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

野地旅0501:馬那邦山[苗栗大湖]


  *馬那邦山山頂遠眺雪山山脈(圖左最遠處)一景。

  苗栗縣境中有幾座風光明媚的中級山,去年四月造訪較高的加里山(野地旅0362加里山夢裡尋蘭芳)之後,研究室中的楊貴三老師便推薦我前往另一座山,是在大湖鄉與泰安鄉交界的「馬那邦山」(又稱馬拉邦山、大崠),與加里山一樣,都是中級山、小百岳,也都擁有一等三角點,且展望佳時都可以遠眺雪山聖稜線,然而馬那邦山的難度較低,適合爬山經驗較少的魚魚一同前往,於是趁了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驅車前往一探究竟。

  這天是十月中,並不是馬那邦山的登山旺季。如同春季加里山的蘭花爭艷,深秋之後的馬那邦山也有台灣紅榨槭和櫸木,開始褪去綠色外衣,改穿紅色或黃色的艷麗罩袍,一時間,馬那邦山改頭換面,總是吸引了無數人前往一探究竟。十月中登山稍嫌早了些,不過至少不用煩惱滿山人潮,又天寒地凍的,事實上也是萬分愜意。

  要前往馬那邦山,最好是自己有交通工具才比較方便,三個主要登山口都沒有大眾運輸可接駁。這三個登山口分別為上湖、天然湖跟珠湖登山口,均位於大湖鄉境內,但珠湖登山口必須取道泰安鄉,路程稍遠。對山友而言,較輕鬆的應該是從上湖登山口登山,而一般山友為了遊遍馬那邦山沿途所有景觀,會選擇天然湖登山口下山(或者反過來從天然湖上山、上湖下山),走一圈開口向西的半圓形路徑。我們只有一台車,從不同登山口上下山路程過遠,因此捨去天然湖登山口附近的櫸木林和大石壁不入,從上湖登山口原路折返;從台北驅車至大湖後往南續行,過南湖聚落靠左依指標往馬那邦山,並在大邦口左轉往「錦雲山莊」,將車子停在錦雲山莊前的停車場後,步行約4公里的產業道路便可抵達上湖登山口。


  *馬那邦山一帶地形圖。

  在錦雲山莊停好車,馬上便可一覽上湖地區景緻。大湖、上湖等地名,並不是因為有一個真正的湖存在,而是意指「類似盆地」的地形;上湖地區位於二崠和奶姑崠西側的山坡上,南北兩側各有較高的稜線,將這片坡地圍繞,呈三面高且向西開口的「畚箕」形,因而被稱做為「湖」。上湖之名,則是相對於不遠處的下湖而來。整個上湖地區大多開闢成梯田,種植水果,其中又以大湖名產「草莓」為大宗,和山下後龍溪谷地、大湖一帶草莓園不同的地方在於,山下交通方便,許多遊客會直接到草莓園中摘採,是屬於比較具有觀光性質的休閒農業,而上湖一帶的草莓園,由於交通不便,大多是由農家自行採收後,運下山進行批發的,也是我們在市面上所看到的零售草莓,比較偏向傳統的農業。除了俯視上湖盆地之外,隔著後龍溪支流上游(水流東坑),可以眺望關刀山(插旗崠)山脈一景,展望好時更能看到西南方的鯉魚潭水庫一隅。


  *從錦雲山莊附近遠眺關刀山山脈,下方為上湖盆地,大多開墾為梯田。


  *梯田上一壟一壟的便是草莓園。

  離開錦雲山莊,沿著指標走上之字形的水泥產業道路,路寬僅一台車,因此不建議開車上登山口(也沒有停車位)。我們慢慢走了約一小時,抵達上湖登山口,迎接我們的馬上就是陡上的階梯。邊走邊休息,這陡上的階梯也沒給我們帶來太大的困擾,而茂密的森林則幫我們擋去了秋老虎的曝曬。登山途中偶遇一些家庭親子共同登山,小朋友們也都順利的登頂馬那邦山,可見難度並不是很高。


  *上湖登山口,綁有不少登山布條。


  *持續上升的石階小徑。

  一連串的上坡之後,來到一處三岔路口,取左往北可往珠湖登山口和細道邦山,取右往南則通往馬那邦山。我們取右,從這邊開始走馬那邦山的北稜線,也是後龍溪上游水流東坑和大湖溪的分水嶺。不久後,即抵達一處可供休息的平台,有一個水泥紀念碑,上面寫著「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這個戰場指的是日軍為了征服頑強的泰雅族原住民,而發生的兩次戰役,原地本有日本人所設立的「弔魂碑」,今已不存,於民國七十三年設現在的紀念碑。紀念碑旁,可從樹縫中往北看細道邦山的大斷崖。


  *三岔路口。


  *稜線山路上各種高大的樹木聳立。


  *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


  *細道邦山大峭壁。

  繼續在稜線山路上前行,不久可來到一片平坦的地方,大約是二崠的所在地,這裡是當年日軍駐紮的營地,在平地四周可見石頭砌成的矮牆。除此之外,看不出什麼殘跡,山友們在此種植了大量的台灣紅榨槭,加上各種植物逐漸長高,此處做為日軍駐紮制高點眺望四周的情景,已經無從想像,倒是在這個大熱天中,還見著了一株轉紅的紅榨槭,算是小小的意外。

  過日軍營地後,山路逐漸轉平,直至一處馬那邦山的砂岩出露地,石壁上刻著大大二字「石門」,說這石門是由天然的節理擴大而成,我覺得不太像,或許還是有人工開鑿的成分在;此外,解說牌中對節理產生的應力方向有些誤解,有興趣的人可以再深入去查。過石門,又是一連串的上坡稜線路,預告著馬那邦山主峰快到了。


  *日軍軍營遺址解說與示意圖。


  *軍營石砌矮牆。


  *平坦的軍營營址,大約位於二崠附近。


  *軍營遺址旁的台灣紅榨槭。


  *稜線步道旁有許多櫸木和紅榨槭生長。


  *石門。

  隨著越接近山頂,步道越顯得陡峭,和同為一等三角點的加里山、燦光寮山(野地旅0312草山戰備道與燦光寮山)一樣,似乎是給山友們一道最後的難關,不過,我想一般而言不會有山友到了這裡才放棄的。努力爬上這一小段陡坡,稜線步道接上了天然湖登山口的登山步道,取左上行,約五分鐘後抵達一處平地,早已有許多山友在此開伙;一旁則有登山前輩徐榮慶的紀念碑。

  山路還沒結束,轉個彎,喬木絕跡,剩下大概略矮於人的芒草,一般來說,這種景觀是因為山頂風大,樹木生長不易才形成的,不過今日高壓籠罩,山頂無風,倒顯得炙熱。極目望去,是個向東約180度的視野,往北可見司馬限,往南可看大安溪主流的河床,以及呈單面山外形的馬那邦山南稜線司令山;往東極目可見大霸尖山與雪山間的聖稜線。這裡便是馬那邦山山頂,海拔高約1407公尺(或1406公尺),山頂有一等三角點。


  *樹根橫陳的山徑。


  *登頂前的上坡路。


  *徐榮慶紀念碑。


  *馬那邦山山頂合照。


  *和山頂的一等三角點合照。


  *往東望去,照片左半最遠處為大霸尖山稜線,右半遠處較高的稜線則為雪山到火石山之間的稜線。


  *往南看去,可見大安溪在此轉向南流,右邊是馬那邦山南稜的司令山,非常尖銳的山形。

  馬那邦山的山勢高聳,屬於臺灣西部麓山帶(或稱西部衝上斷層山地)北段加里山山脈的一個分支,此處大多為一千多到兩千公尺左右的中級山,形成原因是板塊擠壓所造成的逆斷層抬升,整個西部麓山帶的西緣大約是車籠埔、大尖山斷層以及其接續的主斷層,而東側則大約是屈尺、水長流等斷層為界,與脊樑山地(此處為雪山山脈)區隔;在地質上,受到擠壓而隆升的年代,比脊樑山地來年輕,受擠壓的時間較短,大部分的沉積岩未變質或亞變質,以馬那邦山來看,大抵上是堅硬的石英砂岩為主,河流則切割較軟的岩層如頁岩,因此成為陡峭且具方向性的山地地形。

  馬那邦山的主稜線與斷層線平行,呈南北走向,西側山坡較緩,東側山坡則大多呈斷崖,北起大湖溪與水流東坑的會流處,南至大安溪為止;而馬那邦山本身則位處於水流東坑、大湖溪、大安溪主流和景山溪四個流域的分水嶺交會點,其中水流東坑、大湖溪為後龍溪流域,景山溪則屬於大安溪流域(如下圖)。


  *馬那邦山附近稜線分水嶺所分隔出的四個流域範圍,大湖溪和水流東坑次流域均為後龍溪流域的一部份,景山溪次流域則屬於整個大安溪流域的一部份。黑色箭頭為各個流域、次流域中主流的水流方向。

  馬那邦山在自然地理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這樣的地理形勢也對附近的人文形勢產生了影響,清朝以後,漢人逐漸入墾馬那邦山地區,其中水流東坑一帶、馬那邦山主稜線以西是客家族群為主,像是「坑」即是客家人對溪流的稱呼,而「崠」則是山的意思,馬那邦山即有大崠之名,北邊的附屬山頭則稱二崠,更北有奶姑崠。此一主稜線以東,則以馬那邦社、武榮社、蘇魯社與細道邦社等泰雅族北勢群的原住民為主,因此地名如馬那邦、細道邦等都是泰雅族語。

  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派軍接收臺灣,各地都出現了反抗勢力,在苗栗這一帶則是當時於漢番邊境守隘的隘勇與泰雅族聯手,以馬那邦山為中心展開戰線,由南湖隘勇統治所哨官柯山塘與泰雅族共同防禦,是台灣少見的原漢合作抵禦強敵。但最終仍不敵擁有重武器的日軍,反抗軍菁英悉數戰死,日軍也有約七十人戰死;明治三十五年(1902)發生「南庄事件」(可參閱野地旅0455鹿場日警紀念碑),日本派軍鎮壓南庄境內的原住民,有部分泰雅族逃至馬那邦山一帶,由於馬那邦社、蘇魯社等泰雅族部落支援南庄事件中反抗日軍的部落,因而遭到鎮壓,事件結束後,馬那邦社、蘇魯社遭焚毀殆盡。昭和六年(1931)於山頂立「馬那邦山戰諸地」碑,今已斷裂成三塊,只留下其中兩塊。


  *馬那邦山戰諸地碑。

  我們在山頂停留了約一小時,休息一下也吃點東西,時近中午,不少山友都在山頂的平地休息吃飯,更有一般中級山少見的「小鬼頭群」不斷穿梭奔跑於山頂,不過小鬼頭們個頭小,想看到風景就得爬高,爬上欄杆危險,因此馬那邦山戰諸地碑就成了小鬼頭的踏腳石,因此這塊石碑應該是受到了相當強烈的「生物風化」!基於古蹟保存,在這邊要呼籲各位帶小朋友上山的民眾,請務必「制止」攀爬古碑的行為!


  *強烈的生物風化。

  眼見聖稜線一帶罩頂的雲大概是不會散去了,只能怪自己太晚上山,於是原途折返到上湖登山口,去程耗時大約2.5小時,回程僅走了1個小時多就抵達,垂直高度差大約500公尺,是趟有點累又不太累的旅程。雖然沒看到槭紅櫸黃,不過翠綠色的層巒疊嶂,搭配湛藍無垠的天空,這幅畫作仍是滿分。今年或許不會再造訪馬那邦山,不過來年說不定會為了山頭變色而再度造訪。


一、參考資料
1.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39)馬那邦山(馬拉邦山)
2.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馬拉邦戰役


註:馬那邦山戰諸地碑背面為設碑緣由,內文為「當山係明治三十五年皇軍馬那邦社番人討伐戰地,為告慰戰死病卒之靈,其事功得以流傳後世,由台灣教育會後援之下,設立此碑。昭和六年八月十日,南湖青年團。」


2012.10.14造訪
2012.11.18完稿
2013.03.15加註


2 則留言:

  1. 您好. 因為教學需求, 需要找尋後龍溪附近的河川和山脈的地形資料. 可否請問您文中的地形圖是在什麼網站或軟體取得?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地形圖是我自繪,如有需求,可找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

      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