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2日

野地旅0736: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系統[南投埔里、魚池、水里]

  *日月潭電力工事中一處秘境:銃櫃壩。

  計畫了好一陣子,終於來到七月初,在台電退休的林炳炎前輩(個人部落格:北投埔林炳炎)邀約之下,為期三天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的史蹟見學團終於成行了!儘管前輩在台電任職,但主要是負責工程營建的部分,並且曾經訂下了台電混凝土技術規範,是電力工事的專家;台電其實有非常強大的營建技術,才有辦法建造眾多的壩體、發電廠。由於有專家帶領,我真的期待這次見學團非常久,所以儘管尼伯特颱風即將襲台,但在前輩沒有取消活動的情況下,我當然也是依約前往南投,充實自己的腦袋。

  隨著現代化設施逐漸增加,台灣的電力需求日漸增加,於是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在大正七年(1918)提出了《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大要》,隔年,半官營半民營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完成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大正八年(1919)首先開始規劃興建北山坑水力發電所(即今日的明潭發電廠北山機組),建成之後,北山坑所發的電,就成為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興建的能源來源,套個電力工程常說的話,日月潭這邊從「全黑」開始有電了。

  差不多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也興建了要運送發電所建材、機組的鐵道,從彰化二水到外車埕(今日車埕)這一段稱為外車埕線,繼續往內車埕(今日大觀發電廠一帶)的鐵路則稱為內車埕線。大正十一年(1922)外車埕線開始兼營客運業務,但內車埕線依舊是專用鐵路線。隔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資金來源受挫,社長高木友枝宣布中止計畫,昭和二年(1927)外車埕線轉賣予總督府鐵道部,改稱集集線。

  昭和三年(1928),委請美國石威公司鑑定後認為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可行,隨後日本議會通過工事再興案,昭和五年(1930)松木幹一郎任社長,提出工事修正計畫。整體工事計畫是由濁水溪上游的武界蓄水,並建立引水隧道將溪水引入日月潭盆地。日月潭的頭社與水社兩地分別建立土石壩堰,抬高日月潭水面60日尺(約21公尺),再由日月潭引水至水里溪畔,利用高差位能進行發電;儘管第一發電所完工後,立即提供了大量的電力,但在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轉投資項目,包括日本鋁業、台灣電化、台灣瓦斯、台灣拓殖、台灣船渠、台灣自動車等會社,耗電量極大,很快又不敷使用,因此又加速推展「十年電源開發計畫」。

  十年電源開發計畫中,日月潭地區將建立第二發電所,利用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發電後的尾水,藉由輸水隧道送往水里溪支流梅堰堤坑,於此建立銃櫃調整池再度提高水位,利用位能於水里坑附近的日月潭第二發電所進行第二次發電,才將尾水排入水里溪。據說原本還要設置第三發電所,於水里往集集半路的油車坑一帶,但沒有實施。

  *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史蹟分布地圖。

  見學團的第一天,要看的是整個水力電氣工事的最下游段,從頭社水路橋到第二發電所。炳炎前輩這天與我們相約在明潭發電廠的廠區大門口見面,三台車各自前往,我們比較早到,就在明潭水庫拍了些照,過了短暫悠閒的時光。不久後,前輩等人抵達,和守衛打過招呼確認來意後,就在前輩的帶領下,首次進入明潭電廠的控制大樓,見到一位台電的陳課長後,先驅車前往不遠處的「頭社水路橋」。頭社水路橋位於水里溪支流電子坑上,是第一發電所的尾水要輸送往銃櫃壩途中,經過溪谷所搭建的水橋。水路橋跨越設計成一個拱橋的形狀,上方有幾個小孔洞,讓下大雨時過多的水可以自此直接溢流入電子坑。或許是因為期待已久,加上這已經是八十餘年前的工程了,心中滿是激動與興奮啊。

  *頭社水路橋,下方設計成拱橋型式,上方兩側分別有五個孔洞可讓過多的水流出,進入下方的電子坑。

  *頭社水路橋全貌。

  *另一個角度看頭社水路橋。

  隨後在陳課長的帶領下,我們繼續前往頭社水路橋「下游」的一處秘境,名為「銃櫃壩」。銃櫃壩是混凝土拱壩,建設在梅堰堤坑的溪谷中,必須從水里二坪的水沙連古道起點福德祠旁邊的小徑進入。守衛開門後,轉個彎進入峽谷裡,就看到了銃櫃壩;拱壩造型弧度優美,比例極佳,在各項陽剛味頗強的大工程之間,就像是舉手投足都散發出優雅舞姿的美女,搭配深邃潔淨的水,以及兩岸茂密的綠林,真不愧是台電引以為傲的秘境。銃櫃壩的右側就是引水隧道口,壩中的水將流往第二發電所進行第二次發電。我們沿著台電維修小徑走了好一段路,直到遠方看到有一團雷雨胞朝我們逼近,才趕緊飛也似的跑回福德祠停車處。

  *水沙連古道入口處的福德祠。

  *銃櫃壩蓄水的銃櫃調整池。

  *與銃櫃壩水源合照。

  *輸水隧道口,在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發完電的尾水,經過頭社水路橋,最終抵達銃櫃壩。

  *銃櫃壩,一旁可以看到兩個閘門,分別對應到日月潭第二發電所的兩條大鋼管、兩部機組。

  *壩的右邊有個小隧道通往下游的山壁,據說可通往第二發電所的大鋼管。

  *遠望山谷中的銃櫃壩。

  *弧度非常優雅的銃櫃壩體,水量過多的時候會自由溢流。

 
  *銃櫃壩,可以看到壩的下方其實有兩個水力排沙的隧道。

  *控制排砂隧道的水閘設施。

  *銃櫃壩曾經是Handbook of Hydraulics這本水力工程教科書的封面(此為1996年的第六版,圖片取自北投埔林炳炎-巧克力的誘惑)。

  還好這陣雨一下下就結束了,離開銃櫃壩後,繼續往下游前進,來到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的最後一站「日月潭第二發電所」。第二發電所因為位於水里坑(水里),因此又稱為水里坑發電所,現在則是稱作明潭電廠鉅工分廠。第二發電所於昭和十二年(1937)啟用,略晚於第一發電所三年,是第一發電所完工後的延伸工程。發電的水來自於銃櫃壩,高度落差約140公尺,利用位能轉換成動能,做單向的能量轉換,屬於「慣常式水力發電」,共有兩部法蘭西式發電機組。陳課長帶領我們進入發電機房參觀,法蘭西式機組是渦輪橫向旋轉發電的,從完工至今持續使用中。

  第二發電所內曾經建有神社,至今還有一些遺跡殘存,最令人驚喜的是神社手洗缽尚在,透過設計圖來看,發現居然是一個「慣常式水力發電」的縮小模型,真的不得不讓人佩服,日本人在各種建設上的巧思。

  *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廠區內部,有一棵好大的樹。

  *發電機房。

  *兩條輸水的壓力鋼管。

  *眾人在發電機房外聽著前輩與陳課長的對談。

 
  *發電機房內部,有兩個法蘭西式發電機組。

  *法蘭西式發電機組的銘板,AEG為德國的廠牌。

  *在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廠區入口附近,小山丘上即為原本神社的位置,照片右邊的階梯就是參道改建。

  *神社石燈籠基座與通往本殿的階梯。

  *石燈籠基座。

  *手洗缽,似乎已經離開原位。

  *神射手洗缽的側剖面圖,可以看到上面洗手的地方是模擬蓄水的水庫,水會透過中間的孔道流到下方,並在下方設計有一個讓水流走的溝槽,就像是水力發電排放尾水的模樣。

  *神社本殿基座,目前架設了一些設施,保存狀況並不太好。

  *本殿前,應該是狛犬的基座。

  *本殿基座後方,因為有許多樹木生長,已經破裂歪斜。

  *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壓力鋼管與發電機房全貌,可站在水里溪的對岸遠眺。

  參觀完第二水力發電所後,今日的參觀行程大致結束,晚上炳炎前輩在明潭電廠控制大樓的會議室,利用他自己的投影片,給台灣電力史蹟新手入門的我們,做一番比較全盤的介紹。其實電廠興建並不是只有電廠基地本身需要工程,包含運送材料的交通線、以及非常精密的送水設施,都極具價值。第二天,我們將從日月潭第一發電所開始,繼續探索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的核心部分。

  我們住的地方,是炳炎前輩替大家訂的「大觀會館」。大觀會館位於水里山邊的二坪,地形上是一個河階;日本人在建設各種廠區時,也會一併建設宿舍群,稱為社宅,二坪就是日月潭第二發電所的社宅,自成一區,環境清幽。只可惜後來社宅全數拆除改建成現代化的公寓式建築;目前二坪大觀會館後方,還有當年林業鉅子孫海的墳墓,這次草長路不明,沒有前往探訪。

  *大觀會館台電宿舍區一景。

  第二天一早,在水里街上吃過早餐後,眼看尼伯特颱風對南投還沒造成任何影響,決定繼續行程。第一站要前往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先開車到前一天去頭社水路橋的岔路,在這邊有一個指標寫著「古隧道」,原來這就是當年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興建的「內車埕線」鐵道的隧道,內車埕線並不像外車埕線有兼營客運業務,是純粹的私營專用線。隧道保存尚佳,只可惜沒有鐵路了;隧道的另一頭,隔著水里溪便是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的廠區,跨越水里溪處有一座鋼樑橋,是當年運送重型設備的交通要道,我遠遠的注意到橋身側面有銘板,但距離過遠拍不到,後來同行的楊燁花了好一番功夫,終於拍到銘板上寫著「大阪1920,汽車製造株式會社」,看來這個會社承包了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的鐵道工程。

  *內車埕線鐵道隧道。

  *內車埕線要進入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廠區,此為原本的大門,現在封閉中,後方即為鋼樑橋跨越水里溪。

 
  *發電所大門前合影(左);內車埕線鐵道鋼樑橋一景(右)。

  *鋼樑橋的銘板,要拍這個可真不容易。

  原路回到131縣道,從現在大觀發電廠的正門進入,大觀發電廠部分廠區是有對外開放的,在固定開放時間向大門口的保全人員登記即可。大門右側有一個土地公廟,推測應該是日月潭第一發電所的神社遺址,這次沒有停留;跟著炳炎前輩的腳步,我們先來到鋼樑橋的另一頭,這邊還有一個隧道,現在變成了車道,隧道的旁邊還留有一個炸藥庫。這個隧道在水里溪畔,此處水里溪被像是一面牆的變質砂岩所阻擋,形成深潭,當地舊名稱為「墓牌潭」,後來覺得不雅,改稱門牌潭,因此日月潭第一發電所也稱為「門牌潭發電所」。

  *內車埕線鐵道隧道(右)與炸藥庫(左)。

  *門牌潭一景。

  看過門牌潭地名的由來,再轉往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利用引水隧道,接收來自日月潭水庫的水,進入水里溪谷後,分做五條壓力鋼管,利用高達330公尺的落差進行慣常式水力發電。第一發電所的發電機組屬於佩爾頓式發電機,直立旋轉的渦輪機被戲稱為大蝸牛,同樣也是從昭和九年(1934)持續使用至今,全部落成時,為當時全亞洲發電量最大、世界第七大的發電廠,對台灣的現代化有不可抹滅的功勞。發電所現稱大觀一廠,由於水力資源珍貴,並不是任何時候五部機組都會開啟,不過現在正在啟動防颱措施,因此五部機組同步運作,降低日月潭水庫水面,以因應可能的豪大雨。

  *第一發電所機房入口,上方的字樣在現任謝鵬洲廠長的指示下,已由大觀發電廠的字樣改回了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後方一堆鋼架處,是發電廠的開關場。

  *謝鵬洲廠長任內也設立了這個門牌潭發電所的石碑。

 
  *炳炎前輩與他的驕傲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在前輩的努力下,整個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被列為台灣的十大土木史蹟之一。

  *發電機房內五部佩爾頓式大蝸牛發電機。

 
  *營建專家炳炎前輩考我,為什麼這個將近一個世紀前設計的發電機房建築,左右兩側的屋頂要用不同結構興建呢?畢竟在地震影響之下,如果建築物兩邊結構不同,可能會導致建築兩端受力不均而損壞。個人初步猜測,可能跟建築經費能購買的材料有關吧,只好精密計算不同設計,至少,當年的設計,挺過多次大地震,並沒有結構上的損壞。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壓力鋼管與機房全景。

  看過了雄偉的第一發電所後,不免俗地當然要在電廠廠區內吃個冰棒。據謝鵬洲廠長所說,台電許多水力電廠都附設有賣冰棒的商店,是因為當年建設時需要很多冷卻設備,電廠完成後,設備就拿來製造人吃的冰棒,賺點小錢。大觀電廠內的展示館,有不少照片與文物資料可以看,可以增加對當年這個浩大工程的一些認識。

  吃過冰棒消暑後,便驅車離開了大觀電廠廠區,繞了一大圈後來到日月潭盆地,隨後在向山遊客中心附近的一條小路,腰繞上山,再度跨越分水嶺回到水里溪側,原來前輩要帶我們來看他口中那「新井榮吉的玩具」,也就是日月潭第一發電所輸水管路的「平壓塔」,由於輸水隧道內水量大,又要分成五個壓力鋼管,萬一管路內水壓不平均,就很容易造成管路破裂損壞,因此新井榮吉博士便設計了這個平壓塔平衡水壓,保證下方壓力鋼管管壁受力一致。平壓塔所在的位置相當偏僻,但居高臨下看明湖水庫,景色絕佳,可說是另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境,此處的山頂設有一個山神碑,應是當初工事興建時,祈求山神保佑所立。

  *山神碑,還有台電人員在祭拜的樣子。碑體被半埋地下,只露出了一個山字。

  *平壓塔旁的階梯上俯瞰明湖水庫。

  *明湖水庫大壩,以及大觀二廠的開關場、控制大樓。

  *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平壓塔,是新井榮吉博士所設計的工事。

  *平壓塔內部,水過多會從此湧出。

  離開平壓塔,回到日月潭畔,首先來到一個閒人勿入的地方,即「水社進水控制室」,此處又算是個台電的小秘境吧,花木扶疏,景觀宜人,又遠離日月潭的觀光遊人。在炳炎前輩聯繫下,我們得以到進水控制室的外圍一觀,這裡有一座工事興建時期的社長松木幹一郎的胸像,原本的雕像早已不見,現存所見的雕像是由炳炎前輩等人共同倡建,奇美集團許文龍捐資的。

  *水社進水控制室,閒人勿入。

 
  *松木幹一郎胸像,基座是原件,胸像則是民國九十八年重塑。

  *在這裡遇到炳炎前輩的學生,台電工會理事長,正在做防颱整備。

  短暫在水社控制室停留後,繼續北行前往不遠處的水社壩。日月潭地質上屬於一個背覆盆地,盆地底部本來就有湖水與沼澤地,但水位並沒有這麼高,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興建後,在日月潭盆地兩個缺口的地方興建壩體,其一是頭社壩,頭社壩本來就有低矮的分水嶺,因此在這邊只需要將分水嶺高度提高;另一處是水社壩,這裡是日月潭水流入水社水尾溪的溪谷,因此需要建設大壩將整個溪谷堵起來。建壩工程相當浩大,造成了一些工員死亡,在今日水社壩旁,還可以見到紀念這些人員的殉難碑。

  頭社壩與水社壩都是重力土石壩,且都沒有溢流道的設計,重力土石壩如果讓大量的水直接溢流在壩頂上,一定會表面鬆脫而潰壩,因此在水社壩不遠處,日月潭教師會館的對岸水邊,設有一個直筒狀的「餘水吐」,即日月潭水庫的溢流口。餘水吐最初設計抬高水位是60日尺,但隨後有過幾次的邊緣加高,最終日月潭水面抬高達70日尺(約25公尺)。

  *水社壩壩基處,此處原為水社水尾溪溪谷。

  *水社壩中央。

  *水社壩(紅色線位置)興建前的日月潭地形(1:25000台灣地形圖)。

  *殉難碑。

  *外圍設計成十角形,內部為圓管狀的的餘水吐。

  看過日月潭水流出的地方,那水從哪裡流入呢?從衛星影像看很一目瞭然,就在日月潭的東緣,不過我們自然是看不到水下的工事設施,炳炎前輩帶我們開車到一山之隔的「東光」,東光溪上游還有一座水路橋。水路橋所在的地方,舊地名為木屐蘭(應做[口蘭]),因此稱為木屐蘭水路橋。木屐蘭水路橋的造型跟頭社水路橋不太一樣,這是因為東光溪谷沒那麼深,但跨度更大,因此是利用許多橋墩撐起的。一開始的設計僅有橋墩,但後來在石威公司的建議下,於工事再興後,在水路橋下方增建橋拱支撐,成為現在的模樣。

  木屐蘭水路橋的水,來自武界壩的引水隧道,穿過武界嶺後,在東光溪谷露出來,並在跨越東光溪的地方形成露天水圳,當地人稱「向天圳」。向天圳水再度進入山體隧道後,下一次得見天日,就到日月潭了。集集地震後,台電當局擔心舊隧道有損壞,因此又新建了新武界引水隧道,集武界壩與栗梄壩的水,一樣穿越武界嶺後,在木屐蘭水路橋不遠處,一樣興築了水路橋通過東光溪谷,現在兩條引水隧道都在使用中。

  在這邊,炳炎前輩一定會講一個「巧克力誘惑」的故事,所謂的美國人,即當年來木屐蘭勘查的石威公司顧問,拿了一個巧克力送了當地的一位小朋友,後來這位小朋友也成為台電重要的人物,對這個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炳炎前輩的部落格,這是一個時代故事(詳見北投埔林炳炎-巧克力的誘惑)。

  *木屐蘭水路橋上方,向天圳處可看到湍急的水流。

  *跨越武界嶺流出的水。

  *木屐蘭水路橋下方。

  *橋拱的部分是工事再興之後,依美國工程師建議增建的。

  *木屐蘭水路橋下方,是個不錯的戲水地點。

  到此為止,看的都還是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中,水確實會經過的地方,但其實整個工事並不只如此,前面已經提過,建材、機具與人員都需要運輸,所以其實整個工事區域,有著許多功能不太一樣的交通設施。例如從彰化二水到外車埕的外車埕線,以及繼續向內延伸的內車埕線。過了內車埕以後,通往埔里則由輕便鐵道擔綱;另外還有從外車埕越過山嶺,直抵日月潭盆地北側水社聚落的索道線;從水社經司馬按、大林、紅仙水隧道,通往埔里東埔則設置有電氣鐵道,東埔要過武界嶺處,則設有輸送貨物的索道,以及人們通行的轎道,兩者都是前往武界壩所在地,將整個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的所有工地串連起來。

  炳炎前輩帶我們前往外加道坑,這裡有兩座當年輕便鐵道通往埔里時必經的橋樑,現在大部分的地圖上都沒有標示,事實上也只剩下當年的橋頭柱了。這兩座橋分別稱為姉川橋與妹瀨橋,合稱姊妹橋。由南往北,先到姉川,再到妹瀨,接著進入狹窄的峽谷。伊真的媽媽是埔里人,據說小學時遠足曾來過外加道坑的峽谷,當時相當的美麗,現在則因為道路的開發,有一點走味了;也因為道路的開發,使得原本輕便鐵路會經過的一個「牛洞隧道」已經消失;繼續往北走,不遠處會有另一個隧道,名為臥龍洞隧道(但大部份地圖都誤植牛洞隧道),目前已經改建。

  *姉川橋,僅剩一邊的橋頭柱座。

  *妹瀨橋橋頭柱座。

 
  *妹瀨橋合影。

  *一旁廢棄的卡拉OK就叫做姊妹橋。

  離開臥龍洞隧道後,繼續往東埔的方向前進,投70線與71線鄉道交會處有一間福德祠,炳炎前輩推這這一帶就是當年的電氣鐵道東埔端終點,可以接上轎道與索道。此處地名為水頭谷,我們從這邊沿著投70線往回開,這條鄉道基本上就是當年的電氣鐵道線,再越嶺處會經過一個「紅仙水隧道」,據說當年在開挖的時候,流出的水色泛紅,因此得名。繼續往前,不遠處有一個原住民部落,名為過坑,電氣鐵道在這邊曾有一個大站,不過今日似乎沒有留下什麼遺跡。

  *紅仙水隧道。

  *過坑部落。

  第二天的最後一站,回到了明潭電廠控制大樓,拜訪謝鵬洲廠長。明潭電廠廠長兼任大觀電廠廠長,轄下的發電廠很多,除了整個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的電廠、包含北山坑發電所外,還有萬大發電所,以及明湖、明潭兩座水庫所設的抽蓄發電廠(大觀二廠與明潭電廠)等機組,事務繁忙,但還是抽空與我們做了一點小小的座談。會後,謝廠長請一位魏經理帶領我們去參觀明潭電廠,這在下一篇做介紹。

  *林炳炎前輩(左)與謝鵬洲廠長(右)。

  由於預報隔天尼伯特颱風就會侵襲台灣,第二天晚上已經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因此我們回到大觀會館後,僅用了最後大約半小時,與正在休息的謝廠長聊聊天以外,沒做什麼其他的事情,第三天的行動,就留待一早醒來再說吧。

  第三天一早,儘管除了落葉多了一點以外,幾乎感受不到颱風的威力,但由於整個明潭電廠所轄的區域都在防颱作業,也擔心可能有未知的風雨,所以原定要前往武界、霧社的行程也取消,有了一個悠哉的早上。兩位前晚才抵達的大哥,趁著這個空檔替炳炎前輩拍攝紀錄片,我們聽了一陣之後,和伊真、怡文決定,在附近開車晃晃,蒐集教材,順便補一些前兩天沒拍到的東西,正當我們在木屐蘭補拍水路橋的時候,炳炎前輩打電話給我,說他們錄完了,準備前往水頭谷看橫坑,剛好我在家已經查過橫坑的位置,於是我們也直接開車到水頭谷會合。

  抵達水頭谷橫坑地點,其他人已經在這邊了。橫坑位於投71鄉道武界路往武界的半路上,共有兩個,根據前輩的資料,分別是由大林組與鹿島組所建設的,這兩個都是當年為了修築武界引水隧道所建立的側向橫坑,在完工之後就封閉,直到集集地震要全線勘查時才又有人進入。大林組橫坑就在鄉道邊的轉彎處,一眼即見,但鹿島組的橫坑則跑進了私人圈畫的圍籬之中,並被大量草木擋住。這片私人的土地,曾經是武界引水隧道的棄土場,不過這次沒有機會進去看看,七、八十年後的模樣。水頭谷中現在種滿了香菇,一眼望去盡是網室,不過在工事進行時,這裡算是一個辦公區吧。

  *水頭谷遠眺埔里盆地,可清晰看到中台禪寺。

  *大林組橫坑,已經用磚頭封起,只留下一個小鐵門供維修時出入。

  *鹿島組橫坑,在雜草叢林之中,非常不好走。

  *與鹿島組橫坑合影,這種機會可不多見。

  以這兩個橫坑,作為本次見學團的最終站。這趟行程,除了學習到許多只在課本上看過但沒什麼印象的水電工事外,最重要的是前輩那種對台電史蹟的強大使命感,才有機會挖掘出許多過往歷史,且讓它們活生生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希望下次前輩要去武界壩與萬大發電所的時候,別忘了再帶上我們啊!

  *於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前的合影。

後記:

  由於沒去成武界,所以後來與伊真兩人自行開車前往武界、曲冰一帶,遠眺武界壩。當然,沒有專人帶,很多東西都看不到,先放一張武界壩蓄水區(武界調整池)的照片,讓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能從頭(武界)到尾(水里)完整呈現。

  *武界壩所在的位置,剛好被棵樹擋住一大半。

  *拉近鏡頭看武界壩附近。


一、參考資料

二、延伸閱讀


2016.07.06-08造訪
2016.07.31造訪武界
2016.10.02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