼特別裝飾,卻又翹得很生動的燕尾。西廟目前現存最珍貴的,是廟門口兩側鑲在牆上的古碑,其餘建築本體看起來有被改過,事實上,西廟曾經被列為桃園縣的古蹟,但後來因為結構與漏水問題,廟宇產權所有人林姓家族便自行整建,導致文資身分被撤除,從西廟身上,似乎可看到台灣面對文化公共財的態度。直到現在,文資委員認為只有一些文物比較值得保存,導致現在拆除舊廟蓋新廟以榮耀神明,似乎已經是難以挽回的局面了。也因此,今天的小考察一定要來西廟看看。

  *已經圍起來了的西廟,西廟與照片右邊的樓房中間有一條小巷弄,應該就是桃仔園城的西側城牆位置。

  *西廟基礎建材,兩側牆壁與四角用磚,其他地方以桃園台地上常見的卵石為建材。

  *廟側的青磚。

 
  *西廟的門神。

 
  *西廟的籤櫃(左)與廟門口的石碑(右)。

  *西廟的神桌,古樸簡單。

  *西廟正殿內已經被燻黑到幾乎看不出來的匾額,照片經過後製調整對比,勉強可看出「照人如鏡」四個字。

  *西廟的虎爺。

  *西廟建築最引人入勝的,就是看起來相當靈活的燕尾。

  *百年西廟,以及後方的嶄新都會建築。

  離開西廟後,不遠處就是西門福德祠元德宮,接著再經過一次景福宮,然後「出城」往北,去尋找最隱密的北門福德祠保德宮。其實我已經在家裡頭,利用Google map找過很多次,多虧了衛星影像,才能發現原來保德宮被一群市場建築所圍繞,根本就不在路邊。找到保德宮後,剛好有一位阿桑跟阿伯在裡面燒香,就打開了福德宮的鐵柵門讓我們進去拍照,順便說說這福德宮有多古老,講到最後好像變成兩老在聊天了。謝過他們,在廟前拍了合照,就算是把桃仔園城的東西南北給摸清楚了,行程也接近尾聲。

 
  *某處市場一隅(左)。這間三層樓房別有玄機(右)。

  *上方右圖的三層樓房頂,藏了兩隻大象,好可愛!

  *保德祠的入口,一不注意就會錯過。

  *保德祠,被其他建築包圍著。

  *保德祠前,小考察眾人合影。

  考察尾聲,沿著民生路往火車站的方向走,途中經過本日最後一間廟宇,是間小小的關帝廟,儘管它很小,卻金碧輝煌的令人詫異,我們未在此多做停留,繼續往火車站前進。在桃仔園城南邊的武陵街地區,是縱貫線鐵路改線後才發展起來的地方,而日本時代的許多地方行政機關、警察機關等公有設施,也都設在此處,這些土地許多後來變成了大大小小的銀行,支持著這個地方的金融產業。更靠近火車站,老住宅區顯得低矮擁擠,卻又錯落著高大華美的新建案與百貨公司,往來已經滿溢出人行道的行人,幾乎都是外籍移工。原來現在政策上這些外籍移工大多必須集中住宿,他們所住的地方就在桃園,所以每逢假日,欠缺交通工具的移工,就會利用火車快速在幾個大節點間移動,例如台北、桃園、中壢等商業機能較強的都市,反倒是台灣人,在這些火車站周遭的區域,變成了少數人的樣子,而在桃園火車站後站,更有一條幾乎是東南亞籍移工天下的街道介壽路,在這裡,我們才是外國人吧。

  *關帝廟,金碧輝煌。

  *火車站前的百貨公司,假日往來行人大概有八成是外籍移工吧。

  *介壽路,看這招牌,簡直身處異國。

  最後,取得一些網路資料,說明了整個桃園區的範圍內,火車站附近的里戶籍人口有減少的趨勢,而再更外圈一點,如藝文特區等地則是人口增加,大致可以呈現Burgess(1924)所提出的都市同心圓模型:火車站附近呈現退化帶的趨勢,而退化帶之外包圍有中等住宅,中等住宅之外是重劃區與高級住宅,最外圈則是以高速公路等為主的通勤圈。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去取得桃園區各里歷年戶籍人口數目資料進行計算,會有好玩的發現。

  這次小考察,就聚焦在桃園這個地方,從平埔族、漳州人、漢人混居,到現在外籍移工的世界;也從漢番交界,到陸路中轉點,再到重要鐵路節點;從桃園老市街到武陵街,再到火車站變成退化帶的中心。整個桃園,有產業的轉變、交通地位的轉變、核心區域的轉變,作為一個綜合的地理小考察場域,我想目前桃園是我所造訪過,最適合的地方了。

  *桃園市街地圖。


一、參考資料
1.簡逸珊,1993,桃園市中心區空間變遷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陳品融、劉若芸,2013,興起中的世外桃源從人口變遷來看桃園市的都市內部結構,中學生網站小論文作品,未出版。


2016.04.08造訪
2016.07.25完稿


1 則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