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2日

野地旅0377:泰山巖與明志書院[新北泰山]


  *頂泰山巖一景。

  好久之前,就想要到台北縣(新北市)的西部走走,前些日子走過了大棟山(野地旅0306大同山、青龍嶺、大棟山連走)後,就想找些古蹟來看看,比較吸引我的有新莊老街,但僅去新莊,似乎又太不划算,於是在伊特的建議之下,便一同造訪了鄰近新莊的泰山區。泰山區,對於所謂的「天龍國」人而言,就是國界附近了,出了泰山收費站便算是南部,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台北人對泰山的印象,不過泰山仍有些可觀之處,其主要的兩個信仰中心「頂、下泰山巖」都具有悠久歷史,而位於頂泰山巖附近的明志書院,在北台灣的書院教育中更佔有重要地位。


  *頂、下泰山巖與明志書院一帶略圖。

  這次除了人住新莊的伊特之外,還有小易跟托托兩人隨行,從台北車站北三門搭乘前往泰山公有市場的接駁車,大約20分鐘即抵達,並和人住新莊的伊特會合。我們的行程由下泰山巖開始,此處在早上大概是泰山區最為擁擠的地方之一吧,因為在下泰山巖對面,有一條小巷子聚集成市集,兩側遮雨棚蔽掉了天空,是台灣很常見的「暗街仔」市集。

  市集入口處為下泰山巖戲台,戲台與廟埕之間有明志路通過,以前這個位置則是一條灌溉渠道,上有泰山橋連接兩岸,今日在下泰山巖的廟埕一角,還可以找到大正十二年(1923)的泰山橋碑記,不過橋早已消失。

  下泰山巖之名,是相對於泰山區的另一間同名廟宇(頂)泰山巖,頂泰山巖位於西南側,歷史較悠久,後來因為林口聚落欲將農產品輸出至新莊河港後轉運艋舺,或至平地購買日常用品,會經過今日下泰山巖一帶,因而在清末逐漸形成商業聚落,而下泰山巖旁邊百來公尺長的「溝仔墘老街」也應運而生;光緒元年(1875),因有感溝仔墘地區居民參拜不便,因而自頂泰山巖分靈至溝仔墘現址建立下泰山巖。隨後經過多次修建,下泰山巖舊建築大多已不存,僅在二樓鐘鼓樓旁牆面上鑲有日治時期的修建碑記。


  *下泰山巖對面的暗街仔市集。


  *下泰山巖一景。


  *重修泰山巖碑記。


  *泰山橋碑記。

  下泰山巖旁的小巷弄,就是溝仔墘老街,從前位於灌溉渠道邊,因而得名。溝仔墘老街位處於樹林口(今日林口)和新莊之間的必經之路,開設了多家店舖,整體規模雖小,但也算是繁榮;日治時期,公路運輸逐漸開展,政府在此建立了現在的泰林路(明治三十七年,1904)以及拓寬明志路(昭和四年,1929)後,溝仔墘老街的中繼機能消失,商業沒落,今日只剩幾戶住家,隔著一排房子看著明志路逐漸發展為主要的道路。


  *樹林口、溝仔墘、新莊和艋舺之間的位置關係圖;紅色線為路徑,藍色線為水路(底圖為1898-1904年所繪之台灣堡圖)。

  溝仔墘老街現在可說是沒落至極,不過仍有些蛛絲馬跡可以找到以往的榮光。在一旁通往後山公園的階梯旁,有一間磚造民房許厝,目前僅剩下單邊護龍的一部份,其基底用卵石砌造,其他則用磚包夯土,當時屋主還特別出來,指給我們看一下這間老屋有價值之處。另外還有一間洋樓得慶居,其外觀可以想見當年商貨貿易的榮景。得慶居後方小巷子轉入,則有一口古井,古井依舊,不過四周的住房早已更新或傾頹。溝仔墘老街的另一頭,則有三間磚造平房相連,前頭一棵茄冬樹,為我們遮去了惱人的烈日。老街出口處就是泰山區公所,一旁則有間醫生館,但現在已作為他用。


  *狹窄的老街(左);許厝(右)。


  *得慶居洋樓。


  *得慶居後方。


  *古井。


  *磚造平房與茄冬樹(左);醫生館(右)。


  *溝仔墘老街與明志路僅一樓之隔。

  離開老街,順著明志路往南行一段路,會先抵達明志書院。明志書院有「北台首學」之譽,乾隆二十八年(1763)時貢生胡焯猷捐屋一進五間,廂房十二間,並獻地八十甲,設立義學,後得淡水廳同知上報閩粵總督楊廷璋,將此義學命名為明志書院,成為鹿港以北台灣的第一間書院;八十年後,位於台北的學海書院才成為北台灣第二間書院。乾隆三十四年(1769)新莊墾首郭宗嘏亦捐出一百六十甲田產作為書院資產,明志書院規模達到鼎盛;但由於乾隆時期的淡水廳治仍設於竹塹,因此官方以「士途不便」為由,將明志書院搬遷至竹塹城,連帶田產也一併遷移。

  明志書院遷移後,此處被稱為舊書院,正式名稱則為「新莊山腳義塾」,並出現了「義學坑」的地名,此後義塾因經費短少,規模逐漸縮小,加上日治時期廣設公學校,義塾功能更形削弱,建築也逐漸傾頹;大正九年(1920)時胡焯猷後代胡全發出資重修,並在正門上書明志書院四字,但僅修建一進正身和兩側的落廒間。義塾功能並未重新出現在明志書院,此時僅在正身祭祀朱熹和胡焯猷神位。民國九十二年,曾因後方樹倒壓毀書院正身建築,兩年後修復成為今貌。

  書院外有一敬文亭,樣式頗怪,並非原件,而是大正時期重修,原件僅存同治年間石碑一方。敬文亭表達了當時對於文字的敬重,所有書寫過的紙張,必須謹慎蒐集後一同送入敬文亭焚燒,頗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味存在。


  *明志書院。


  *敬文亭碑。


  *朱熹與胡焯猷神位。


  *右側展示廳中展示了當年重修的狀況與照片。

  離開明志書院,頂泰山巖就在不遠之處。清乾隆十九年(1754)來自福建安溪的移民將其原鄉信仰「顯應祖師」請來此處,並修建廟宇,始稱「福山巖」。咸豐三年(1853)時台北地區發生大規模漳泉械鬥,屬於泉州信仰的福山巖遭漳州人焚毀(解說牌寫毀於頂、下郊拚應為誤植),重建之後改稱泰山巖;昭和七年(1932),泰山巖大修,由著名匠師陳應彬為首,出現了大量的木雕、木造結構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陳應彬屬於漳州派的匠師,可見早年的分類械鬥,隨著社會演進,幾乎消彌於無形了。目前頂泰山巖為國家三級古蹟。

  進入頂泰山巖之前,會先看到幾座石燈籠,應該是昭和年間大修時,地方人士所捐贈的,這些石燈籠看起來並不完全是舊物,有的「竿」的部分看起來是新砌,但「火袋」的部分則大多是舊物。另外若仔細看,在泰山巖旁的一條小溪溝上方,還殘留著幾根橋柱,被半埋在柏油之中,上面可見到年代是昭和十年(1935),另有平安二字,稱此小橋為「平安橋」。


  *泰山巖牌樓(左);石燈籠(右)。


  *平安橋橋柱半埋在柏油之下。


  *平安橋橋柱,可見昭和十年的字樣(左);另一側也有橋柱。


  *頂泰山巖石鼓。


  *古匾之一。


  *泰山巖內還有多處泥塑,造型精美。


  *繁複華麗的木造斗拱與橫梁。

  今日把泰山最主要的史蹟全部逛了一遍,也終於知道泰山並不只有收費站。泰山區另外也以芭比娃娃工廠聞名,因此其實是可以吸引不同愛好的族群前來泰山一遊,只是對於大部分的台北人來說,泰山還是遠了一些。

  離開泰山,我們搭公車往新莊老街的方向前進。


一、參考資料
1.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64)[台北泰山] .下泰山巖.溝仔墘老街.敢部隊碉堡遺址.辭修公園.尖凍山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65)[台北泰山] .頂泰山巖.崎頭步道.義學坑步道.明志書院
3.泰山區公所-文化古蹟


2011.05.29造訪
2011.07.22完稿

2 則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