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2年8月27日
野地旅0478:214國道景觀公路[雲南迪慶]
*214國道,也就是滇藏公路,沿線可一覽這「金沙江第一彎」。
從尼西鄉離開226省道(野地旅0477金沙江畔)後,便接上了通往西藏的214國道。在中國的道路編制下,國道指的是「跨省的道路」,而非如臺灣的國道便是梅花符號的高速公路,因此跟226省道相比,路況不但沒有比較好,反而還因通車車輛較多,顯得交通品質較差,是以去程我們以趕路為主,希望在回程才好好遊覽一下沿途風光。我們的目的地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德欽縣飛來寺,飛來寺是一座藏廟,據說天氣好時,可從飛來寺前遠眺聖山「梅里雪山」,雖然在這個季節(夏季)能看到的機率是微乎其微。
*從德欽縣到香格里拉縣之間的214國道景觀公路沿線景點位置圖。
講到氣候,入夏以來,一向是雲貴高原地區的雨季,我們的運氣不錯,真正的大雨在抵達雲南前就已結束,只有碰到零星的陣雨。儘管如此,基於長年來對中國建設品質的不信任感,我還是一直對走這段路感到不安。不過掌控方向盤的老爸倒不這麼想,總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勇往直前,也就是在這樣的堅持下,才有機會在西藏可能離我還有一段距離之時,先偷窺一下藏區風貌。
去程匆匆,加上路況不熟(簡而言之,就是有很多段路在維修,或許兩年後就會儀路暢通了),我們都跟在某台SUV車之後(因為我們是一般轎車),以免遇到危險,事後證明,開這樣的路,尤其後半段都是摸黑前進,最好還是要結伴同行,前車讓我們看到道路上那一大堆會讓轎車深陷的洞,而我們則援助了前車一半緩解高山症的藥。也因為一路上戰戰兢兢(加上後來我睡死了),所以一切的紀錄就從回程開始吧。
回程,從德欽縣的飛來寺開始。飛來寺是滇藏公路沿線的一間小型藏廟,前有瞭望台可以看到瀾滄江谷和對岸的梅里雪山峰群,或許是因為本人再度慘遭高山症作祟(其實還順便感冒了),居然沒注意與飛來寺的主要建築失之交臂,只在瞭望台轉了一圈。海拔約3300公尺左右的飛來寺瞭望台,夏季空氣也是冷的,還有點焦味,是藏人們正在進行「煨桑」的儀式。煨桑並不是燒桑葉,這裡的環境也沒有桑葉可燒;「桑」的意思是清洗、消除,因此燒的是松柏的枝幹、桑麵(糍粑),用燒出來的裊裊煙霧取悅神明,煨桑的地方設有桑爐,且必定在最潔淨之處,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點燃,然後撒上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再用柏枝蘸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並口誦「六字真言」。
除了煨桑儀式之外,藏廟最常見到的就是那掛滿山頭的五色經幡了。經幡上印有佛教經文和鳥獸圖案,共有藍白紅綠黃五色,藍色象徵天、白色象徵雲、紅色象徵火、綠色象徵水、黃色象徵土,五個顏色的順序是不能調換或更改的,象徵天地之間萬物不容紊亂,祈求福運昌隆。經幡除了掛在山頭以外,也有像是旗桿的模樣,或者掛在樹枝上的形式,但懸掛的東西就不是五色經幡了。此外,有人認真的刻著瑪尼石,一旁佛塔下也堆成了「瑪尼堆」。瑪尼,是藏語六字真言「嗡瑪尼叭咩哄」的簡化,將真言刻在石頭、石板上,讓藏人的心意永留於天地間。藏人相信,只要持之以恆的刻畫瑪尼石,這些石頭就會具有靈性,讓人們得以吉祥如意。
當然除了看這些近在眼前的景象外,對岸的梅里雪山峰群更是令人著迷。梅里雪山主風「卡瓦格博」,海拔高6740公尺,是雲南省最高峰;雖然面對西藏那些七、八千公尺高的山峰似乎沒什麼,但梅里雪山在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山高谷深,氣勢絕倫,因此被奉為藏族八大神山之首,每年都有許多藏族人欲來此轉山朝聖。梅里雪山在登山界中也是一個傳奇,海拔未破7000公尺,但未曾有過登山隊登頂,光緒二十八年(1902)起,覬覦藏區的英國便有登山隊前來挑戰未果,至1990年中日聯合登山隊17人,在天氣看似大好,即將登頂之時慘遭山難,加上後續幾次搜尋行動皆因天氣關係撤退,故全體隊員均未尋獲屍體,為震驚世界的大規模山難。最終,迪慶州政府在協調了視梅里雪山為神山的藏人意見後,決定再也不開放任何登山行為,登山界、藏族人或許也都鬆了口氣吧。
*右邊在冒煙的就是煨桑儀式所用的桑爐。左側粉紅色小建築中有祭祀一些神明,但沒看到飛來寺主建築。
*掛滿山頭的五色經幡;遠處即為梅里雪山的方向,雲層目測大概僅3500公尺高,自然是看不到6740公尺的梅里雪山山頭。
*正在雕刻瑪尼石。
*佛塔與瑪尼堆,一旁有人正朝著梅里雪山的方向跪拜。
*瑪尼石上刻了六字真言或者藏文經典。
從飛來寺有路可通往梅里雪山半山腰,有兩個著名景點「雨崩村」和「明永冰川」,這次時間不夠,只得放在心中想著。離開飛來寺後,便沿著214國道往南,朝香格里拉的方向前進,這一路上不乏想搭便車的背包客,粗算大概有三、四十人以上,絕大多數都是要入藏前往「芒康」或「拉薩」,更有些是兩個小女生、獨行俠這樣的背包客,令我感到相當敬佩。在德欽縣城,也有一個獨身一人的女大學生攔了我們的車,雖然我們對陌生人還是有些警戒,不過最終仍是讓她搭了一回便車前往香格里拉。這位是雲南姑娘,名喚龍玉嬌,很像李安電影「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不過並不似她這般潑辣;她長年在北京求學,趁著暑假偷偷一人跑到滇藏公路旅行,她說這也是第一次攔便車。
上了車,大家聊聊天,只有我在高山症和感冒的雙重襲擊下昏昏欲睡。離開德欽縣城之後,對於有高山症的人應該是種折磨,因為接下來將要翻越「白馬雪山山口」,白馬雪山(又稱白芒雪山)所在的山脈,正好是金沙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此處也是三江並流景觀的範圍,一山一谷,更符合我們所學的「滇西縱谷」特色,在這邊要從海拔3300公尺,一路爬升至山口的4335公尺,因此一到這裡,等於是打破我所待過的地表「最高記錄」!在白馬雪山山口,天氣好時就可以遠眺「白馬雪山」,主峰高5430公尺,相對高差來到三千公尺,是以看起來相當雄偉,回程天氣不錯,雖沒能看到山頂,但清楚可見山側有現生冰河,以及一些冰河侵蝕殘留下來的地形。
*德欽縣城,在一個山谷中,海拔約3000公尺。
*德欽縣城附近,七月初還開著高山杜鵑(白色)。
*越靠近白馬雪山山口,越能見到這些髦牛的蹤跡。
*疑似一個冰河U形谷和兩側的刃嶺。
*被雲遮住的白馬雪山。
*可以看到照片中間白灰色處就是冰河。
*白馬雪山山腰處的兩個冰河U形谷,以及之間的刃嶺。
續往前行,一路上的風景大致就是高山深谷,沿著金沙江的支流一路往東南行。接近中午時,抵達了一處聚落「書松村」,這座村落雖小,但村中有一間頗有來頭的藏廟,名喚噶丹東竹林寺。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原名冲冲措崗寺,為藏傳佛教噶舉派,後在藏族宗派戰爭之時改宗格魯派(即宗喀巴所創之宗派),並改為今日名稱,為康藏地區十三大廟之一,寺內文物眾多,且為布達拉宮以外,唯一擁有「黃金壇城」的廟宇。黃金壇城並不是一棟建築物,而是類似「模型」,但他是用香泥、木料以及金、銀、銅等材料做成的,而造形則是經文中佛教世界的樣子,在東竹林寺共有兩間廂房供奉著立體壇城。此外,東竹林寺的白牆、金頂也終於讓我一窺藏廟的「標準外形」,木造結構看起來有點滄桑,但也帶有歷史的厚度。
大型藏族寺廟,有相當多的功能,類似一間藏族文化大學,共有教學、教儀、教務和雜務四個主要的工作內容。一般而言藏廟多呈對稱格局,突出主體大殿,並將建築量體較高的殿宇安置在整個建築群的後方,顯得穩重而雄偉,而在周圍建立僧侶所居住的空間。另一個特色則是主要構造的木柱都相當的粗,然而近年來因為山林砍伐過度的關係,這項特色隨著環境的變化,也逐漸消失了。東竹林寺可說是一間仍活生生的建築物,他還在擴大中,我們抵達的那天,也有幾位喇嘛正在畫一些東西,說是為了後天的金剛經法會準備的。
看著幾隻驢子在廟中走來走去,而僧人則專注於法會的準備,看起來比飛來寺純樸許多(網路上有人說飛來寺的人會很在意錢),雖然來此也要收個門票(30RMB/人),但從對話中可得知他們並不強求財物,作為外來者,買門票當作是一些奉獻,我也倒無所謂了。來此一遊要特別注意,大殿內是不能拍照的,以示尊敬。
*白牆與藍天。
*東竹林寺,圖為大殿前的廣場和圍樓(四方形圍繞大殿,無明顯正門),是僧侶們住的地方。
*四方形圍樓外,有驢子在逛大街。
*東竹林寺大殿,白牆、紅樓、金頂、粗柱和華麗的雕飾。
*大殿前方的裝飾布幔。
*大殿旁所繪的壁畫,大抵多是些藏傳佛教故事。
*大殿前,僧侶們正在忙著畫法會要用的東西。
*精緻的金頂。
*大殿上的法輪。
離開東竹林寺後不遠,便回到了金沙江畔,有一居高臨下的觀景台,號稱「金沙江第一彎」。這個景點雖然不大,但是金沙江在面前就這麼轉了一個彎,倒也是挺美的,在此拍了幾張照片,吃點餅乾零食當午餐,隨後繼續往香格里拉的方向前進。金沙江第一彎之後馬上就是奔子欄鄉,未停留,直接過尼西,通往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縣城同時也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位在一個壩子之中,海拔約3000公尺,214國道進入這個壩子之前,可以從較高的角度俯瞰壩子北緣的「那帕海」,以及大半個平坦的依拉草原。這個部分就留到下一篇再詳細介紹。
*金沙江第一彎。
*214國道上遠眺那帕海(前方濕地)和依拉草原,遠處可見香格里拉縣城和機場。
2012.07.16造訪
2012.08.2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