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野地旅0451:安平古堡與西洋建築群[台南安平]


  *雀榕的根部隨著時光偷偷的伸入德記洋行倉庫,緊緊抓住厚重的歷史。

 「想起情郎想自己,不知爹親二十年,
  思念想欲見,只有金十字,給阮母親做遺記,
  放阮私生兒,聽母初講起,愈想不幸愈哀悲,
  到底現在生亦死,伊是荷蘭的船醫。」
《安平追想曲》 詞:陳達儒 曲:許石

  來到安平,會想到什麼?傳統美食小吃、滿地的古蹟、特色的民俗、或是滄海桑田的印象?這些在台南安平都有,而且都十分豐富,而更值得遊人津津樂道的,我想應該是這兩百多年來不斷展演的歷史吧。在臺灣,歷史顯得短暫,十七世紀荷蘭人進入臺灣之後,對於臺灣的社會文化,似乎才正式進入「歷史時期」,並留下諸如「新港文書」一類的史料。然而,就像世界各地的早期歷史一樣,最迷人的反而是從模糊不清的歷史中衍伸出來的半傳說故事,詞曲顯得滄桑的《安平追想曲》就有這樣的味道。

  西元1624年,荷蘭人於安平興建「Orange城」,並於十年完工後改稱為「Zeelandia城」,也就是我們常聽見的「熱蘭遮城」,意思為「海路交界之地」的城堡,當時的熱蘭遮城,便位於台江內海外緣的「一鯤鯓」沙洲上,成為荷蘭人統治臺灣最重要的據點。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軍隊攻下臺灣,繼續將政治中心留在熱蘭遮城,因鄭氏三代均居住於此,故稱「王城」,而鄭成功懷念其位於閩南的第二故鄉「安平」,便將熱蘭遮城命名為「安平鎮城」,為今日安平地名之由來。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入臺,政治中心東遷臺灣府城,安平鎮城改為「軍裝局」所在,又稱「臺灣城」、「紅毛城」,重要性日減,逐漸毀壞;同治十三年(1874)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來臺督辦軍務,運安平古堡的紅磚至二鯤鯓建立新式的「二鯤鯓砲台」,即今日所熟知的「億載金城」(野地旅0450億載金城)。日本時期,改稱為「荷蘭城」,拆除大部分的古堡遺跡,改建紅磚平台與海關官舍,後來拆除海關官舍改建展覽接待館舍,即今日紅磚平台上的洋樓;民國六十四年由臺南政府蓋了瞭望台,安平古堡遂成今日的模樣。此次安平之旅的介紹從古堡開始,當做是對臺灣發展史的小小致敬吧。

  *臺灣城遺跡,國家一級古蹟。

  *安平古堡碑,原為昭和五年(1930)臺灣文化三百年慶祝時所立的「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碑,濱田彌兵衛於1628年在熱蘭遮城的事蹟,被日本政府視為經略臺灣之始。

  *清軍裝局石碑。同治七年(1868)臺灣發生樟腦糾紛以及殺死教民之事件,英國軍艦藉機挑釁砲轟臺灣城軍裝局,並於夜間偷襲得手,爆破火藥庫,導致臺灣城毀損。此碑為事後重建軍裝局所立。

  *安平古堡頂端的洋樓建築,建於昭和五年(1930),做為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大典的展示空間並接待外賓。

  *安平古堡瞭望台遠望鹽水溪。

  *安平古堡一景。

  *光緒元年(1875)英國畫家筆下的臺灣城,基本上已成廢墟(圖片出處)。

  安平古堡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的筆記本,記述著從十七世紀至今的點點滴滴,除了最初的熱蘭遮城外,明鄭時期的城牆、清領時期的軍裝局、日本時期的濱田彌兵衛碑和洋樓建築跟紅磚平台,以及民國時期的鄭成功塑像和瞭望台,不同的時空交會在這裡,似乎有點錯亂,但又值得玩味。

  除了安平古堡之外,安平可逛的名勝古蹟可多了,其中在古堡北側的西門國小一帶,是早年外國人集中的區域。咸豐八年(1858)清朝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安平正式開港通商後,於同治六年(1867)由英商德記洋行代表向臺灣道租借臺灣城北側海頭社地興建倉庫,進行茶、糖、樟腦、鴉片的貿易,同年尚有英商和記洋行、英商怡記洋行(曾代理荷蘭領事事務)、德商東興洋行和美商唻記洋行;英國並於光緒元年(1875)在安平(今日西門國小)設立領事館。

  然而進入日本時代後,上述物資改為專賣制,上述五大的洋行營運也就走入歷史。如今這些洋行建築群僅剩下德記洋行(後改為大日本鹽業會社營業所,民國時期為臺南鹽場辦公處、鹽場宿舍,現為史料館開放展示)和東興洋行(後改為臺南廳安平支廳、臺南警察署安平出張所,民國時期曾做清潔隊宿舍,現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而英國領事館則在日本時期改建為安平尋常小學校,並留有校門遺跡。


  *安平古堡周邊景點,紅色點為西洋建築(洋行與安平古堡)分布處,黃點為廟宇分布處,紫點為其他。

  德記洋行為兩層樓建築,一樓原為職員宿舍,以一條走廊貫串其中,兩側各三間房間,二樓的配置亦相似,整棟建築外側有寬敞的迴廊,並以拱柱支撐,外牆為白色,看起來十分賞心悅目。目前洋行建築做為展示用。一旁則是著名的「安平樹屋」,為德記洋行的倉庫,樹屋屋頂早已傾頹,上面長了數棵碩大的雀榕,其根系在屋中「流竄」,再加上陽光只能從其茂密葉片中的縫隙灑落,光影效果奇佳,成為攝影愛好者必遊景點。東興洋行為一層樓建築,不過建築底座以咾咕石砌成,並設有通風口以防潮,正面欄杆採綠釉花瓶狀,是中西文化合璧的象徵;室內以一條走道貫串兩側房間。


  *德記洋行純白色的拱璧與迴廊。


  *德記洋行一景。


  *原德記洋行倉庫,長滿了雀榕,成為今日的安平樹屋。


  *安平樹屋一景。


  *安平樹屋內部,大概還殘留一些倉庫的模樣。


  *安平樹屋外觀。


  *安平樹屋一景。


  *東興洋行,以五個磚造拱圈加上兩側的白灰牆壁構成正面,底座以咾咕石砌成。

 

  *東興洋行建築底下的通風口。


  *東興洋行側面開兩扇窗。

  在安平的西方痕跡,就屬安平古堡與這幾間洋行殘留最多,也證明了安平曾經是繁華的「國際商港」。當然,除了外國人以外,臺灣人在安平所留下的史蹟更多,亦是饒富趣味,這將在下一篇做些介紹,繼續我們的安平追想。


一、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安平古堡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57)[台南安平] . 安平紀行(二):開台天后宮.安平古堡(熱蘭遮城遺跡)
3.維基百科-原英商德記洋行
4.維基百科-原德商東興洋行
5.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58)[台南安平] . 安平紀行(三):德記洋行.安平樹屋.海頭社魏宅 .延平街古井


2012.03.31造訪
2012.05.29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