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1月18日

校園記事:我所認識的齊柏林導演

(原文發表於個人臉書網誌,20170611)

2017.06.10這天中午,我人還在北海岸帶考察,突然手機傳來一陣陣訊息震動,起初不以為意,但頻率實在太高,忍不住好奇打開一看,竟是這番噩耗。一時間,我以為台灣的假新聞已到了這種地步,但隨著不斷傳來的訊息,才慢慢地理解,齊柏林導演離開我們了。事實上,已過了一天,我還在等齊導回我line的訊息。

容我以下稱齊導為齊大哥,這是他要我這樣叫的。

回想起第一次見到齊大哥,是台師大地理系邀請前來專題演講,我依然記得當時的情境,齊大哥的投影片裡羅列了眾多台灣的美麗空拍照,引起在場眾人的種種驚呼,而且地理人大多有能力一眼就認出照片地點,這也讓齊大哥相當開心,還記得他說:「太喜歡來地理系了,大家都懂我在拍什麼!」或許這就是我和齊大哥結緣的火苗吧。

校園記事:「制服這件事」看學校課程設計

教育部今天(2016年5月23日)表示,日前修訂《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增列「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要求學校不得以服儀不整為由執行記過等處罰。 教育部學務特教司指出,過去教育部就曾函示過同樣內容,學校服儀規定應走民主程序,這次是將規定明確入法,希望學校不要用記過處分方式來對待學生,而是改採輔導、規勸;「服儀自由學生陣線」臉書粉絲團也表示,肯定新任部長第一天上任的作為,但必須呼籲教育部,在行政命令生效後,務必執行與監督各校 。

校園記事:AAG:Centurial modification of river channel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flooding in Taiwan - A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persp

Centurial modification of river channel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flooding in Taiwan - An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perspective

Authors: Mu-Ti Yu(游牧笛), Su-Min Shan(沈淑敏)

Keywords: channel system modification, historical maps, aerial photographs, anthropogenic geomorphology, Taiwan

Taiwan, a mountainous island,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dynamic geomorphic processes driven by the active neo-tectonic activities and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long with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ca. 23 million now) and strong development-oriented national policy, all major river channels around the island have experienced dramatic modificatio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part from the significant channelization, channel systems in the lowlands have also modified extensively to fulfill the need of irrigation, regional drainage and flood prevention.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detect and categorize the major patterns of channel modification around the island by comparing the sequential historical maps and aerial photographs over a centurial timespan. Selected cases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how the transformed lowland channel systems have affect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looding in a local scale.

校園記事:人類世下的地理學研究-跨境與移動下的自然 (心得)

 感謝洪廣冀老師Kuang-chi Hung透過FB發送邀請,傳來了今年底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有3場與「人類世」議題相關的演講,今天是第1場,由洪伯邑老師從他在異域茶鄉的調查心得,連結人類世的概念,另由專長為水文領域的黃誌川老師進行與談,做為明年3月相關外國研究學者來訪前的暖身操。


先簡記一下自己參加的原因。


其實洪伯邑老師所講的茶鄉,早已聽過許純鎰 (Hsu Chun Yi)分享數次,也拜讀過論文,當然由老師來詮釋,照理而言會有不一樣的視野。然而這一場次我個人認為的最大亮點,不在茶鄉研究經驗,而在於邀請了黃誌川老師與談。我一直很想知道,在人類世的架構下,水文學者如何談人文社會學者所做的研究?


今天的演講,洪老師先花了些時間,講解有關這個講座的緣起(有一筆贊助經費,要舉辦楊湳子人文講座,邀請到了外國以人類世研究知名的學者訪台之類的),另外一個很大的部分,就是在強調「人類世」儘管是新的名詞,但概念卻可能不是非常新穎,甚至對於老早就在關注「生態傳統(人地關係)」的地理學者而言,恐怕是老調重彈。不過人類世作為一個當今學界的火紅議題,自然會有它的獨特性,這點,洪老師企圖使用他的東南亞茶鄉研究經驗,說明「自然」與「人文」學界的界線模糊化;至於主題,所謂「跨境與移動下的自然」,其實是要說明,眼前的自然是否為真自然?又或者我們是否要對自然重新定義?

愛玩地圖:人社營經驗隨筆》中和緬甸街「族群聚居區」空間邊界與近年變遷淺探

 #我的觀察啦#這不是論文#第19屆高中生人文與社會科學營#第一小隊

一、緬甸與緬甸華僑的背景


為了行文方便,有一群人以下稱為「緬甸華僑」,而華新街則稱「緬甸街」。


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是緬甸華僑(非泰緬孤軍)聚集的重要地區,這群華僑大多於1960年代,因緬甸軍政府的排華政策而來到台灣定居。根據黃雯綺(2017)的訪談調查,雖然無法追溯緬甸華僑最早來到中和的原因(目前普遍相信可能與附近的德州儀器工廠帶來工作機會有關),但後續持續選擇定居於此的原因,可能係緬甸原鄉的社會連結影響,將許多緬甸華僑帶來華新街一帶居住。緬甸華僑的自我認同是非常複雜的,源於中國(根據文獻調查,應該是祖籍廣東台山的粵人最多)、生於緬甸、現於台灣,對有接觸到的緬甸華僑而言,這些地方都是故鄉,也可能都是他鄉。因此,緬甸華僑的凝聚力頗高,並且維持著一定的特別文化。

廣東台山位置圖。(資料來源:Google Map)

愛玩地圖:地府陰公廟?從都市發展角度說故事

  地府陰公廟就推論而言,應該是屬於有應公或水流公等陰廟,非正神。其中古亭捷運站出口旁那間,有明確的六合彩時期的紀錄,巷子裡那間雖然沒有,但我個人猜想去訪問一下附近的老居民,或者旁邊台電核火工處的資深人員應該會有一些口述紀錄可以挖掘。

古亭捷運站出口旁的地府陰公廟。右側小巷子為同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