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野地旅0336:法國公墓會先人[基隆中正]


  *時間停格在1885年的福爾摩沙,我與法國人面對面。

  基隆的法國公墓位於交通幹道中正路上,外表不是很顯眼,從小走這條路應該有不下百次,居然不曾注意過,這趟趁著去槓子寮砲台(野地旅0335槓子寮砲台)的機會,順道來探訪一下這個法國公墓。這法國公墓的年代已久,葬的是清朝中法戰爭時期,客死異鄉的法國人。離這裡不遠處,同樣在中正路上,還有一處民族英雄墓(原稱清國人之墓,由基隆士紳池清洋建於日治時期),葬的則是戰死的清軍,這趟時間不夠,民族英雄墓下一趟再來。

  或許是因為客死異鄉吧,總覺得法國公墓裡頭陰陰冷冷,如小公園一般的公墓雖然綠樹茂盛,但就是有一番說不出的陰森感。走入如公寓般的門後,很快的就可以看到幾個墓碑立在裡頭,與台灣其他地區的墳墓型制大不相同,比較像是我們在好萊塢影片中常看到的軍人公墓。確實,這些人生前也都是軍人。

  清光緒十年(1884),清、法兩國因越南的主權問題而開戰,當時的越南實質上已經被法國所控制,時任法國海軍艦隊統領的孤拔少將殲滅福建水師,隨後轉而進攻台灣,欲控制中國沿海的制海權;孤拔首先揮軍進攻台灣北部重要的煤礦補給據點基隆,在經過一番戰鬥後,劉銘傳決定棄守基隆,將守軍往今日五堵、八堵一帶佈防,而把大部分的兵力調往滬尾(今淡水)與台北。在進攻基隆的過程中,雙方均死傷慘重,部分法軍則轉往滬尾搶灘登陸,但是遭到清軍與鄉勇擊退,隨後孤拔改採海上封鎖策略,並且攻佔澎湖,但為時不久,孤拔即病死於澎湖。

  法軍佔領基隆期間,將陣亡將士埋葬於二沙灣的沙灘,戰後並未遭到破壞,但隨著波浪的侵蝕以及日軍攻台的影響,原來的墓地遭到掏空、毀壞;後來於日治明治四十三年(1909)重修,並經過日法兩國商議後遷建至現址,增設「佛國陸海軍人戰死紀念碑」(佛國為當時日本人對法國的稱呼)一座;民國四十三年,政府再次斥資整修,並將澎湖馬公的兩名法軍軍官墳墓遷至此處,成為今貌。現在法國公墓與民族英雄墓合稱為「清法戰爭遺址」,列基隆市定古蹟。


  *法國公墓入口。


  *民國四十七年時由基隆市長所立的紀念碑。


  *法軍墳墓。


  *從澎湖遷葬來的法軍墳墓,為兩名年輕的軍士,左為戴爾,死於馬公戰役,得年三十五歲;右為海軍陸戰隊中尉若漢德,死時僅二十六歲。


  *其他原來散佚的法軍墳墓。


  *日治時期所立的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背面有法文碑文。

  法國公墓不大,但代表著一段改變台灣命運的歷史事件;有趣的是,法國人之所以不能有效佔領台灣,可以從台灣南部另一個異國墓碑得到一些線索,那就是在屏東車城的「琉球藩民墓」(野地旅0197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野地旅0301石門古戰場與琉球藩民墓),正因為牡丹社事件爆發,沈葆楨來台督辦軍務,台灣防務才不至於廢弛,而在後來的中法戰爭中,得以與法軍抗衡。中法戰後,更顯台灣戰略位置的重要,因此在戰爭結束同年,慈禧太后批准台灣建省,並以戰時守衛台北的劉銘傳為首任巡撫,至此台灣展開了一段,與中國本土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走在法國公墓內,緬懷這些往事,突然一陣風來,吹落幾片葉子。往事已矣,中法、中日之間不再有國仇家恨,我懷抱著虔敬的心,認識這些客死異鄉的人,也認識了屬於自己的歷史。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中法戰爭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175)基隆.法軍公墓


2011.02.08造訪
2011.03.15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