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31日

台師地理系友專欄:懷抱理想的新聞主播-李宛儒系友專訪


這次邀請到地理系99級的系友李宛儒(FB粉絲頁),來與大家分享她的地理系生活與工作經驗談。目前宛儒任職於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視),擔任新聞主播以及《國際熱線》節目主持人,過去五年參與製作多個國際採訪專題報導,2015年中赴義大利採訪「地中海難民」專題報導,同年底,再赴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採訪「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議題,2016年投入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製作一系列「中美洲」專題報導,包含政治外交、能源開發、台商投資等議題。其中「氣候變遷 曙光之端 - 吉里巴斯特別報導」入圍「第42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16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相信各位一定對於這位「從師範體系走向主播臺」的系友相當好奇,讓我們透過專訪內容,透過三大部分的問答,包含地理系生活、新聞業點滴、及對地理系的反思,一探宛儒系友的新聞之路。


游牧笛(以下簡稱游):太棒了,終於可以開始這次訪問。

李宛儒(以下簡稱李):對啊,終於約成功了。

:那我們就直接進入正題吧。先簡單說明一下,這次訪談的內容主要是提供給臺師地理系友們,對於妳的地理系生活、工作有一些認識。由於系友年齡跨距大,所以如果有什麼老少咸宜的話題,妳覺得可以說的,就盡量說吧!這次訪談分為三大部分,我們現在開始第一部分。首先想請妳「回憶一下當初進入師大地理的原因?」

李:誠實的說,我的入學管道是指考,所以簡單來說,分數到了就進來,當然也是因為當初有填師大地理系,才有機會錄取嘛,那時候我除了做落點分析,也回想了高中的地理課,地理老師是蠻認真而且幽默的,所以不排斥這個系所。我沒有參加過任何地理營[1],不過我還是有上網查了地理系的課程內容,覺得也是個不錯的領域。另一方面,我還是想留在臺北吧,所以就以臺北的學校為主。

游:哈哈,感覺你進入地理系的緣由幾乎跟我一樣啊!

李:對啊,因為指考就沒什麼好選的嘛!就是先填一些夢幻的,然後是實際的這樣。

游:其實我是先填實際的,再把夢幻的填在最後面,我把臺大法律系填在最後一順位。

李:喔真的嗎?填心酸的這樣!我好像還記得,地理系是我第18個志願。

游:記得這麼清楚!那你在分發結果出爐,看到自己是地理系,你有什麼感覺嗎?

李:因為所有志願都是我自己填的,所以就有想過,不管結果是哪一個都ok,沒有什麼特別驚訝或難過。

游:我有點好奇的是,經常大家聽到你讀師大地理系,第一反應是你要當地理老師嗎?有人這樣問你嗎?畢竟你後來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

李:……,有吧,印象不是很深刻,畢竟重點不是地理系,是因為師大吧。

游:那你進到地理系之後,有沒有想說一定要幹嘛?或者設定個目標什麼的。

李:其實我就還滿確定我不走教職,因為你知道嘛,地理就屬於社會科啊,不是傳統上大家所說的主科,可能需要教非常多的班,儘管我們可能很有熱情,但受重視的程度可能就比較低吧。當然也許現在有好一點!總之,教職這方面好像就……,可以再考慮一下。

游:哈哈,其實真的跟我挺像的。那我們現在直接進入你的大學生活好了,在這4年當中,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特別印象深刻的事情?包括同學、老師等。

李:記憶特別深刻!考察啊!我很喜歡考察,每一科的考察我都非常喜歡,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外埠教學參觀時間比較近或比較長,所以印象特別深。我印象很深刻在外埠時,我們那組到嘉義,是那個做菜圃的工廠,就還滿有趣的,因為被丟在一個很陌生的地方,要去現場找資訊。

游:那考察的話,畢竟地理系這麼多不同領域的科目,你有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或哪一種形式的?

李:哪一種形式喔?只要能出門的都是好考察啊(笑)!這就是地理系啊,地理腳啊!我覺得每個都很深刻啦,當然還是有些特別的片段,例如考察時遊覽車明明開在田裡面,司機大哥真的很厲害還能夠迴轉

游:哈哈我也記得這一段!

李:一開始第一次妳會覺得好像需要緊張一下,可是久了之後就覺得沒什麼好怕,直接睡死了也沒差,畢竟能夠開地理系考察的遊覽車司機,都超強的!

游:真的!對了,你那時候有修教育學程嘛,那你有想過你的修教育學程之後,未來大概是什麼樣子嗎?畢竟你剛說你很確定不想當老師嘛!

李:妳的未來除了自己的選擇以外,也是要參考家人的想法。所以那時家人就覺得說,既然都讀師大了,那就把教程唸一唸,也有更多的工作選擇。那時候我其實還滿拚的,我除了主修地理以外,還有輔系英語系跟特教系資優組,英曹地府嘛,大家都知道,此外還有教育學程,因為我有修特教的資優,所以教程也必須要把它修完。修這些的感覺對自己就是一個最全面的做法,有很多不同的出路,可是我大四校外試教完後,就覺得還是沒那麼有興趣,而且又推甄上臺大地理所,所以最後就沒有實習,直接去唸研究所。

游:所以你其實跟一般選了教程的人,會經過的歷程不太一樣,畢竟大部分的人至少都會實習完,拿到那張證書。

李:我印象很深刻是譚鴻仁老師[2]的一段話,他就形容說「我們都在公車站牌等車,然後我就是那個決定不等那個很難等到的車,改搭其他交通工具先走的人;可是如果你在站牌等太久,就會越等越不甘心」。當然我們99級很特別嘛,那時可修教程的人是7成,下一屆是5成,所以當下的氛圍可能跟我們之前或之後,又不太一樣,是處於一個過渡期,大家都比較徬徨一點,然後我又覺得前面幾屆,又還有很多學長姐還在考,我難道還要再加入嗎?

游:其實你大學四年真的關注還滿廣的,而且志向算是挺明確的,那想問一下,你在大學期間有特別去關注什麼議題嗎?

李:國際事務!當時上一屆學姐創立「國際事務研習社」,隔年,我跟另一一位英語系的學姐接下社團,就開始關注相關話題,舉辦活動。

游:所以你當時就已經決定了未來要走國際路線是嗎?

李:就很有興趣啊,關注國際議題,而且那時候也很流行國際志工,雖然我沒參加過,不過那就是當時的一個潮流啦。

游:那我們就接著話題,進入第二部份吧,對於你的國際專題報導真的很有興趣。是說,一開始先跟各位介紹一下,碩士班畢業後你的工作性質吧。

李:大學畢業後我的生活一直很緊湊,幾乎是無縫接軌吧。大學還沒畢業就推甄上研究所,念臺大研究所二年級的時候,臺視到臺大招考,當時我還沒畢業就開始進公司實習,還記得我是72號正式上班,我11號才口試,真的是很緊湊。開始在臺視工作之後,最一開始跑生活線新聞,主要是消費、娛樂、教育線,大約一年之後轉到黨政組,開始主跑立法院、兩岸外交、府院黨;之後轉調專題組記者,同時播報新聞,也接下主持《國際熱線》節目的工作。

游:那麼你是怎麼選擇去關注這些議題呢?尤其是你現在的工作有做了不少專題嘛!

李:我們的新聞報導都是以具有熱度、有討論程度來判斷「新聞性」。以我們到義大利做的地中海難民專題報導來說,2015年初,多起地中海船難事件引發關注,超過百人喪命,當時我們就認為應該要關注這個議題;另外,2015年底登場的COP21之前,各界預料必須簽成新的氣候協定,在那之前,我跟製作人討論,我們應該也要做一點不一樣的採訪,於是到訪南太友邦們吉里巴斯,現在這個專題報導很榮幸入圍台達氣候變遷報導獎

游:我好奇一下,為什麼會是選吉里巴斯?一般人想到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議題,最先想到的國家大多是馬爾地夫。

李:這有很多原因,首先當然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危急程度。吉里巴斯全國最高的地方海拔3公尺,當地政府已經在斐濟買了一個島,這個國家可能在2050年前後,必須舉國搬遷,所以這是一個第一波「氣候難民」的話題性;另外有因為人脈關係,促成採訪。馬爾地夫的話,可能有一點是被觀光業炒作起來啦,打著在消失之前一定要去一次這樣的口號吧。

游:我另一個好奇的地方是,例如你們在義大利,到了現場如何發現有新聞點的地方?還是說你們已經都先規劃好?

李:對,我們出發前一定要先都規劃好,比如說,我們很明確的知道就是要做難民議題,所以我們先透過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聯繫義大利紅十字會總會,以及義大利當地各地分會,確認我們可以採訪的難民營。當然,這需要非常大量的網路資料搜尋,才知道說當地海巡隊是跟紅十字會合作,當難民被海巡隊救上岸後,第一個對口的人都是紅十字會的人,所以我們就一路從米蘭、羅馬、拿坡里,一路到西西里島,短短7天走了6個城市,去看難民真正上岸的那個狀況,在米蘭跟羅馬也都去看了難民營,這些是要事先約好的,然後在當地找願意受訪的人。然後我也約了西西里島的Catania的一個教授,因為她長期都是在做義大利難民的研究,所以就跟她約訪,她也介紹了我們一些其他的聯絡人,還滿大量的工作。

游:真的是好累啊。那我還有個好奇的地方,就是在做這些專題時,你個人有沒有設定一些目標,是在你的專題中,一定要傳達給閱聽大眾的訊息?例如一些基本的價值觀或核心在。

李:最希望的當然是希望大家能透過我們的報導,去認識臺灣以外,國際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然後因應不同的主題,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或概念想傳達。例如在難民的議題中,我自認在我的報導中,絕對不會用到那種具有「標籤」的詞語,這其實是非常細微的事情,但如果說有閱聽人能跟我說他注意到了這件事,那會是我最開心的事情。我絕對不會去用那種「窮困」的字眼,去套在特定人群身上,然後我的報導會避免導向「可憐」、「悲慘」這樣的內容,會很有意識的想要去避免繼續建立大家的刻板印象。我覺得今年這個中美洲的報導也是類似,就明明我們國家的邦交國主力重點就在中美洲,可是國人對中美洲的印象,可能就停留在……你覺得有什麼印象?

游:馬雅文明嗎?

李:對,像是馬雅我們這次也有做,或是元首出訪會去的地方、很窮、落後、政變……,苦情的中美洲這樣,但我不會在去之前就先定義一個地方,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地理人的一種特質吧,甚至還滿希望能在報導中有「去標籤化」的效應。我看到的不是他們多可憐、多窮,而是看到這就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社會,會有一些當地特殊的文化特性,比如說,很多國家政府都是從人民當中選出來,有非常高度民意支持的政府,所以相對他們的勞工權益意識很高漲,那當然在那邊的臺商就會有所抱怨,例如不配合加班、工時短、工資年年漲之類的,但對我來說那就是風土民情,不是用什麼當地人很懶散之類的話去貼標籤,這些其實應該是去當地投資的人,在事前必須要了解的該地現狀。我希望我們的報導是有條理的、公平公正的去看待,而不是用有色的眼光去認識和理解一個國家。如果真的有人能看到這一點,我是真的會滿開心的。而且我覺得,地理系4年的訓練,其實非常適合去做這件事情。

:好的,真的是很有想法。那不耽誤你太多休息時間,我們進入第三部分。就我所知的臺灣地理界,你好像是第一個真正走入這個行業的人?

李:如果是記者跟主播的話應該是,不過我們也有一位編輯是臺大地理系畢業的。

游:就順著你剛的話,你說覺得地理人其實很適合進入新聞產業,那你會不會想要鼓勵學弟妹,加入這個行業呢?

李:哈哈,如果是鼓勵年輕人,那我當然是滿鼓勵的,那如果是地理系的,那就更鼓勵了。其實只要對新聞產業有熱情,自己覺得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的話,覺得應該是滿好的選擇,算是另一個出路吧,嗯……,可能大家從沒想過吧(笑)!

游:嗯,就可能覺得電視機上面的記者、主播,其實離自己的生活好像有一段距離吧。

李:或者很多人就覺得地理系的可以去當旅遊記者,或什麼吃喝玩樂類的啊,就好像都會把地理想像成這種遊玩形式的,但我覺得地理系的訓練,其實真的很適合來到新聞業。

游:那麼假設我們今天把進入新聞業,當成是地理系的重要出路,那你對於系上、老師、或學弟妹有沒有什麼建議之類的?

李:你是說一個大方向呢?還是單指進到新聞業?

游:嗯,就是指如果要進新聞業啦,畢竟大方向來講,地理就是很廣,方向很多!

李:哈哈對啊,形候水土生、人經交聚政,這個大概永遠忘不了。如果說要進入這個產業,我覺得這可以放大到整個師大,我覺得學生對於媒體公關、宣傳這方面沒什麼概念,但我從大學的時候,就一直覺得地理系是一個很需要被宣傳的科系,就像老師常在課堂上講,地理有多重要多重要,也不算是自吹自擂,也確實地理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但似乎對於地理到底在幹嘛,大家都不太會去進行包裝與行銷,所以也許系上或學生可以有一些媒體公關的負責人。我的第一個正職工作是在臺視,但其實大三時就有在聯合報擔任校園記者1年,那時候王文誠老師[3]就有一門課[4],去澎湖的,那時因為我每周都要出報導,所以就寫了這個課程的介紹,那我們的稿子是一定會出現在網路上,但紙本報紙就還要選,那這篇有出現在紙本上,所以我覺得很多地理系的課,其實是值得大家去知道,也許也滿有亮點的,但不知道老師們可能有比較多顧慮,所以很少發出相關的採訪邀請。我覺得這個會影響到地理系,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形象與價值。

游:好,時間差不多了,最後一個問題。假設你今天有機會重新回到地理系讀書,你有什麼目標想要達成的嗎?或者跟當初不同的期許。

李:我覺得我會選擇去國外交換,去英國或美國等國家,傳統上發展很好的地理系看看他們都怎麼教學。現在的英國首相Theresa May,也是讀地理的,其實我們都知道英國傳統上是地理學很強的國家,所以還有機會的話,我會想去看一看。

游:好啦,我想今天的內容已經非常多,就不再打擾你休息了,謝謝你今天接受訪談。


後記

李:所以我要錄什麼東西?是給學弟妹的鼓勵嗎?

游:我想就簡單一些自我介紹跟工作說明,然後就給點勉勵的話吧。

李:所以只能講30秒嗎?我覺得好緊張喔!

游:沒有啦,那是之前訪談奕竹[5]跟碧雯[6]時,他們都覺得30秒好長,希望他們不要有壓力啦。

李:喔喔原來如此,但我覺得只有30秒好有壓力喔。等等,我不能緊張這是我的專業耶,萬一凸槌怎麼辦!

游:沒關係啦我不講沒人會知道,你可以一直重錄重錄再重錄,錄到滿意為止。

李:哈哈,好啦,讓我想一下,希望一次搞定。

游:那就你準備好之後,我比個OK的手勢,你就可以開始囉!






[1] 地理營:由地理系大學生所籌辦,招收全國各地高中生參與的營隊,以認識地理為主要目標。
[2] 譚鴻仁老師:臺師大地理系副教授,主授空間政治經濟學、聚落地理等課程。
[3] 王文誠老師:臺師大地理系副教授,主授金融地理、工業地理等課程。
[4] 一門課程:指的是「環境政策管理」。
[5] 陳奕竹:地理系104級系友,曾接受系友訪談專訪
[6] 陳碧雯:地理系102級系友,曾接受系友訪談專訪


訪談日期:2016.09.08
稿件確認:2016.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