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3月26日

野地旅0523:二結紙廠殉職碑、稻荷社與二結穀倉[宜蘭五結]


  *二結紙廠殉職碑,記載著一段消逝已久的歷史。

  春節假期,一家人回宜蘭走走,我便上網找了幾個地方,想要去一探究竟。最終選定了五結鄉的二結地區的二結紙廠殉職碑、二結稻荷社和二結穀倉三處。驅車前往二結,首先要尋找的是紙廠殉職碑。在下著雨的日子,水鄉宜蘭配上薄霧細雨,還真的挺登對的,二結的稻田仍未有作物,還在等待春暖之時,寧靜的鄉間,似乎與「工廠」不太有關係,不過二結的發展,卻和二結紙廠,更精準的說是糖廠有著不可分的關係。

  許多人大概不知道宜蘭曾有還算發達的製糖歷史,大正五年(1916)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兼併了宜蘭製糖會社之後,將設於民壯圍的糖廠遷至二結,並同時設立肥料場,大正七年(1918)更設立紙廠將蔗渣回收製紙,多方發展,二結地區也因此一度由稻作轉變成為蔗作為主,今日二結地區還有「磅子頭」的地名,即當年蔗農將收成送給會社磅重之地。然而大正十四年(1925)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宣布破產,兩年後由昭和製糖株式會社接手營運,同年,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社長將附屬紙廠買下,成立三亞製紙會社,二結地區的製糖與製紙分流,並於昭和八年(1933)成立台灣紙業株式會社;昭和十年(1935)四結成立台灣興業株式會社,並於隔年合併臺灣紙業株式會社,成為二結地區的製紙主力。昭和十七年(1942)合併了昭和製糖株式會社的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停止營運糖廠,結束了二結地區的蔗作產業,整個製糖遺跡只留下了當年所附設的紙廠仍在運作。

  戰後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為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收,二結與四結的紙廠合併,後改稱羅東紙廠,並管理林田山林場(野地旅0221林田山林場)做為木料來源;民國四十七年改組為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其生產的紙張作為報業使用,並曾於越戰時期成為外銷越南的戰略物資,成為台灣重要的省營企業;民國九十年,由員工所組成的興中紙業公司取得經營權至今,中興紙業結束營運,並逐漸轉型為觀光工廠。


  *二結紙廠殉職碑、二結稻荷社和二結穀倉位置圖。

  今日要找的前兩個點位,與製紙和製糖有很大的關係。首先來到了隱身樹叢與農田間的殉職碑,這是為了紀念昭和十一年(1936)時,二結紙廠爆炸事件,造成十三人死亡的慘劇,因此於兩年後設碑憑弔。當時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是東南亞最大的紙廠,這個殉職碑也反映出了紙廠曾經的壯盛繁榮。殉職碑有一個不算大的園區,入口處兩盞洗石子外觀的石燈籠守護著石碑,似乎是要給殉職人員一點光明。石碑座落於一基壇上,讓人有仰之彌高的感覺,正面刻著「殉職碑」,背面則寫明殉職原因,左側則有殉職人員名單,保存完好。


  *殉職碑正面(左);殉職碑背面(右)。


  *殉職碑側面的殉職人員名單。

  離開殉職碑,不遠處即是要尋找的第二個點位,上四結萬應公廟,根據一些人的紀錄指出,廟前廣場的兩座石燈籠,應該是二結稻荷社所遺留下來的。根據總督府文教局於昭和八年(1933)出版的《神社及社總覽》中記載,二結稻荷社大正十年(1921)鎮座,由昭和製糖株式會社所建,屬於構內社,祭神為猿田彥命、大官能賣命、五十猛命、抓津姬命、倉稻魂神、大巳貴命、大屋津姬命等七個日本神。在日本,稻荷社的總本宮是伏見稻荷大社,而稻荷神不只一位,是穀物、食物之神的總稱,而近代逐漸也成為企業祈求昌盛的對象;在日本,若企業發展得不錯,便會在稻荷神社前奉獻一個紅色鳥居,伏見稻荷大社前上千個鳥居的景觀於是出現。

  在臺灣,各類稻荷神社至少曾經有十八個(根據臺灣神社列表),但規模不大,且大多都已經灰飛煙滅,能夠辨識殘跡的大概只剩下阿緱末廣稻荷社了。有趣的是,稻荷神在台灣居然留下了一個「狐狸精」的傳說!原來是日本視狐狸為稻荷神的使者,因此稻荷神社幾乎多以狐狸來取代一般神社的狛犬,到了臺灣,融入了漢人對狐狸狡猾與魅惑男人的形象,才被誤解為祭拜狐狸精的神社。


  *二結稻荷社的石燈籠


  *二結稻荷社的另一個石燈籠,以洗石子為材料,竿上並無任何字樣。

  二結稻荷社確切位置並不清楚,除了就位於萬應公廟址的說法外,還有位於附近薛長興化工廠旁農田之說,但未能篤定,查詢歷史圖資也無所獲。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萬應公廟周邊早期為墓地,從日本時代多幅地圖中都可看到,因此應該不是稻荷社被拆除後改建萬應公廟。萬應公廟前有一石碑,看起來歷史悠久,但字跡不清,據網路資料,萬應公廟建於光緒七年(1881)。


  *上四結萬應公廟。


  *廟前的石碑被關起來了!

  繞了繞萬應公廟,沒有什麼有關稻荷神社的新發現,便驅車前往最後一個點位,即位於二結火車站旁的二結穀倉。二結穀倉近年已經經過整修,看起來煥然一新,不過外觀仍保留了和洋混合的風格,讓人一眼就看出與其它建築的不同之處。造訪之時適逢假日,目前負責二結穀倉營運的單位也放假,不得其門而入,只能看看外觀。二結穀倉建於昭和五年(1930),當時二結是蘭陽溪以南稻米等農作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在這裡建穀倉儲存,並透過鐵路運往各地或外銷。


  *二結穀倉大門,用簡單的線條構成立面。


  *一旁的穀倉本體,那個半圓形與圓形的牛眼窗深得我心。


  *穀倉本體,上方有類似太子樓的設施,應該是通風用。可惜屋頂似乎未用原建築工法復舊。


  *牆基簡單的線條搭配一點凹凸層次。

  二結穀倉讓我們見到日本人蓋建築物,就算實用性遠大於裝飾,也不會對外觀太過於馬虎,一來彰顯自己單位的氣派與文化,二來也算是紀錄了時代的特色,時至今日,也就成為了地方重要的文化資產。

  有趣的是,漢人入墾此地之後,以「結」的團體組織創造出了二結聚落,為了維生而開闢水田,種植稻米等糧食作物;而在日本時代,其他的誘因(或者殖民政策的落實)導至經濟作物甘蔗取代了大部分糧食作物,並且以製糖工業為基底,發展出了其他相關工業項目,二結這個地方似乎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經濟轉型。但在殖民勢力減弱並退出後,驅動經濟作物種植、工業發展的動能似乎也跟著大幅衰退,以當地農產為基礎的糖業快速衰落,反倒是當初的附屬工業製紙,又因為另一個政府的推動勢力而得以延續。

  如今,二結地區政府對於工業的推展能量已經幾乎完全退出,原本就屬於稻作區的二結恢復了糧食作物為主的農村景觀,而二結穀倉在此也成為了社區營造的核心地點,外地人參觀二結的必遊景點;曾經代表繁榮昌盛希望的稻荷神社,則是僅僅留存了兩個石燈籠在萬應公廟前,成為先後兩個國家機器曾經掌控此區經濟的殘存記憶。


一、參考資料
1.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情報站-2012/7/12宜蘭縣羅東鎮二結稻荷神社舊址及上四村萬應廟
2.台灣地誌 大和行腳-二結稻荷社 (萬應廟)
3.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情報站-2012/7/12宜蘭縣五結鄉臺灣興業株式會社二結紙廠殉職碑
4.二結紙廠
5.宜蘭縣五結鄉公所-二結村
6.宜蘭縣五結鄉公所-上四村


2013.02.10造訪
2013.03.26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