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4月20日

野地旅0646:頂石閣砲台[基隆中正]


  *踏出頂石閣砲台的庫房,走向現代世界。

  入伍後,能出遊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抓準了一次放假,決定在台北近郊簡單逛逛,左思右想之後,就決定造訪好一陣子沒去的基隆。短時間內不需要怕基隆沒地方可去,因為除了港都的繁華歷史、平易近人的郊山外,還有作為北台灣第一大港口,所要設置的防禦工事不計其數,因此,基隆雖然看似壅擠、晦暗,實則充滿了歷史文化的底蘊。這次,帶著伊真,決定造訪一個不太需要花時間的小砲台,名為頂石閣砲台。


  *頂石閣砲台地圖。

  同治二年(1863)時,雞籠海灣便以淡水港的副港之姿,開始登上歷史舞台,至光緒十二年(1886)劉銘傳開始規劃基隆港建港,並委由台灣首富板橋林家林維源等人籌畫,儘管到劉銘傳離任,基隆港的規劃並未完全落實,但航運地位已經逐漸提升,因此與當時的淡水港一樣,在港口附近均設有軍事設施加以保護,如位於和平島的社寮砲台、二砂灣砲台(俗稱海門天險)等,當然也包括了這次行程所造訪的頂石閣砲台。

  頂石閣砲台的相關文獻極少,只知在基隆開港後至日本佔領前的這一段時間興建,其形制大致與清末、日本時代初期的砲台相去不遠,屬於環繞山頭的「抱山式」格局,但日本時代後期至民國時期,頂石閣砲台呈現荒廢狀態,因此整個砲台區域大多毀壞殆盡,只殘留下部分地下庫房,並從建築材料中推知應為清代的建築。

  要探訪頂石閣砲台,需先前往正濱國中。從網路上查的資料,只知砲台在正濱國中的下方,於是我和伊真兩人找了半天,直到一位先生從正濱國中校門內走出來,直接問我們是不是要去看砲台,這才發現,原來是要進入校門後,從一旁的階梯往三軍總醫院的院區走。頂石閣砲台的殘跡,就夾在正濱國中與三軍總醫院間的一處駁坎,可以看到幾個拱圈構成的地下碉堡,與其他基隆的大型砲台相比,最大的差異就是那薄薄的「清磚」,日本時代的砲台大多採用工整的石塊作為建材,因此可以得知頂石閣砲台的興建年代,是早於日本時代的。


  *正濱國中大門。


  *進入大門後,道路右側有紅色三角錐處,即為通往頂石閣砲台的階梯。


  *頂石閣砲台殘存的地下營舍碉堡,建築主體所採用的石塊有大有小,較不工整。


  *營舍內部,基礎同樣由長條狀石塊十字交叉所砌成,上部半圓形則以清磚築成。


  *可以看到有兩個不同方向的拱圈,可大概推估砲台設計的模樣。


  *清磚,相較於日本時代的S磚、TR磚,以及民國時期的紅磚,清磚規格顯得較薄。


  *營舍目前可到的最深處,其實有不少岔路。


  *一個天井。

  探訪頂石閣砲台不需要太久的時間,還有閒情逸致的話,可以到正濱國中寬闊的校園走走,有某幾個角度可以遠眺基隆港,若無樹木阻擋,砲台的地形優勢相當明顯。正濱國中附近據說還有一條路,可通往附近的小山山頂,此山名為「旭丘」,一個非常具有日本風味的名稱,旭丘頂部也有一個砲台,是日本人所建立的,姑且稱之為「旭丘砲台」,也有人稱之為「八尺門砲台」,這就留待下一次再來探尋了。進入日本時代後,基隆港成為要塞地區,相應的防衛設施更加齊全,包括了白米甕砲台(野地旅0213白米甕砲台)、大武崙砲台(野地旅0487大武崙砲台)與槓子寮砲台(野地旅0335槓子寮砲台)等,使得基隆成為一個有堅強防禦設施的港口。

  只是世事難料,誰知道二戰期間美軍根本沒有登陸台灣,更別說打基隆港了。


2014.11.23造訪
2015.04.21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