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野地旅0443:基隆神社遺址[基隆中正]


  *基隆神社原本的第一鳥居,現為中正公園(基隆忠烈祠)入口牌樓。

  這是一次心血來潮的基隆行,只臨時找了一位朋友,什麼也沒有準備就出發了,腦海中盤算著要去哪裡,於是想到以前常常會經過基隆的中正公園,其實是基隆神社的舊址所在。從基隆火車站出來後,按圖索驥的找到了中正公園的牌樓,開始了這趟基隆神社探索之旅。

  基隆神社前身其實是「基隆金刀比羅社」,金刀比羅(或稱金毘羅)原為佛教十二神將之一的金毘羅大將,為海上交通守護神,後來也成為祈雨的對象,明治元年(1868)時頒佈神佛分離令,金毘羅大將改稱大物主命,台灣至少有六間金刀比羅社(野地旅0315高雄忠烈祠野地旅0406砲台山與蘇澳金刀比羅社)。基隆金刀比羅社建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四年(1915)增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改稱基隆神社,昭和十一年(1936)時列格為縣社。民國時期,神社拆除,改建為今日的基隆忠烈祠。

  基隆神社遺留下來的遺跡不多,其參道的入口處在興建信二路時,可能有墊高路基,使得參道口形制與今日所見略有不同。中正公園的牌樓則是原本的第一鳥居所在,一說是民國五十八年改建,另一說則是在原鳥居外包覆了新的建築;第一鳥居當年是由台灣四大家族的基隆顏家顏國年和後宮信太郎所共同奉獻。


  *第一鳥居後的參道。

  爬上第一鳥居後的參道,接著來到一處平台,平台右側有唯一的完整石燈籠,但我一時不察居然錯過了。在這邊要再爬上另一段階梯,接著會看到忠烈祠的第二個牌樓,原本也是基隆神社的第二鳥居所在位置,鳥居已不存,但是牌樓前還保留了一對當年所留下的狛犬,以及部分神社拜殿基礎的玉垣。根據記載,基隆神社原有三對狛犬,分別為大正八年(1919)、大正九年(1920)和大正十三年(1924)由不同人所奉獻,目前留存的這一對是大正八年的狛犬。

  牌樓後方是現在忠烈祠主體建築,即為基隆神社拜殿所在,拜殿建築已不存;繞過這一建築,後方還有很陡的階梯往上,通往忠烈祠烈士堂,即為基隆神社的本殿所在,亦無任何殘跡殘留,只有在一旁空地有塊不知作用的石塊。


  *基隆忠烈祠的第二牌坊,即原基隆神社第二鳥居所在位置。


  *左側狛犬和玉垣殘跡。


  *右側狛犬和玉垣殘跡。


  *兩隻狛犬遙遙相望,與漢式石獅面朝前方的擺放方式不同。


  *從忠烈祠主體(原神社拜殿)看牌樓方向,種了不少樹木遮蔽視線。


  *忠烈祠主體建築(原神社拜殿)後方有很陡的階梯通往烈士堂(原神社本殿)。


  *烈士堂旁地上不知用途的石塊,看起來應該曾為某個建築的一部分。


  *從烈士堂看忠烈祠本體,這階梯相當的陡且滑。

  基隆神社的探訪就在小心翼翼的走下烈士堂的石階後,告一段落。是說如果要來探訪基隆神社的殘跡,我建議還是要攜伴前來,我們二人在這邊遇到了一位似乎把忠烈祠當家(但他不是忠魂)的遊民大伯,一直盯著我們看,另外還在某個轉角處被一對正打得火熱的外勞情侶(應該是吧),給嚇了一大跳。

  神社原本是日本人心目中最為神聖的地方,後來成為忠烈祠也應該是個神聖處所,不過「忠烈」的意涵在現代台灣人心中,似乎已經變的模糊而消散,姑且不論是不是因為此處所祀奉的大多不是台灣人?目前台灣各地的忠烈祠受到民眾重視的程度不一,但只要是受重視,都是因為有潛在的觀光潛力,像是台北忠烈祠就因為「閱兵」而遠近馳名,宜蘭忠烈祠(野地旅0329宜蘭神社遺跡)則因為塑造成藝術公園而吸引遊客,桃園忠烈祠則是因為保留了最多日式神社建築而吸引了一些攝影愛好者。

  基隆忠烈祠看起來就是缺乏管理,四處都髒髒,久而久之人們不願意來,成為了社區的死角,比對一旁就有托兒所,其實環境並不好。我想就算天照大神神力再強,或者忠烈祠的英靈如何保佑,基隆人若不能對這裡有更多的關心,或許這裡便不會成為一個對基隆人友善的地方,很可惜。




一、參考資料
1.神社殘跡-基隆神社


2012.02.24造訪
2012.04.06完稿

1 則留言:

  1. 中正公園的牌樓:「原鳥居外包覆了新的建築」這說法不正確,我有求證過,我同學的爸爸是當年承做的包商。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