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3年5月26日
野地旅0531:再遊老梅石槽[新北石門]
*碧綠的石槽搭配動感的浪花,此情此景堪稱絕妙。
三年前,一次意外的北海岸之旅,無意間繞進了台灣最北端的小村落老梅,看到寫著「綠色海岸」的指示牌,好奇一看,發現了老梅石槽這個景點,便念念不忘至今(野地旅0169老梅聚落與老梅海灘)。這次抽得了半天的時間,確認過老梅石槽還「綠綠的」,便驅車帶著魚魚一同前往。
抵達的時候,海水雖處於退潮期間,但尚未完全退去,水位仍高。天氣陰鬱,好在並沒有給我們一個下雨天,在老梅沙灘上散步,非常涼爽。遠遠的就可以看到被石蓴包覆著的石槽,正受到海浪的拍打,這是我上一趟造訪老梅石槽時並未見到的景象。讓我對石槽的生成感受更多了一些。
*老梅石槽的位置,大致在老梅溪口與富貴角間。
老梅石槽海岸位於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東側海灣內,整體地質受到大屯火山群影響,多為火成岩,並噴發出許多火山灰,形成凝灰岩、角礫岩或碎屑岩等火山沉積物。老梅石槽的岩性看起來類似砂岩,但其中夾有許多安山岩質的岩塊,應該是火山碎屑岩或火山凝灰岩,而從石槽的側面看起來,又有明顯的層理,內夾的岩塊很多則是有一定圓磨度的,因此可能是火山灰與火山碎屑被雨水、溪水帶到海邊,再受到波浪的圓磨作用過後,才逐漸沉積而成的,是具有火成岩岩性的沉積岩類。
岩層形成之後,受到板塊擠壓的應力作用,出現了兩組近乎直交的岩石節理,即「岩石的軟弱面」,其中南北向、垂直海岸的節理較為密集,受到海水的侵蝕,最後就逐漸形成垂直海岸線的條狀石槽。近距離觀察這些石槽,發現凝灰岩層厚度大多在一公尺以下,而上次來時,得知今日仍被海水覆蓋的地方,有另一層較低的石槽,推測可能是兩個不同時期噴發的火山灰,經過同樣的作用後在不同時期沉積的。
*從尚未被侵蝕也未被沙子蓋住的地方,可以看到火山凝灰岩層有明顯的水平層理,這是沉積岩的特性。
*凝灰岩層中偶爾可看到薄層的鵝卵石,這些卵石多為安山岩質,且經過水流的圓磨作用之後,才被膠結在凝灰岩層中。
*受到應力作用使凝灰岩出現兩個方向接近垂直的節理,其中南北向(垂直海岸)的節理較密集,東西向(平行海岸)的節理距離較遠,使得凝灰岩被海水侵蝕成條狀。
*有一些石槽會因為季節性的沿岸漂沙改變,而被覆蓋在沙子底下。
有些石槽下方已經被海水掏空,加上風浪夠大,因此我們能見到許多「穿孔」的石槽像噴泉一樣噴出水花,有些甚至能噴到四、五公尺高,搭配海風形成一道道白色的煙花,煞是好看。正好這次天色不亮,讓忘記帶減光鏡的我,還有辦法用純粹縮小光圈的方法,拍到一些動態的浪花。這些照片不僅僅傳達了老梅石槽是受波浪作用影響而形成的,比起往路上許多看似「雲裡來霧裡去」的照片,更添了不少動感。
這天來石槽遊玩的遊客並不多,不過還是有幾位攝影師在捕捉石槽的整體美景。我則注意到了除了石槽本身,還有一些局部的小地形,例如海蝕壺穴。凝灰岩經過波浪侵蝕之後,原本夾在凝灰岩中的安山岩卵石便會落在石槽凹處,並繼續受到波浪的作用而在凹處來回滾動,逐漸加寬細長的縫隙,而讓石槽出現了如葫蘆狀的腰身。雖然這不是典型的壺穴地形,但其形成過程與作用,與壺穴是相同的。
*海水尚未完全退去,加上較大的風浪,讓我們今日可看到不少噴泉。
*尚未被波浪直接影響的凝灰岩,就仍呈現大片面狀。
*通常在靠近海岸,或者是兩組節理交會的地方,特別容易出現噴泉景觀。
*另一個比較小的噴泉。
*如葫蘆腰身般的石槽。
*可以看見石槽的溝間,偶有比較寬大的壺穴地形。
*壺穴,裡頭這些從凝灰岩中掉落的安山岩質卵石,就成了繼續形塑壺穴的工具。
*翠綠的老梅石槽。
*石槽是由波浪作用侵蝕所形成的。
有人問,石槽若要換成一個地形學上的名詞,那到底應該是什麼?絕對不會是近年來吵得沸沸揚揚的「藻礁」,因為就形成過程而言,老梅石槽與一般的藻礁形成原因是大相逕庭的(請參考野地旅0473新屋溪口藻礁活體、0332許厝港濕地尋訪藻礁、0170德茂藻礁海岸)。在我看來,應該就是比較小型的、迷你的、秀麗的海蝕溝,這些海蝕溝既小、又密,還能在春季之時長滿綠色的石蓴,成為全台灣獨樹一格的美麗海岸。
臺灣總是不乏這樣小而美的景致。
然而,必須要被重視的是,小而美的景致,很容易因為人為干擾、散布垃圾而大打折扣,天然狀態下,海浪就已經帶來不少殘枝敗葉,而在老梅這片缺乏管理的海灘上,遊客棄置的垃圾更是隨處可見,長久下來,就算石槽再美、石蓴再綠,都將顯得黯淡無光。相信製造環境髒亂的遊客只是少數,不過台灣的環境需要所有人一起愛護!這片綠色海岸是如此,臺灣的各個角落也都是如此。
2013.05.03造訪
2013.05.2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