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5日

野地旅0239:鐵線橋[台南新營]

地點:台南縣新營市鐵線里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十一日
性質:外埠教學參觀(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鐵線橋老街,不只老,是蒼老、衰老。

  鐵線橋,不是一座橋,地名相傳是由於荷蘭殖民時期稱此處的海港為Terramisson,音譯為鐵線,漢人入墾後做為清代台灣第四大港月津港(鹽水港)的副港,才築橋作為跨越河流之用;地名由來另有一說(根據《臺灣府志》)是指這座木橋因常被水流沖毀,因此用鐵線固定,但無法考證。在外埠教學參觀中,鐵線橋這個點最為特殊,原因是老師在這一天把各組同學分別丟包在不同聚落(我們這組抽到鐵線橋),然後除了經建版地形圖與台灣堡圖外什麼也沒有,要自己嘗試做深入的田野調查,當然停留時間也比其他點位來的久,總共停留了四個小時!

  鐵線橋的位置在新營市的邊邊,接近柳營鄉的河邊,在清代是靠近倒風內海的港口。清代台灣最著名的三大港口:一府二鹿三艋舺,想必大家是琅琅上口,不過第四大的月津港可能就比較少人知道,但月津港確實曾有過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年台灣陸運受到西部大大小小河川的阻礙,島內運輸遠不如海洋運輸發達,因此島內南北向的交通仍仰賴海運。月津港位於鹿港和臺灣府(台南)之間,而鐵線橋作為月津港的副港,位置較月津港來的偏南一些,且位於月津港和臺灣府城間的交通節點,興盛一時,鐵線橋港登岸處形成一條老街,有各式商旅出入,且為了防禦海盜侵擾,鐵線橋聚落還設有城牆、城門,做為防禦,在日本佔領台灣的戰役中,當日軍攻下布袋港後,即進攻鐵線橋以抓住台南地區的交通動線而發生「鐵線橋事件」,可見鐵線橋在當年的地位不凡。

  隨著台灣西南海埔地的快速淤積,月津港和鐵線橋港只存在於史冊了,鐵線橋因其水運地位下降,再加上西部縱貫公路、縱貫鐵路等開通均未經過鐵線橋,經濟貿易重心快速轉移到今日的新營市中心,鐵線橋人口大量外移,今日的鐵線橋,除了老人家與小孩之外,見不到什麼人煙,房子也任由破落,但依然能夠從一些殘留下來的遺跡中,看出鐵線橋的當年風華。

  我們這組人馬腦袋空空的來到鐵線橋,就先被幾間大廟所吸引,第一間大廟上的廟匾居然寫著大大的一個「一」字,沒記錯的話是祭祀玄天上帝,是新廟,不甚有興趣,借了廁所後繼續來到另一間新廟,稱「通濟宮」,主祀媽祖,是由另一間通濟宮舊廟所遷來的,廟前有幾個新立的石碑,訴說著鐵線橋與通濟宮的歷史。走入老聚落中,低矮的磚造三合院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眼前,接著進入了一條老街,便是鐵線橋老街了,老街之北有伽藍廟,主祀伽藍尊王,老街之南則是通濟宮舊廟,主祀媽祖。


  *破落的傳統建築,以木構、草編、夯土牆、瓦頂為特色。


  *新通濟宮,規模宏大,不愧是歷史悠久的廟宇傳承。


  *可看到老屋的木造結構。


  *訪問鐵線橋居民中。


  *處處可見三合院。


  *從伽藍廟(左)望向老街與遠方的通濟宮。

  伽藍廟所供奉的伽藍尊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沒什麼人可以給正確的解答,有較通俗的一說是關羽,但伽藍的字意則是從佛教中來,伽藍神在佛教中以護法神之姿出現,或許是伽藍神的信仰在漢人社會中揉和了道教思想,將同樣有護國佑民之神威的關聖帝君給套用上了伽藍神,成為今日所見的伽藍尊王;不過我們在訪問當地人時,他們卻又把伽藍尊王的神格特質配合上了「城隍爺」,這倒是在其他資料中沒有出現過的,不曉得到底是如何。現存的伽藍廟是民國五十七年重建的,格局雖不大,但頗有古意。從伽藍廟到通濟宮之間的南北向道路便是鐵線橋老街,這條老街不似大溪老街(野地旅0099李騰芳古宅)等知名老街有華麗的山牆立面,也不像汐止中正老街(野地旅0068中正老街)般擁擠與失去古意,鐵線橋老街就像是個老人,沒什麼錢去買好看的衣服,但好像依稀能看出這位老人的淵博歷練,只是近黃昏。

  老街中沒幾個人在活動,僅有的兩間小雜貨鋪是我們看到唯一的商業活動,老街中大多數的房屋都略顯傾頹且大門深鎖。在老街兩側的房子呈現的是傳統的長條型街屋,而出了老街的範圍之後,則是以合院式的建築為主。根據資料,鐵線橋老街以前曾有繁盛的貿易活動,此外還有戲班子曾在此駐紮。老街之南就是通濟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創建於清康熙中葉,後於嘉慶三年(1798)重修,為急水溪東岸二十六庄之聯庄廟;由於鐵線橋位處要津,在各次動亂中(如朱一貴、林爽文事件等)都受到嚴重波及,通濟宮也多次修建,最近一次修建為民國三十七年,以古法重修通濟宮,並保存多個古匾、對聯和石碑,數目之豐富,為台灣鄉村地區廟宇所少見。隨著年代演進,庄民在鐵線橋聚落之西北側空地另建新通濟宮,規模宏大,於民國八十四年落成,舊通濟宮則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伽藍廟內伽藍尊王神像,怎麼看也不像關羽。


  *鐵線橋老街,遠處是通濟宮。


  *通濟宮。


  *媽祖神像。


  *通濟宮前的兩塊石碑,碑文大多不好辨識。


  *好像是交趾陶的雕塑,很精美。


  *這不是紙的畫像和對聯,這是立體的雕塑壁畫。


  *三個古匾,澤周海嶠(道光年間舉人劉達元題)、克紀彼天(光緒年間)、神光海島(光緒年間)。

  鐵線橋老街實在不長,也沒落的差不多了,我們在老街南端靠近急水溪的地方訪問到一位正在高師大當警衛的叔叔,告訴了我們一些鐵線橋的概況。除此之外,我們只能在這個聚落中到處亂晃,想說來找找有沒有五營之類的信仰系統,結果在鐵線橋四周只找到了三間陰廟,分別是吉城正公、松樹王公和丁善義公,我猜這些比較偏向無主亡靈或者自然神的小廟,與五營是完全不同的系統,雖然同樣位於聚落外圍,但應該不是厭勝物,反而像是焚化爐一樣的「鄰避設施」!

  毫無頭緒的我們只能繼續亂晃,看到聚落外圍種了很多紅篦麻,倒是令人驚奇。接著在鐵線橋的東側,有一條應該是產業道路的橋樑跨越急水溪,我們繞過去看了一下,感覺挺危險的。先前訪問那位高師大的警衛叔叔時,他有提到聚落中有很多水泥圓桶,其實就是舊橋被拆掉後,中空的橋墩被大家拿來當作廚餘桶、垃圾桶用!讓我們一度以為這些水泥圓桶就是「鐵線橋」的遺跡,不過稍加思考後,兩三百年前怎麼可能有水泥建築呢?


  *左起吉城正公、松樹王公、丁善義公之靈位。


  *老屋上貼滿了貸款、典當的廣告,道盡了此處的無奈。


  *台糖土地界樁倒臥在地,不知台糖對於此處土地利用的影響為何?


  *紅篦麻子。


  *產業道路橫跨急水溪的水泥橋。


  *鐵線橋聚落中有很多屋子都有這樣的水泥圓桶,據說是舊橋殘跡。

  四處晃啊晃的,時間也僅剩下約一小時了,我們仍然毫無頭緒,又累又渴的情況下,我們只好坐在舊通濟宮的三川殿裡討論該怎麼辦,也請求媽祖給我們一些靈感,最後決定一組人馬去訪談,另一組人馬則把尚未走過的聚落西南側走完。我分到要走完聚落的這一組,於是我們抓緊時間出發,就在走到某個人家門前時,突然發現一個磚造小屋,大小就像狗屋一樣,放在家門口,裡面有一支竹符,我們心中一喜,知道終於找到了「五營」,於是問了一旁的阿嬤其他的營在哪裡,不過他似乎聽不懂(聽不見)我們說什麼,直說這是第一個,還有其他的。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我們的目標轉向一旁剛好經過的一位青年男子,心想他總聽的懂我們說的話了吧!

  沒想到這名男子對我們的問題是毫無反應,我們也一時不知該怎麼辦,只好大眼瞪小眼站了好幾秒鐘,突然,這名男子拍拍胸口,嘴巴恩阿的發出了幾個音,好像要我們跟著他,然後就飛也似的拔腿狂奔,我們心中先是一驚,然後就跟了上去,跑的氣喘吁吁,終於這名男子稍微停了一下,居然是第二個營!接著繼續跟著跑,在聚落的中央找到了第三個營,還有一個石敢當,最後,這名男子跑入一戶人家的庭園中,我們不知道該不該跟上去,正好這戶人家的男主人要出門,我們便上前詢問一下剩下的兩個營在哪裡。

  這位柯先生非常熱心的帶我們去找到了另外兩個營,我們在GPS上將五營的位置定出後,發現這五營所包含的聚落僅是地圖上鐵線橋聚落的一小角!這非常不符合常理,且主廟通濟宮並不在五營的範圍之內,更是吊詭!柯先生才解釋說,這五營是由另一間主祀神農氏的「開山宮」所派出的天兵天將,而五營所包圍的範圍已經不屬於鐵線橋,而是另一個聚落「山寮」。原來鐵線橋在早年成為航運要津後,老街開始發展,有不少的商人來此定居、經商,隨著聚落規模的擴大、重要性增加,鐵線橋聚落為了預防盜賊,也築起了城牆,城門則在鐵線橋聚落的西南側,據柯先生描述,在他小時候城門仍有殘跡,但今日已經完全消失。鐵線橋發展一段時間後,在老街上有一戶柯姓人家經商失敗,遂遷出鐵線橋城,在城西南的荒埔地上建房居住,每當有盜賊從西側來犯時,柯姓人家總是先給予鐵線橋城警示,才來得及將城門關閉。後來柯姓人家子孫繁茂,也逐漸形成一個聚落,也就是山寮。

  某年大水將一尊神農大帝的神像漂流至山寮,被柯姓主人所拾獲,但因為仍然位處於通濟宮(主祀媽祖)聯合祭祀圈內,因此將神農大帝神像供奉於柯姓宗祠內。據說幾年前通濟宮廟會乩童起乩時,上身的神明居然不是媽祖而是神農大帝,令鐵線橋居民十分詫異,自此才知道庄外的山寮有一尊神農大帝神像被供奉著,至此才有倡議興建開山宮,隨後於民國八十九年正式安座,也將開山宮充作山寮柯氏宗祠。


  *鐵線橋聚落地圖,黃色點為寺廟、灰色點為陰廟、紅色的為山寮五營、藍色點為其他建築。


  *從日治時期台灣堡圖上,確實可以看到鐵線橋聚落的西南側有獨立聚落山寮,山寮當時尚未發展到與鐵線橋相連。


  *山寮南營。


  *山寮中營。


  *開山宮。


  *山寮東營。


  *石敢當,應該是新建的。


  *左起柯先生、主問劭瑜以及被我們詢問而不答話的男子。


  *開山宮二樓的開居祖柯姓歷代祖先牌位。

  有了柯先生的協助,配合上另一組的訪談成果,我們發現了幾個現象:第一,山寮居民對鐵線橋聚落知之甚詳,然而鐵線橋居民卻對山寮不甚熟悉;第二,今日兩聚落間空間雖彼此相連,但互動卻不多,僅限於主廟通濟宮祭祀時才有較多的互動。這讓我們合理懷疑,是不是長年以來以鐵線橋城牆所隔離出來的不同空間,使得兩聚落間的人際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我們推測,在山寮成形後,由於仍須仰賴鐵線橋城內物資,因此對鐵線橋十分熟悉,然而城內居民並不需要到城外,加上城外盜賊出沒頻繁,因此對山寮極為陌生;此外,經商失敗者在社會地位上必然較為低下,是否也造成鐵線橋居民與山寮居民間互動較少,值得探討,最後我們歸納出我們的研究計畫題目為「看見看不見-鐵線橋庄內的社會網絡分析」。

  時間到,我們很開心的柯先生與該名男子道別,心想我們的研究計畫有譜了,本次外埠教學參觀的小組報告絕對沒有問題了,心裡頭正感謝著媽祖給我們的靈感。這時我突然想起柯先生說「該名年輕男子便是神農大帝上身的那位乩童」,我心中不由得毛了一下!我們在舊通濟宮祈求媽祖後不到十分鐘,來到山寮並且遇到這位乩童,這位乩童又帶領我們找到柯先生,最後我們的心願達成了,也就是順利找到研究計畫的題目!會不會是媽祖聽到了我們的請求,然後和神農大帝商量後,派了乩童來找我們,然後由乩童帶領我們找到山寮的地方文史工作人士柯先生,最後順利達成目標!

  我雖不信神鬼,但我覺得我需要感激,至少這一次需要!

9 則留言:

  1. 謝謝您的詳細介紹。 我小時候有住在鐵線橋一陣子,感覺好溫馨!

    Rheya Chen

    回覆刪除
  2. 只是,我小時候不懂,沒有特別注意這地方,長大後因為家人分產,所以就只有清明節才會回去這裡。 看到您的部落格,突然發現,我自己都不曾好好愛過那裡,有些遺憾在。 照片裡的道路,景色,更勾起小時候快樂的回憶。
    現在,我身在國外,更覺得好想回去看一看。
    下次回國,我一定會去拜訪這片曾陪我長大的土地。
    Rheya

    回覆刪除
    回覆
    1. 偶爾回來走走
      尋一尋根,也是很不錯的!

      刪除
  3. 網上找了一陣,我總算在這搞清楚鐵線橋是怎麼一回事了。

    回覆刪除
  4. 更正,原來此鐵線橋非牡丹鐵線橋,我誤會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後來看了越來越多鐵線橋
      我推測這可能只是對於使用鋼筋的橋樑的一種通稱

      刪除
  5. 小弟的祖父輩是住在山寮內的居民之一,感謝您的這篇文章讓我更了解自己祖先居住過的這塊地。謝謝~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