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8月17日

野地旅0759:埔里平埔族聚落與湧泉帶初探[南投埔里]

  *埔里枇杷路旁的一處湧泉池,可以看到氣泡從池底中冒出,非常清澈的活水。

  伊真到埔里獲得了一份地理科教職後,我最常考察的地方就變成了埔里,事實上,埔里無論是自然環境、歷史人文都非常多樣且有趣,確實是一個發展地理野外實察的好地方。其中,埔里最有名的,大概是那「好水」,埔里酒廠十分聞名,仰賴的是埔里四周溪流在盆地內形成沖積扇後,下滲入地表沖積層的水,經過層層砂石過濾,埔里好水於焉誕生。所以,我在埔里第一個想要考察的項目,就是湧泉。

  湧泉不只是泉水而已,湧泉也是埔里盆地裡頭人們灌溉、民生用水的來源,埔里有許多原住民、平埔族、漢人的痕跡,無論是誰,都離不開湧泉的水源,所以尋找湧泉泉源,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尋找族群的印記。原本埔里地區,眉溪以北是泰雅族(賽德克族)為主,眉溪以南則是布農族為主,另有邵族的勢力,但在一連串的動亂、開墾之後,上述原住民族基本上已退出盆地內部,或者被同化,相對還留有較多痕跡的,是清道光至同治年間不斷移入的西海岸平埔族群,他們將人群、文化與地名都帶來了埔里。

  因此本文就著重於探索平埔族群聚落,並順帶看看遍布埔里盆地內的湧泉泉源。雖然對於族群歷史文化非常有興趣,但畢竟不是下巴的專長,所以內容可能尚有不足處,希望能在伊真於埔里服務的時間摸得清楚,因此本文只是初探的性質,帶著大家走馬看花。

  由於平埔族外顯的文化、語言等,近百年來快速的消失,因此大多只剩下間接證據,可以發現埔里的平埔族痕跡,例如地名。埔里盆地內的地名有許多有趣的地方,除了一些是以地理環境名之,其他的地名大部分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平埔族西海岸原居地的地名」,例如房裡、日南、雙寮、烏牛欄.......等,都可以在西海岸該族原分布地找到對應地名;第二類是「地名後方加一個城字」,例如林仔城、恆吉城、枇杷城......等。這也有同時適用兩個分類的地名,如水里城、大肚城......等。開車仔細注意路標,或者購買一份較為詳細的埔里市街圖,都可以看到這些地名都還保留著。

  *日南,位於愛蘭台地北側,地名可對應到台中大甲日南社。

  *日南天后宮,此匾由大甲的日南天后宮所贈。

  *房里,位於愛蘭台地西北側,地名可對應到苗栗苑裡的房里。

  *雙寮,位於愛蘭台地北側,地名可對應到台中大甲建興里的雙寮。公田則可能是當年入墾的平埔族群共同開墾的田地,由於愛蘭台地北側(清時稱鐵砧山)有許多沖積扇湧泉,公田溝的地名可能反映了這個環境事實。

  *位於公田溝附近的福泉宮,對聯下聯末二字即寫「湧泉」,而湧泉井就在福泉宮門前。附近的活魚餐廳、農田灌溉應該也是引附近的泉水來使用。

  *恆吉宮,位於恆吉城,恆吉城聚落為平埔族,但恆吉宮是祭祀媽祖為主的廟宇,已有明顯漢文化影響。

  *恆吉宮內的大正古匾。

  *恆吉宮內的大正古匾。

  *恆吉宮廟誌記載「恆吉」原為廟名與商號,而恆吉城本來是大肚城的一部份。

  *林仔城(現稱籃城),目前整個聚落中都有壁畫。

  *林仔城現在地名稱作籃城,用台語唸大概可通。

  *籃城里聚落中的壁畫,畫出居民的生活。

  *這幅壁畫告訴我們,此處早期有一口井,深七丈二,是庄民的飲用水源。這便是林仔城的水源了,取的也是溪水下滲形成的自由地下水層。

  大肚城、水里城、恆吉城跟枇杷城這四個聚落,基本上已經被現在的埔里市街(中心為光緒年間的大埔城,為一竹塹城)所連結,漢人聚居,平埔族群可能被同化、涵化或離開,目前的地景中找不到太多平埔族的遺緒,但可從都市街道中偶爾出現的蜿蜒小巷,推斷此處應為老聚落所在,後來都市規劃後形成的棋盤式市街才又把都市紋理覆蓋在上頭。恆吉城最大的地標是恆吉宮,但基本上看不出平埔族的遺緒,這幾個聚落現在也都很都市化了,但在枇杷城,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當年的湧泉水源,包含在東興一街與長春路交會口旁的一個湧泉池,以及枇杷城排水路在民有一街附近的河道中,有五口清澈的湧泉。湧泉池旁邊可看到一口井,及一個抽水機房,而排水路的湧泉,則是因為河道已經比地下水面還低,因此出現的自流湧泉,猜測兩者的水源應該都來自盆地東南側溪流下滲的溪水。

  同樣在埔里市區南側,枇杷城附近,有一處台大演習林,一旁的私人土地上有一棵茄苳樹王,茄苳在許多平埔族文化中,是重要的樹種,也是台灣平地常見的闊葉喬木,此地便有一地名為茄苳腳,同樣是平埔族的聚落。

  *位於東興一街與長春路口的湧泉池。

  *湧泉池旁的水井與抽水機房。

  *枇杷城排水路,在民有一街(即台北帝大演習林附近)旁可看到五口湧泉,有人利用排水溝旁的一小片地,汲取清澈泉水種植蔬菜。

  *從排水路護岸上方俯瞰湧泉。

  *其中一口湧泉。

  *湧泉泉水清澈見底。

  *湧泉與河道。

  *湧泉與河道。

  最後一個目標,是在埔里市區東南側,地母廟附近山腳的一處湧泉,這個天然湧泉在網路上可查得到資料,附近的福德祠旁的茄冬樹下,則設立有「洪安雅族紀念碑」,以碑文記載著平埔族群曾在此,運用湧泉水開闢埔里盆地內沃土的歷史。這間福德祠跟湧泉不太好找,我們在附近兜了好幾回,經過一個看起來像工廠邊緣小路的地方,才終於找到福德祠,再依靠Google map的衛星影像,找到了長方形的湧泉池。這湧泉池至今仍不斷的從地下湧出潔淨的水來,並以小溝渠引水至附近的田地。

  *福德祠,後方有一棵茄冬樹。

 
  *這棵茄冬樹也很大,樹下立了石碑紀念洪雅族開墾的歷史。

  *碑名「洪安雅族開基靈地碑記」。

  *方形的湧泉池,水質清澈,處處冒泡。

  *湧泉池內的水透過溝渠作為灌溉之用。

  當然,隨著日本人的到來,埔里除了原本的農業需求以及民生用水以外,也出現了其他用水需求,例如讓今日「埔里好水」遠近馳名的主因,也就是「酒廠」的設置當然需要大量潔淨的水。今日的埔里酒廠位在市區北邊,已是著名的觀光景點,而在愛蘭台地邊緣,也有一處潔淨的泉水,被稱為「紹興酒泉」。目前是否還拿此處泉水釀酒,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仍有相當多居民來此取水,一旁的河階崖腳還有多處洗衫坑,更別說滿埔里盆地的茭白筍,仍是需要泉水灌溉,泉水與生活的連結,至今未有太大的改變。

  *愛蘭台地鐵山里境內的紹興酒泉以及抽水水塔,右下角有居民騎車來載水。

  *紹興酒泉旁的水頭土地公廟,福山宮。

  *從福山宮旁的階梯下道河階崖旁,不久可看到自然溢流的湧泉。

  *規模不小的洗衫坑,在愛蘭台地旁不只一處。

  走馬看花了一番,還是很想好好了解一下平埔族當年遷徙的狀況,以及在埔里盆地的分布,因此,利用一些時間讀了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洪麗完,於2006年所寫的文章〈從十九世紀入埔遷徙活動看臺灣中部平埔熟番集體意識之展現〉,裡面整理了從日本時代到近期,許多人的研究成果,並把台灣西部地區與埔里的平埔族聚落作了表格羅列,從文中的一些圖表,才意識到原來埔里盆地內部族群是如此的多樣性,以族來分,至少可分為巴宰族、道卡斯族、拍瀑拉族、洪雅族和巴布薩族;當然,2006至今又有一些改變,例如原本被歸納在巴宰族的盆地東側四個部落,近年發起「噶哈巫族復興運動」,從巴宰族中正名,而原本在日本人的研究中被歸類為巴布薩族的猫霧捒社,經過簡史朗博士的研究,重新歸於拍瀑拉族,因此針對洪麗完的研究,自己做了一些小小的調整。

  最後,下巴覺得雖然洪麗完等人的研究,已經指出各平埔族部落位置,且FB的臉友中山大學社會系葉高華老師也提供了,他整理的18世紀末〈御製原漢界址圖〉整理出的地名位置圖供我參考,但似乎還缺一張西部平埔族聚落與埔里盆地平埔族聚落對應的地圖,依靠洪麗完論文中所提供的線索,我盡力將各個部落、族群的對應關係畫成一張地圖,供大家參考。

  *台灣西部(苗栗至濁水溪)與埔里盆地內平埔族聚落對應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族群,其線條經過的位置不代表遷移路線,亦不代表遷徙先後順序,僅代表埔里盆地內聚落居民組成來源。(點此開啟原圖

  上面這張圖或許還有不少修正空間,有一些真的查不到資料的平埔族聚落(如楓仔城、四方城等)也沒有放上來,但從目前已知的聚落來看,可以知道埔里盆地的族群狀態真的很特別。早在平埔族尚未大規模移入埔里之前,埔里盆地以泰雅族(賽德克族)眉社和布農族埔社為主(生番),中間曾有過漢人郭百年入墾的事件,造成盆地內族群的變動;郭百年等漢人被官府驅逐出盆地後,盆地內的化番蛤美蘭社招募西海岸平埔族熟番入墾,這些平埔族在海岸平原受到漢人強烈的排擠效應,因而大幅轉進埔里盆地,反而取代了蛤每蘭社建立了自己的社群網絡,最終成為上面這張圖混雜的模樣。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則是空間上的分布。這些平埔族原本分布於苗栗海岸至濁水溪一帶的廣大地區,彼此間的交流互動雖不為零,但相對應該較少;但大規模遷入埔里盆地後,埔里盆地雖然看似有廣大沃野,但實際上面積比海岸平原小太多了,此二者的面積可從上圖的右上小圖約略比對,西部平原與埔里盆地兩張圖的比例尺相差10倍,也就是說這些族群一定在埔里盆地內有非常密切的互動,當然也就出現了混居聚落,除了同族的混居之外,也出現了像是白葉坑、枇杷城、鹽土、虎仔耳等混合族群的村莊。

  當然,從上圖來看,儘管各族互動機會大為增加,但各族似乎也仍據守著一塊主要領地,像是洪雅族大多聚集在盆地邊緣(尤其是南側),道卡斯族則聚集在愛蘭台地以北的盆地西北側,巴宰族兩個大部落直接佔據了盆地西側最不易受洪水影響的愛蘭台地,而巴布薩族看起來主要分布在大埔城北邊。或許對於這樣的分佈有進一步的了解後,未來再去埔里閒晃或考察的時候,說不定會更有感覺呢。

  *本文造訪地點地圖。

一、參考資料
1.洪麗完,2006,從十九世紀入埔遷徙活動看臺灣中部平埔熟番集體意識之展現新史學,17(2):55-126。
2.簡史朗,2008,西部平埔族群入墾埔里時之聚落形成,2008 年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016.09.10造訪
2017.08.17完稿


2 則留言:

  1. 方型的湧泉池有詳細位置嗎?

    回覆刪除
  2. 恆吉宮目前的所在地不能算是恆吉城喔!!恆吉城是大城里恆吉社區一帶的舊稱。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