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的風景很多變,環城火車的小站就是一個我們不熟悉的面貌。
今年寒假,原本想要帶伊真去一趟印尼看火山地形,但曾在印尼停留過一段時間的老爸提醒寒假期間印尼似乎是雨季。很小的時候去印尼的印象,就是一過中午就開始下滂沱大雨,大概有半天會這樣就泡湯了。於是,轉換目標到東南亞的其他國家,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都很有機會去,柬埔寨伊真則是去過了,對寮國的了解實在太少,於是選擇了跟印度同為「涼季」的緬甸。詢問了一下,恩如也一起前往,於是我們三人成行。
抵達仰光國際機場後,我們誤打誤撞搭乘了Uber前往市區,不塞車的情況下大約耗時45分鐘,抵達了我們在唐人街區中預定的瑞悠古風旅社。旅社的杜老闆是緬甸華人,同時也經營旅行社,我們此次的緬甸夜間巴士與國內線機票也是請杜老闆協助的。旅社名為「古風」,是因為旅社所在的建築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旅社內還保有許多質感甚佳的木製傢俱。60年,對於仰光來說並不是個古老的年代,杜老闆告訴我,旅社對面的那間房子,是1901年所建立的!事實上,仰光市區是整個東南亞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殖民時期建築群所在地。
吃過午餐後,我們開始了第一天的城市徒步慢旅。仰光(原稱Rangon,軍政府改為Yangon)是緬甸的第一大城,仰光省的首府,在2005年以前為緬甸首都,目前整個仰光行政區內約有700萬人口。仰光位於仰光河畔的平原地區,據記載11世紀時開始有以今日大金塔為中心的村落出現。18世紀時貢榜王朝的雍笈牙王定都於仰光,使之逐漸發展成城市。
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後,整個南緬甸為英國所佔領,並於隔年將在緬甸的行政中心由毛淡棉遷移到仰光河岸,以蘇雷塔為中心,規劃了整齊的市區,整個市區以五條橫向的道路貫穿,並將縱向道路採用英式的道路編號標示。設置了各種政治、交通、教育、醫療與信仰機構。城內水源主要來自於茵雅湖和皇家湖(大湖),加上成蔭的綠樹及華美的建築,整體公共設施堪比同時期的倫敦,仰光在英國殖民時期號稱「東方花園城市」。
*仰光地圖(1893年)。河畔方形街區為英國殖民政府所規劃的區域,北邊黃色區塊是原大金塔為核心的仰光城區,大金塔東邊為皇家湖(現稱大湖)。(圖片來源)
*仰光城區地圖(1914年,德州大學圖書館收藏)。(圖片來源)
隨著蘇伊士運河於1869年開鑿完畢,歐洲地區對於亞洲水稻等農作物的需求大為增加,伊洛瓦底江兩岸的平原成為重要的稻米種植區。約在1930年代,緬甸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水稻出口國。為了填補農業人力缺口,英國人大量引入了印度裔與英屬馬來亞的人進行勞動,同時華人、猶太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等也紛紛進入緬甸,有的經營特許事業,有的則開始大規模開發原為大象漫遊莽原的伊洛瓦底江平原。這些不同來源的人聚集在現代化的都市仰光,並在緬甸獨立後仍然留下了不少痕跡。例如醫院以南的地區,就是現在的唐人街區,聚集了相當多緬甸華人(也有一些是國共內戰後滯留緬甸的),而唐人街與蘇雷塔之間,則明顯是穆斯林聚集的區域。
我們並沒有既定的路線,只有在台灣大致看過哪些建築是一定要拍個照的。於是我們從住處沿著橫向主要道路「馬哈班都拉路」(Maha Bandula road)往蘇雷塔前進,沿途看看是否有什麼精彩的巷弄可以拍照。在台灣,我們大概習慣於「一條老街」的景觀,但在仰光是「整區都有」頗具歷史感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大多明顯的看得出具有歐洲風格的圓拱或立面,但或許因為位於熱帶地區,百葉窗是仰光住宅建築的共同語彙。
*我們在仰光的旅社,瑞悠古風旅社(Shwe Yu Vintage Hostel)。
*旅社對面建於1901年的老街屋,三開間拱圈木造建築。
*街上老屋。
*唐人街內有很多同鄉會館,這是同安會館。
*小街弄裡頭常見精緻的老建築。
*這是一間位於大金塔路(Shwedagon Pagoda road)的街屋,立面是非常密集的拱窗,令人印象深刻!
*近拍街屋。
*當然是要跟難得的精品建築拍照。
*仰光街景。
*非常經典的緬甸街景。
*這不是老建築,但可以看出仰光市區的人口密度很高!
*百葉窗是仰光市街景色的日常(左);看起來非常美麗的街道,因長年缺乏維護顯得較為破落(右)。
*唐人街範圍內的觀音古寺。
*建於1926年的住宅,許多住宅上面都有寫上興建年份。
*仰光的市容其實色彩非常豐富,有熱帶熱情的感覺。
*另一間住宅,滿街都是這樣的美麗房舍。
*龍山堂,唐人街的道教廟宇。
*龍山堂內部。
*龍山堂內部。
*另一間住宅。底下的招牌可看到中國與韓國手機品牌深入緬甸。
走出唐人街,旁邊就是以穆斯林為主的社群。在此處以遜尼派為主,也有什葉派的信徒。我們途經了幾間清真寺在外觀望,沒有進去。一走進穆斯林區域,就從熟悉的華人臉孔轉變成男生都是大鬍子的面孔,這在台灣是沒有過的感受。
*什葉派的莫臥兒清真寺,建於1918年。
*遜尼派的賈瑪清真寺,建於1860年代。
看完了唐人街與穆斯林區後,市區最大地標蘇雷塔就在眼前了。據傳蘇雷塔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不知是真是假。塔被包圍在道路之中,有天橋相連,但入內須購買門票,且其外觀與大金塔相同都是金色的,所以幾乎所有仰光的遊客都會省略入內參觀。我們也只拍拍蘇雷塔的外觀,因為更吸引我們的,是蘇雷塔以東的眾多公共建築!
蘇雷塔旁最顯著的建築物,是純白且具有緬甸特色的「Pyatthat」形式融合現代感的仰光市政廳。Pyatthat式樣代表著建築物屋頂有多層如金字塔般的誇張屋簷,又可細分為三層、五層、七層與九層,據說此種建築形式最早可追溯到蒲甘的阿南達寺等佛塔寺,這種建築在緬甸傳統只能用於王室建築和佛教建築,但在殖民時期解禁。市政廳由緬甸著名建築師U Tin(U為對男性的尊稱)設計,於1926年開始建造,費時10年,一開始是做為公會堂的性質使用,現在是仰光的重要地標之一。市政廳的正對面,是馬哈班都拉廣場公園,公園正中央是緬甸獨立紀念碑,也是仰光人約會踏青的聖地。
*蘇雷塔,仰光市區的金塔。
*遠望蘇雷塔。
*仰光市政廳,為融入Pyatthat樣式的建築。
*在馬哈班都拉公園的綠地上,市政廳顯得特別顯眼。
*馬哈班都拉公園內的獨立紀念碑。左側是高等法院。
以蘇雷塔附近有非常多的大型公共建築,都是殖民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精品。軍政府上台後,大肆革除英國殖民象徵,包含仰光的英文拼音也從Rangon改成Yangon。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受到國際禁運的影響,政府經費拮据無法新建大樓,因此這些舊大樓大多被保存了下來,但也無法有效整修,就這樣用一天算一天;也因此仰光的市容是充滿藝術感的,但同時也充滿了滄桑感,彷彿殖民的時空就凍結在這一刻。民選政府上台後,國際逐步放鬆經濟制裁,緬甸也開始大力發展觀光,因此開始有些指標性建築物可以整修。再過幾年,或許仰光的都市景觀又會是另一番模樣了!以下透過一些照片,介紹我們這次有經過的建築物。
*高等法院,由建築師James Ransome設計,自1905年開始興建,於1911年落成。屬於英國安妮女王樣式(Queen Anne style)的建築。
*左為稅務局,右邊已經不記得這是什麼建築。
*羅勘那美術館大樓(Lokanat Gallery Building,黃色建築),建於1906年,據說其建材有部分是直接自曼徹斯特進口。建築原名是Sofaer's Building,為猶太商人Issace A. Sofaer所設計。軍政府時期曾做為林業部、工業部廳舍所在,現在的一樓是美術館,二樓以上則被當地居民進駐,顯得破落。
*緬甸農業發展銀行。
*內陸水道部,原為伊洛瓦底船艦公司。
*緬甸經濟銀行。
*仰光地方法院,是此區中最老的磚石建築,建於1900年。
*港務局大樓。
*緬甸中央郵局,建於1908年。
*中央電報大樓。
*中央電報大樓的側面。
*印刷出版中心。
*部長辦公室(秘書處辦公室),建於1882-1905年間,1947年翁山將軍便是在此被刺殺。此建築1962年後就封閉不准人進入,也未有整修,直到近年才開始整修,未來似乎要當作歷史博物館使用。
*部長辦公室(秘書處辦公室),此立面左右兩側的建築物落款年代分別是1899年與1892年。
*仰光市區還有很多像這樣的精品樓房,外觀非常美麗且色彩鮮艷!
除了上述政治、經濟建築外,還有一些民生建築也是殖民時期重要的項目。我們有經過現在的基礎教育第六高中,始建於1860年,是全緬甸境內最古老的高中,當時設立時為聖保羅英語高中,是全緬甸最菁英的學校。除了第六高中外,全仰光省境內至少還有12間中學是百年古蹟,同樣的,仰光大學歷史也非常悠久。另一個重要民生建築是仰光綜合醫院,為在唐人街北側的醫院建築非常宏大,我們只看了其中一個角落,但已經非常驚嘆其建築物的精美雄偉。
*基礎教育第六高中。
*仰光醫藥大學校舍。
*仰光綜合醫院一隅,為維多利亞風格建築,建於1899年。
*現在仰光綜合醫院的後門。
既然是英國人殖民,那麼教堂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建築物。我們這次造訪了兩間教堂,一是全緬甸規模最大的聖瑪莉大教堂,另一間是翁山市場旁的聖三一大教堂。聖瑪莉大教堂始建於1899年,用以取代原來的舊教堂,設計為可容納1500人;聖瑪莉大教堂範圍內即包含聖保羅高中,此學校是作為天主教學校傳教使用。聖瑪莉大教堂建造為新歌德式建築,聘請荷蘭建築師Joseph Cuypers進行設計。大教堂本身曾於1930年大地震中輕微受損,日軍佔領仰光時也有一些損壞,但主要的損壞是盟軍反攻時所造成的,其彩色玻璃全數毀壞;後來2008年的孟加拉灣氣旋也造成彩色玻璃損壞,此後重修為今日面貌。
聖三一大教堂完工時間更早,在1894年即完成,由Robert Chisholm建築師設計,建築體融合了印度-薩拉森風格。二次大戰期間教堂內的管風琴遭轟炸受損無法修復,所以現在教堂內的管風琴是機電設備運轉的。我們算是誤闖了一場並未對外開放的聯合婚禮,反正大家沒把我們趕走,就拍個照吧!
*非常漂亮的聖瑪莉大教堂!
*聖瑪莉大教堂後方。
*聖瑪莉大教堂左後方。
*聖瑪莉大教堂後方不知名洋樓。
*聖瑪莉大教堂內部,挑高的穹頂,線條非常美麗。
*聖瑪莉大教堂內部。
*聖瑪莉大教堂正面立面花窗。
*聖三一大教堂正面。規模雖不如聖瑪莉大教堂,但也是非常精美!
結束城市慢旅(其實一個下午不夠,以上是兩天下午的成果)後,根據旅社杜老闆的建議,我們在下午四點左右包了計程車前往皇家湖(大湖)。此湖為人工湖,由北邊的茵雅湖興建輸水管線至仰光市區北邊儲存,提供仰光潔淨的水源。皇家湖上有一艘仿建於1972年的皇家船隻,目前作為景觀餐廳使用,並可以從這邊看到大金塔的倒影。我們沿著皇家湖的南岸行走,湖畔的木棧道已經壞的差不多了(但緬甸人還是走得很穩,我很怕掉下去湖裡),所以必須非常小心,目前有一小段正在整修。湖南是仰光的動物園,湖的西側便是大金塔。
*皇家湖一景。
大金塔適合在傍晚前往,此時已經不算太熱了,可以趁著還有陽光,看看大金塔在自然光下的景致。接著,稍作等待,夜間大金塔會有人工照明,搭配涼季該有的微風,此時的大金塔更為迷人。儘管大金塔已經是緬甸最著名的景區,但緬甸人對於大金塔仍抱持相當高的敬意。進入緬甸所有的佛寺佛塔,都必須脫鞋脫襪,赤腳走入。大金塔門票是一人10000緬元,可自行考慮是否進入。
脫鞋後,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連串的階梯。大金塔本身建築在仰光北側的小山丘上,丘頂已經整個改造為佛塔,高99公尺。歷史上比較可信的記載,是十四世紀時建立了18公尺高的塔,至十五世紀達到98公尺。幾次地震中,大金塔有程度不一的損毀,目前的大金塔塔頂是貢榜王朝白象王所興建的,在兩次英緬戰爭中,英國人都策略性的占領大金塔作為制高點,然而在當地人的抗議下,仰光成為殖民地後的幾年,英軍撤出大金塔並開始修繕,其中塔尖由英國控制的緬甸王所捐贈。
我們為了搶日落前最後的餘暉,我們三個卯起來往上走,累死了(到了山頂後才發現有電扶梯)。日光照耀下的大金塔閃耀動人,夜間人為照名的大金塔則多了一些艷麗的感覺。
*逆光的大金塔剪影。
*大金塔四面都可以登塔,在神獸夾道下的迴廊開始爬階梯。這個迴廊的屋頂即為Pyatthat風格。
*偏順光的大金塔,璀璨炫麗。
*Pyatthat形式的屋頂建築,早期只有王室與佛寺可使用。
*圍繞大金塔四周的還有許多小佛塔。
*同行兩位模仿大金塔佛像的動作。
*大金塔旁有人點油燈。
*夜間的大金塔,更金了!
*許多當地虔誠的信徒會在晚上來禮佛。
我們安排的第二天白天,決定去搭乘仰光的環城火車。根據網路上的一些資料,說外國人與緬甸人的票價相差很大。不過我們聽從杜老闆的建議,從旅社走約10分鐘到最近的車站Lanmadaw,在這邊買票根本沒有分票價,三個人才200緬元,真的是便宜到令人驚訝不已。能用這麼便宜的價格和實惠的時間,體驗緬甸的庶民生活,真是太划算了。這也難怪許多仰光人直接將環城火車當成生活的一部份,在火車上進行一日所需的買賣,不見得真的會到市場去。我們計畫從Lanmadaw站上車,預計在仰光中央車站下車(我們是預定搭完火車才去聖瑪莉教堂、部長辦公室跟翁山市場)。
環城火車線自英國殖民時期就已存在,1954年改為雙軌系統營運至今,全程約49.5公里,途經39站,耗時約3小時。整個緬甸接收了相當多日本淘汰的二手車輛,汽車也是、火車也是,環城火車線就是使用札幌JR淘汰的列車(Kiha25型柴聯車)來行駛,所以能夠在火車上看到許多日文標示,但原來的機電系統似乎無法使用(鐵路並未電氣化),相當有趣,大概從來沒能想像,自己可以坐在JR列車的車門邊,頭手伸出車外、甚至還把半個身子掛在外面吧。
*Lanmadaw火車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小站,一個售票口,兩邊側式月台。
*跟陽春的火車票合照。
*這個火車頭的來歷不曉得是什麼?
*查票的列車長。
*原列車內的機電系統。
*JR札幌各站。
*仰光環城火車線路線圖搭配上日文警示,真是太有趣了。
*Kyeemyindaing火車站,也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來的。Kyeemyindaing位於大金塔西北側,是另一個英國人設計的市鎮。這次沒有時間在此遊覽。
*火車半路經過一個市集,也是把土地運用到淋漓盡致。
*Da Nyin Gone火車站所拍攝的車廂。此車站也是環城火車線與往北的火車分道揚鑣之處。
*跟餅合照。
*許多從市集上車的人都大包小包的,甚至直接在列車上開始挑菜選菜。
*頭頂物品也是緬甸人的絕活。
*看到車窗外,偶爾也能見到水田景色。
*火車上賣起花生。
*火車線兩邊等待過平交道的人。
*仰光中央車站,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車廂。
*月台很矮,上下車都要有點輕功。
*另一台火車頭。
*環城火車準備駛離中央車站了。
*仰光中央車站,始建於1877年,但在1943年的緬甸戰役中被炸毀,後於1947年重建,由仰光市政廳的設計者U Tin設計,同樣採取現代建築融合Pyatthat屋頂。
*中央車站的售票廳。
*中央車站旁的駐車場。
從第一日的下午開始徒步城市旅行、傍晚前往大金塔,到第二天上午搭乘環城火車,下午逛聖瑪莉大教堂等建築。短短不到兩天的時間,下巴已經被仰光流露出來的殖民景觀所擄獲。這些景觀並不純粹是歐洲,受到炎熱天氣的影響,百葉窗被大量運用,城市中的樹木也非常高大濃密,這些都是倫敦不容易看到的,更別說還有個蘇雷塔、大金塔標誌著都市的容貌。不過,市景雖然華麗,卻因為國際禁運以及可能的政府貪腐原因,華麗的表面又留下了來自熱帶降雨、高溫,所產生的黴、色彩剝落、結構脆弱等歷史印記。這些建築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整座城市有著類似的步調,讓人特別感受到一種時光流逝的無力感。然而,環城火車上又可以看到仰光人日常生活的活力,儘管生活條件可能不是很好,但大家都還在很努力且友善的活下去。這大概就是仰光的魅力吧。
接下來,我們準備到另外兩個完全不同於仰光的地方,而我一定會想念這裡的。
*仰光行旅地圖。
2018.02.02-03造訪
2018.02.1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