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5日

野地旅0224:成廣澳[台東成功]

地點:台東縣成功鎮忠孝里成廣澳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三月七日
性質:外埠教學參觀(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成廣澳的小港漁港一景。

  成廣澳,走在東部濱海公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錯過的一個小村莊。不過如果眼睛夠利,你可能會發現,靠海的一側有一間看起來不像是這種小村落該有的華麗洋房,然後靠山的一側有一間不論往北、往南都不容易看到的較大型廟宇,原來,成廣澳有著與其他海岸山脈東側小漁村不同的歷史。成廣澳,原名「蟳廣澳」,要用台語發音,原來此處的天然地形就好像是螃蟹的大螯張開一樣,中間自然形成一個小小的灣澳,在平直而多暗礁、海浪大、潮流大且多颱風的台灣東海岸,有這樣的天然灣澳是非常的少見,因此成廣澳在台灣東部的發展極早。


  *成廣澳漁港,天然地勢就像是蟹螯一樣環繞著裡頭的灣澳。

  由於成廣澳的天然形勢佳,可停泊一些小型船隻,因此與北側的大港口等處成為東部的幾個小型港口,光緒二十年(1894)年屏東內埔的客家人溫泰坤來到此處,並在日治大正五年(1916)時開設了東海岸的第一間商行「廣恆發商號」,經營日常生活用品、糧食等的生意,為花東海岸線最大的商行,其規模從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四柱三間式樓房共有三間(共十柱九間)即可見一斑;也正因為天然環境的優勢,成廣澳的天后宮也是台灣東部最古老的天后宮,民國三十八年時受火災波及,重建時工人不足,因而邀請原住民進行廟宇繪畫工程,創下原住民參與漢人興建廟宇的特例。

  隨著花東縱谷的不斷發展,1920年代總督府開始興建東台灣的鐵路,花蓮、台東一南一北開始快速發展,位於花東縱谷間,因八通關古道而興起的玉里鎮深怕發展不及而遭到邊緣化,便開始積極想要打通越過海岸山脈(安通到白桑安)的越嶺道,以期望和成廣澳做連結。後來地方官員至總督府陳情,規劃七條跨越海岸山脈的道路,不過由於海岸山脈山稜一帶為堅硬的火山角礫岩,地勢高聳難以開闢,因此並未成功。花蓮、台東、成功、成廣澳、大港口等地,作為一個區域交通發展的第一時期「分散的港口」,必須要繼續發展「侵入路線」,花蓮、台東因位於縱谷兩端開口,侵入路線直接進入花東縱谷,發展較好;成功、成廣澳、大港口等地的侵入路線受地形影響發展失敗,因此逐漸沒落。


  *交通地理概念,成廣澳等小型港口在從第一階段「分散港口」到第二階段發展「侵入路線」時失敗。


  *廣恆發商號遺址。


  *告示牌。


  *一旁的萬善爺說明了海相惡劣時登陸東台灣的凶險。


  *廣恆發遺跡。


  *成廣澳天后宮,創設於清同治十年(1871),是台灣東部最早的廟宇。


  *天后宮。

  時至今日,台灣東海岸的各個聚落都仍然是小小的、很寧靜的漁村,花蓮、台東則已經發展成東部最大的兩個都市;自然環境的優勢使得成廣澳能成為東部最早的港口,但自然環境的劣勢又使得成廣澳無法發展侵入路線,因此我們能看到在某個時期,成廣澳曾經繁榮的痕跡,但現在卻只能體會到漁村的寧靜,而不見其繁榮。隨著工程技術的演進,成廣澳南方的腹地較大的成功開闢了「新港」,因此成功取代了成廣澳成為海岸山脈以東最大的聚落,而為了化解一些成功港的壓力,遂在民國七十一年時,將原本只是停泊小型舢舨的成廣澳灘改建為漁港,稱「小港漁港」,因此現在成廣澳的地名稱作為小港。

  同樣的,也因為工程技術的進步,翻越海岸山脈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當年璞石閣的官員所陳情的七條路線未能貫通,而今日跨越海岸山脈亦有七條主要道路(並不完全相同),從北到南分別為水璉產業道路(壽豐-水璉)、箭瑛產業道路(鳳林-蕃薯寮)、光豐公路(光復-豐濱)、瑞港公路(瑞穗-大港口)、玉長公路(安通-白桑安)、富東公路(富里-東河)以及銅礦越嶺道(鸞山-東河),其中,璞石閣官員朝思暮想的,不正是在民國九十六年剛開通的玉長公路嗎?


  *現今跨越海岸山脈的主要七條道路。

  玉長公路的開通,又會帶給成廣澳、璞石閣什麼樣的改變呢?我們拭目以待好了!
 
 
一、參考資料
1.行政院環保署-台東縣交通
2.Vincent的網路日誌-台東完美伴侶(U):人文景觀成廣澳「廣恆發商號」
3.成功鎮藝術文化生活小鎮-成廣澳天后宮 後山最老媽祖廟
4.璞石閣-花蓮港築港(一)
5.《遊台日記》卷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