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6日

野地旅0294:白石湖[台北內湖]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碧山巖旁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性質:旅行

---------------------------------------


  *今年大年初一才剛完工的白石湖吊橋一景,對面就是碧山巖的入口。

  就在從烏岩角(野地旅0293烏岩角)回來之後,曬傷的那一週想說就要待在家裡當宅男了,沒想到下午三點語玥打了電話來,說她和瑪莉正在前往內湖的路上,要去白石湖吊橋看看,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其實是希望我開車載他們),想想從我家開車到碧山巖也不過是十來分鐘的事情,就這樣出門了。會合後,沿著產業道路驅車前往,以前這段山路我都是用走的上山,這天天氣涼爽,也確實有不少人用走的。碧山巖多年以來,早已是台北市民的後花園,每天遊客都絡繹不絕;早在白石湖地區開發觀光之前,碧山巖本身就以其兩、三百年的歷史、絕佳的風景而成為了宗教、觀光據點,我都還記得,國小的時候就曾經來過碧山巖,剛好遇上碧山巖的開漳聖王誕辰,那熱鬧的景象。

  來到碧山巖最方便的地方莫過於眾多的停車位了吧,很快的找到了位子之後,語玥一直說想吃小吃,在我多年前的印象中,碧山巖入口附近有小吃攤,今日一看,還是有幾攤在賣些小吃,於是便買了豬血糕,吃完之後順道去碧山巖(開漳聖王廟)晃了一圈。內湖碧山巖是全台灣最大的開漳聖王廟,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據傳早在康熙末年,漳州人士黃某在此膜拜石像,乾隆十六年(1715)時參拜者漸眾,建立石室小廟膜拜。嘉慶六年(1801),再於石室祖廟前增建大殿,隨後經過五次大修,最後一次為民國六十年,成為今日碧山巖的樣貌。碧山巖代表了漳州族群在台北開發的逐漸茁壯,與內湖一帶的開墾歷程有很大的關連。今日遊人們來此除了參拜一下,不可免的一定要到大殿前方眺望台北盆地,此處視野之好,少有其他地方可以匹敵。此外,入口附近有登山步道通往忠勇山,是以除了香客、遊客之外,也有不少登山客。


  *碧山巖。


  *一旁有幾塊捐獻古碑,文字大多模糊不清。


  *碧山巖正殿,看起來很新穎,較無古意。


  *位在正殿後方的石室祖廟,也被整修過了。


  *石室祖廟裡頭仍能見到最早的石像。


  *開漳聖王廟前開闊的台北盆地東側一景。據說夜景絕佳,地理系某翁姓教授自述便是在此追到老婆。


  *碧山巖視域圖。星號為碧山巖,深綠色為可視區域,大約涵蓋東半台北盆地,並可望見部分雪山山脈。

  離開碧山巖,我們沿著山邊小徑前往白石湖吊橋。白石湖這個地名,並不是真的有個湖,而是指山坳的意思,在白石湖地區的北面有大崙頭山系、東側有白石湖山系支脈龍船岩、西側有忠勇山、南側則是圓覺尖,就像個小盆地一樣,在地名上經常被稱作「湖」,如陽明山上著名的竹子湖(野地旅0179竹子湖與大屯山)便是一例,通常向這樣的地形,會成為風水學上的「穴位」,表示此處避風、加上整體地形開口朝南(圓覺尖較矮小)向陽,坐北朝南蔚然有帝王之勢。據說白石湖是個風水龍穴所在,因此白石湖吊橋的設計有如「龍骨」一般。

  白石湖吊橋是台北市現有唯一的大跨距吊橋(內湖曾有五分吊橋,但僅存一側橋基),老實說我很不喜歡吊橋在山林之中是紫色或紅色的,白石湖吊橋是紫色、北橫復興橋是紫色、貢寮觀光大橋是紫色、北橫大漢橋是紅色、關渡大橋是紅色,雖然這種顏色讓橋在山林中很顯眼,但我就是喜歡純純的綠色或其他能融合進入自然的色彩,對眼睛好也對環境好。白石湖吊橋基本上來說非常的穩,不過我看應該是常常超過上限的100人吧。過了白石湖吊橋後,可以前往古椎埤、後湖溼地以及夫妻樹等小景點。


  *白石湖吊橋,長約116公尺,是全台唯二的階梯式吊橋(野地旅0149太極峽谷)。


  *白石湖吊橋一景,天都向晚了還這麼多人;橋下是一個谷地,稱白石湖,正南方的圓形山頭便是圓覺尖。

  雖然指示牌說要走很久,但我們幾乎只花了上面所寫時間1/8的時間就抵達了古椎埤;在台灣北部淺山地帶,早年在山坡種植不少的農作如茶葉,然而這些淺山地帶除了少數常流河外,大多水源不豐,因此建有不少的埤塘提供灌溉,在山區的埤塘較小,古椎埤以及天母水管路(野地旅0201天母水管路初探)半山腰的水池一樣,是攔截水量有限的山區湧泉成池;比較山腳則會有大規模的埤塘,如內湖的大湖、碧湖(內湖大埤,野地旅0044碧湖公園)等,用以灌溉盆地區;此二種埤塘多有利用天然地形蓄水,與桃園台地上大量在紅土台地上建成的埤塘(野地旅0039後湖埤塘)又有不同。

  我比較好奇的是,上面說古椎埤是因為古椎伯號招居民一同修建,那是真有古椎伯這個人嗎?最近看了太多科普性質的文摘,總覺得古椎伯這個名字比較像是為了進行校外教學,編個故事給小學生聽的,不過這也只是我的推測罷了。此處有湧泉,坡度也不太陡,便成了先民居住的絕佳所在,一旁老屋前的風水池,與古椎埤都成了重要的水源儲存區,因此能在此處種植農作。今日將農作區改為「心溼地」,成為來到白石湖觀光客最愛的景點。我將古椎埤、心溼地與風水池合稱「後湖溼地」,原因是我不知道究竟眾人所指的後湖溼地是指哪塊,既然都是湧泉直接或間接形成的水澤,那就合稱吧。


  *小小的古椎埤。


  *心溼地,做成兩個心形。


  *三合院老厝以及前面的風水池。


  *另個角度看心溼地,裡面現在種有好幾種不同的作物,不過應該是以觀賞為主。


  *心溼地,右側為一棵造型端正的老樹。

  心溼地旁的老厝,看起來是就地取材的石厝,岩石應該是五指山層的石英砂岩,沒仔細看,五指山層是木山層的上位地層,內湖郊山山頂一帶多有分佈,其中金面山的石材還被取來作為台北城的建城石材,可見是不錯的建築材料。離開心溼地,繼續沿著指標走可以來到夫妻樹,夫妻樹是兩棵長的很近的楠木,樹形挺不錯的,在早年伐木時代,樹形不錯的楠木能留存在這邊,想必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對這兩棵樹有特別情感,其中一棵楠木上還長出了靈芝來。在夫妻樹這邊有觀景台,可以略略看到白石湖地區的地勢,但不甚明顯,據說想看到「湖狀盆地」,得要攀上忠勇山,在半路即可看見。我們在心溼地與夫妻樹間看到一棟特色小屋,賣了「冰茶葉蛋」,為了想上小屋看看,便三人都買了一顆,還挺好吃的,茶葉的味道非常濃郁,算是意外的驚喜。


  *心溼地旁的老厝(右);夫妻樹,左側有間老屋,居然忘了拍照。


  *長靈芝了。


  *夫妻樹旁觀景台一景,右前方為圓覺尖。


  *特色小屋,有賣冰茶葉蛋。


  *從特色小屋頂往夫妻樹的方向看,白石湖的農業型態清晰可見,是梯田。


  *吃茶葉蛋的語玥跟瑪莉。

  在小屋上風還挺大的,我們吃完茶葉蛋後就離開了小屋,回頭一看,整個小屋頂上都是人啊,真怕它垮掉。我們循著原路回到停車處,中間先岔去看了坑內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不過就是幾間房子,一旁有個告示牌,標示著岩層是木山層,屬濱海相沉積,木山層上層就是剛剛有提過的五指山層了,要利用五指山層的石材,還得經過一段運送的路程,要不是此處有水源,可以耕種,不然此處的岩層是不適合建造房屋的。


  *真怕小屋垮掉。


  *木山層露頭。

  離開碧山巖停車場,真的是向晚了,登山的、旅遊的、拜拜的也都各自開始下山,車流人潮還真的不少。白石湖這個新興景點,雖然沒什麼讓人一看就特別印象深刻的資源,但是卻保存了一種山林間獨特的悠閒、樸實感,尤其又是離台北都會區這麼近的地方,停車方便、總路程不遠,非常適合闔家大小前來散散心。今日我們連同碧山巖,全程約花費兩小時,走的非常悠閒、非常放鬆,這讓緊繃很久的我感到身心愉悅,不虛此行。

  只可惜有個小地方,我覺得必須要改一改,也就是在某個解說牌上,說白石湖地區的地形叫做「圈谷地形」,我不知道是誰告訴規劃者這裡叫做圈谷的,圈谷一詞來自於日本地形學界,在世界上則通稱為「冰斗(cirque)」,外觀是由極陡的半圓形至馬蹄形陡壁(headwall)、緩坡冰斗底(floor)以及缺口狀的冰斗口(threshold)所組成,是一種冰河地形,或許直接使用耳熟能詳的盆地地形,更能讓一般大眾了解吧!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碧山巖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756)[北市內湖] .白石湖吊橋.碧山巖
3.石再添、鄧國雄等(2008),《地學通論-自然地理概論》,吉歐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