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野地旅0436:建功庄[屏東新埤]


  *建功客家庄的東柵門,還保留了一段石牆,牆外有五營中的東營。

  離開了屬於閩南人村落的七塊厝聚落(野地旅0435七塊厝古厝群)後,便繼續驅車前往表定的第二個點位,即林聖欽老師推薦的新埤鄉建功庄。建功庄是屏東平原上的眾多客家聚落之一,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位於庄東北側的國家三級古蹟「東柵門」。從新埤市區沿新建路往東北行,不久即會看到標誌著聚落邊界的「西營」在路旁迎接。時序近中午,原本想在建功找找有沒有吃的,不過眼前所見的粄條店都已休息,其他地方則都是新春全家團聚的大辦桌,自然也不不方便亂入,好在身邊也有些食物,暫時還可放寬心來探索建功庄的內部。


  *建功庄地圖。

  根據一些網路資料,建功庄是草創於清康熙、雍正年間,在松崎仁三郎於昭和十年(1935)所著的《嗚呼忠義亭》中,建功庄和林邊六根庄(野地旅0238六根村)等聚落同屬於六堆中的左堆。原本的建功庄配置有東、西二柵門,南北兩側則以刺竹包圍,用以抵禦外來入侵者,如西面對抗的閩南族群,或者東面來犯的生番。今日建功庄西柵門已不存在,但是西營仍標示出了聚落的界線,也在此處設有敬字亭,上書「崇文」二字,道出客家人情感上以中原正統自居,崇拜文明的舉措。


  *改繪自松崎仁三郎《嗚呼忠義亭》中的六堆分布圖,建功庄位於左堆新埤上方黃點處。(備註:六堆界線內並非所有聚落均為客家族群,尚有閩南族群與平埔族聚落。)


  *建功庄的敬字亭。


  *建功庄西營,聚落中的東西南北中五營標示出了聚落的界線。

  建功庄中,還保留有相當多不同年代所留存下來的「伙房」,伙房一詞在六堆地區較為常見,在台灣北部客家聚落,則常用「大瓦屋」來稱呼,其形制其實與一般我們稱閩南人的「合院」相似。伙房建築在實用功能上,有著防禦外敵的作用,回溯到在中國的原鄉客家土樓,其實也是如此。在抽象概念上,伙房也有著風水觀和生理觀在。整個建功庄中伙房雖多,但要找一個最為經典的,我則推薦在建功庄南緣的「光裕盧」伙房。在聚落中心主廟三山國王廟處,往南走,經過南營之後的路底,光裕盧便在右手側。


  *三山國王廟,建功庄的主廟;也是五營裡中營的所在地。


  *建功庄南營。

  伙房建築在風水學上,主要是形式風水,晉代郭璞在《葬書‧風水》之中就提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許多伙房的風水形式呈現「背有靠山,靠山龍脈直指祖堂神案下的土地龍神香座位(穴位),正身與左右伸手合抱成明堂,前則有玉帶溪水蜿蜒流過」,以達到藏風聚氣的功能。光裕廬坐東北朝西南,背後的靠山可能為中央山脈大武山一系,左右護龍伸手環抱中間的明堂(稻埕),前方設一出入口畫出家界,前方則有約1.5公尺寬的圳道蜿蜒流過,風水絕佳。在建築的生理觀上,更像是模仿一個人體的形狀(如下圖)。

  光裕廬為「鍾姓」人家,堂號穎川,也是建功庄中最常見到的堂號(另外還可以見到孔姓魯國堂、謝姓寶樹堂、孫姓樂安堂、張姓清河堂等),現做祠堂使用,家人則散居於光裕廬旁。位於右護龍基部的廚房,雖然破落,但是仍可見到相當大的灶,一旁也有灶君的設置。此外,左護龍首的部分,則因為有在不同年代改建,因而除了原本的瓦屋,增建了水泥洗石子山牆;正身的部分也有些彩瓷裝飾。


  *生理觀上的客家伙房建築(資料來源:客家委員會-六堆客家伙房建築之研究)。


  *光裕廬的入口。念法是先右再左,最後念中間,是客家建築常見的方式。


  *光裕廬內部,廣大的明堂(稻埕)。全棟建築以祠堂為最高,向兩側級級下降,象徵著家族內的尊卑地位。


  *光裕廬入口,前有環抱。


  *祠堂內,祖先牌位上詳寫歷代祖,原置於神案中央,後來才因牆上增設神明畫像而移到一旁,可算是另一種閩客文化融合的表徵(客家祠堂一般無神像而僅有牌位)。


  *神案下方的土地龍神,可說是坐鎮家宅風水之神。


  *廚房內的大灶,牆上有灶君神位。


  *建築上有少量具故事性的彩瓷裝飾。


  *左護龍首為較後期整建,設有無裝飾的山牆(照片左側)。

  我們造訪光裕廬時,正巧鍾家主人走出門來,引我們進去看看,很熱情好客,對於我們遠從台北跑來建功就已經相當驚訝,更驚訝我們居然會彎進小巷子,還走到底,找到這間光裕廬!鍾家主人見我們對老厝很有興趣,力邀我們到家中泡茶坐坐,不過因為還有其他行程,便連聲稱謝並婉拒,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能再來拜訪。

  原路折返回三山國王廟,老媽陪著外婆在廟旁休息,我和老爸則繼續在聚落中亂逛,看到了包含西柵門舊址附近的西門福德祠、並找到了北營,另外還有數間不同姓氏的伙房,年節期間的,這個小聚落倒也人氣旺盛。客家人重視宗族倫理,我想其中一個部份就顯露在年節時期的熱鬧上吧。


  *西門福德祠。


  *建功庄北營。


  *聚落中還有不少遺留下來的客家伙房。


  *仔細瞧,聚落中藏有不少美妙的角落。


  *第一次見到的魯國堂,孔姓人家。


  *另一間穎川堂,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建功庄不大,走完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然而有個問題一直想問。建功庄屬於六堆聚落中的左堆,為一個標準的客家庄,應該一直以來沒有太大的疑惑,但我在各大客家庄之中,都不曾見過五營的設置,就這幾年來的理解與認識,五營應該是屬於閩南聚落的聚落特色(野地旅0003口公館五營),為何會在客家庄中出現?查遍資料卻沒有太直接的證據與解釋,因此我只能自行提供下面兩點推測:

  第一,六堆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完全的種族界線,在本文中所附《嗚呼忠義亭》的六堆地圖,實際上是依照日本時期的行政區(庄界)而劃設的,因此許多位於該「庄」之內的閩南聚落也被劃入,加上平時閩客之間「應該」不是個互相絕緣的群體,彼此間應有不少的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因而產生了文化上的互相借用(既非同化、也非涵化)。

  第二,觀察了建功庄內民居的設置,其實可以發現例如公廳(神明廳)的配置,也有不少人因為請了外來匠師設計,而變得與閩南族群相似;此一現象在南州鄉七塊厝的閩人聚落也有類似狀況,就是買來的春聯一整包,就包含了貼在門楣上方的「門豐」,而貼門豐是客家人的習俗,問了七塊厝的居民,他們只是買了就貼,沒為什麼;或許在建功庄這邊,五營的設置也可能是看了別人都這麼做,所以居民也來設一下。

  不知是不是上述的原因,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歷史、文化背景?總之,建功庄這個地方除了保存了客家聚落的完整型態,也表現出了敵對的歷史中,也能發展文化上的交流與激盪。從此我們再來思考,這個世界、社會上有任何的絕對嗎?再深的敵意,有可能完全斷絕關係嗎?還是無論如何,各個族群、宗族都會是命運共同體?


一、參考資料
1.客家委員會-六堆客家伙房建築之研究
2.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建功庄東柵門
3.台灣大百科全書-建功庄東柵門


2012.01.27造訪
2012.02.28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