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5日

野地旅0219:吳全城遺址[花蓮壽豐]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吳全城遺址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六日
性質:外埠教學參觀(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彥名正在端詳著吳全城「開拓紀念碑」。

  外埠教學參觀進入第二天的行程,首站我們在花蓮港畔停了一陣子,隨後驅車來到了一處看起來挺破落的鄉村,這個地方的地名叫做吳全城。清道光五年(1825)時,淡水廳富商吳全協同蔡伯玉,自噶瑪蘭招募墾佃兩千八百人,渡海來到花蓮志學一帶進行開墾,然而,漢人初次到後山開墾,除了環境不利以外,原住民(木瓜番)不時的侵擾、出草也造成了開墾的困難,於是在此處疊石為城,稱作吳全城(與林彪城相同,以領頭者為地名,野地旅0215林彪城聚落)。吳全死後,墾佃散盡,這個東部漢人首批開發的土地也回歸原住民,今日已不見任何吳全城的原始遺跡。明治三十二年(1899),由日人賀田金三郎所主持的賀田組,向台灣總督府吳全城至鳳林一帶的土地開墾,並在三年後依照「糖業獎勵規則」開始栽植甘蔗,明治四十三年(1910)賀田組事業由台東拓殖合資會社接手,大正元年(1912)改為台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三年(1915)再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所合併成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

  吳全城的土地說穿了,其實是木瓜溪注入花蓮溪的沖積扇扇端,遍佈卵石,並不利於耕種,然而考量安全(原住民侵擾)的關係,因此仍選擇偏離中央山脈的地方聚居開墾,但因水田化不易而使開墾失敗;日治時期,此地仍少有糧食作物的種植,而以經濟作物為主,例如甘蔗等「國策作物」,為了開墾此地,除了招募在台漢人外,也有了所謂的「日本移民」前來此處,形成所謂的日本移民村。原本的漢人聚落與日本移民村可說是大不相同,漢人聚落中的屋舍座落方向不一,道路曲折蜿蜒,而日本移民村則是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街道,整體看起來也較為整潔。

  吳全城來來去去,有原住民、外地的漢人以及日本人,從吳全城東邊的公墓最能看出。這公墓中大多以漢人為主,其中以閩粵籍為多;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原住民被漢化後所產生的漢化墳墓,甚至還有遠從錫蘭遷移至此的家族!此處的居民組成確實是十分複雜。另一個可以看出吳全城開拓過程的地方,則是在昭和十五年(1940)時由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所設立的「賀田組開拓紀念碑」!其碑文翻譯大致如下:

  「企圖拓荒開發被險山怒濤所組閣的花蓮港平野者,前有吳全,後有賀田金三郎兩君,然而由於遭受蕃害與瘴癘之阻撓,致其偉業竟未能達成,乃由鹽水港製糖會社繼承此大業,並聘請篤農大槻幸之助君擔任墾荒開拓大業,移民日人與本島人,與高山族合作,大興農耕,致力灌溉、排水、施肥、驅蟲,尤其最致力於蕃害、惡疾防衛,從此土地得逐年而有收穫,遂使萬頃蔗園隨風飄香,奠定了花蓮港發展之根基。因此而建立此碑,以稱讚歌頌創業當時之氣魄,以及慰藉罹疾、遇害而殉職者在天之靈,並將其遺跡傳流於千古。昭和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建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漢人聚落,街道較彎,房屋方向不一致。


  *日本移民村區,街道工整。


  *附近農地仍可見到許多沖積扇上的礫石。


  *罕見的天理教徒墳墓。


  *外表看似一個姓楊的家族墓。


  *仔細一看可以看到他們的名字其實另有拼音,會念日文的可以唸唸看,其實是原住民的名字。


  *從印度洋上島國錫蘭來的「世姓家族」!


  *開拓紀念碑一景。


  *開拓紀念碑全文。


  *土地公廟中的支出明細表,其中有「神豬」一項,賽神豬為漳州籍的信仰特色。

  來到吳全城這個地方,雖然是又熱又渴,不過比起先人來此開墾,又顯得微不足道,經過百年來的混合、交流,今日的吳全城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武力拓墾,各民族間的關係也不再緊張,取而代之的,是現在這個地方的優閒、清靜與一點點歷史的氛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