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野地旅0667:姑仔律、三間屋與成廣澳祠遺跡[台東長濱、成功]


  *三間屋祠與後方的海岸山脈,頗有神聖空靈的感覺。

  在東台灣,除了青翠的山脈、湛藍的海洋,其實還有很多文化史蹟,其中許多主要的原住民部落,在日本時代都建有神社,藉以使原住民能夠認同日本的統治。這些神社多數規模不大,戰後絕大多數的神社都遭到拆除的命運,這些小神社主體建築也都消失殆盡,但還有些蛛絲馬跡,成為今日文化旅人到東台灣,可以四處尋寶的一個主題。

  儘管東台灣的神社建築確實很多,但找起來有些十分費勁。例如要找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的姑律祠時,就被滿農田中帶刺的草和鬼針草所阻(沒帶任何開路工具);要找台東縣長濱鄉的加走灣祠時,則因為資訊不足遲遲無法定位,所以,雖然早已在台灣神社列表標示了大致的位置,但還是有好幾間神社未能尋獲,本篇挑選三間較容易尋找的神社介紹。


  *姑仔律、三間屋與成廣澳祠位置圖。

  從台十一線由北向南行,首先會抵達的是姑仔律祠。姑仔律祠位於今日長濱鄉樟原部落,鎮座於昭和二年(1927),社格為社(在原民部落的神社為了和部落「社」名區分,另稱為祠),祭神有開拓三神、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昭和十二年(1937)的《新港郡要覽》中則記載為樟原祠。戰後,姑仔律祠遭拆除,神社原址改建為天龍宮,沒有留存下任何的遺跡,但宮前的階梯可能為神社參道所改建。


  *姑仔律祠現況。

  天龍宮是一間非常特別的廟宇,主祀神為瑤池金母,是屬於花蓮吉安慈惠石壁部堂所分支出來的母娘信仰宮廟,同時宮內也祭祀包公;宮內主事者潘金理是噶瑪蘭族人,篤信母娘,常到其他原住民部落幫忙法事,這些部落除了佔多數的阿美族人外,也有少量的噶瑪蘭族、西拉雅族或巴布薩族等平埔族人,據傳受母娘指示,也要讓原住民(平埔族)的祖靈受到祭拜,因此在天龍宮側,設立了「原住民族阿立祖文化紀念館」,裡頭原住民圖騰眾多,而且並不止於平埔族,被我們認為是高山族的原住民也一並納入,甚至還有閩南人與客家人。阿立祖信仰最大的特色就是「拜壺」與「拜石」,因此天龍宮前有許許多多的瓶罐,裝了水,祖靈就在其中,也立了許多卵石於廟前,有些寫上了平埔族公廨(請參考野地旅0223大庄公廨0235古令埔0009中埔公廨廟0324北頭洋慶長宮與立長宮)內的設施「通天柱」或「中柱」,祭品內有玻璃彈珠,不知是否與平埔夜祭中的「走標」(請參考野地旅0505飛番墓與北門神社0223大庄公廨)有所關係?

  更特別的是,據說曾有人在天龍宮起乩,是「昭和天皇」附身,說此處為他的住所,在請示母娘後,便在宮內刻放了一尊日本天皇神像。儘管姑仔律祠的祭神內,並不包含昭和天皇(或其他任何天皇),但這也代表著日本神道教文化在此的留存。更有甚者,潘金裡還在宮內掛了一幅耶和華像,天龍宮真可謂是族群與宗教的大熔爐。除了姑仔律祠(天龍宮)外,最多人造訪樟原的目標,應該是樟原教會(野地旅0355樟原教會諾亞方舟),也可一看。


  *宮前的拜石,除了土地公以外其他神明我都不認得,但這樣立石祭拜是平埔族公廨常見的泛靈信仰。


  *天龍宮,主體建築看起來就是個漢式宮廟,但廟前擺了一堆漢人宮廟少見的東西。


  *廟前的水罐,為阿立祖信仰中常見的拜壺信仰具體呈現。


  *這個立石上寫著中柱,可能指平埔族公廨中,用來和神明溝通的「將軍柱」。


  *通天柱應與中柱、將軍柱為相類之物。同樣是立石,有的則寫上泰山石敢當,便成了漢文化信仰中的厭勝物(請參考野地旅0055金門之信仰篇0223赤山村)。


  *日本天皇神尊。


  *以彈珠當祭品,不知是否與走標有關。


  *原住民族阿立祖文化紀念館內,琳瑯滿目的原民元素。


  *原住民始祖郡一脈祖靈,上面除了各個原住民族外,還寫了個「閩南族」。


  *這一邊則是寫了客家族歷代一派祖先。

  離開姑仔律祠這個讓人眼花撩亂的地方後,繼續往南尋獲的第二間神社是三間屋祠。此地為西拉雅族和噶瑪蘭族的聚落,據傳西拉雅族到此時,只有三戶人家,因而得此漢式地名,日本時代時將附近的阿美族加祿社、大俱來社、西拉雅族水母丁庄和三間屋合併,稱為三間屋庄,大正九年(1920)改稱三屋庄,昭和二年(1927)與姑仔律祠同時,三間屋祠鎮座,社格為社(祠),祭神同樣為開拓三神及平台之神。

  三間屋祠的保存狀況略優於姑仔律祠,尚存參道頂端一小部分水泥部件,以及水泥製神社本殿基座。由於三間屋祠本殿基座內部是中空的,目前被當成倉庫使用。要找尋三間屋祠,最好的方法是先找到土地公廟(整個聚落只有一間),神社本殿基座就在廟後的田中間,相較於姑仔律祠和接下來要探訪的成廣澳祠,三間屋祠所在之地位於部落外圍,仍然保有神社的靜謐、空靈感受,據說當地居民現有恢復神社的計畫。


  *三間屋福德祠,神社基座就在後方。


  *神社本殿基座。


  *本殿基座內部是中空的。


  *神社參道,通往台十一線的方向,目前只留存照片左下角的一小塊水泥。


  *神社本殿基座上面,用來架設木造本殿的構造。裡面現有一個測量圖根點。

  離開三間屋續往南,探尋到的第三間神社是成廣澳祠。成廣澳(野地旅0224成廣澳)是東海岸早期重要的港口,閩南語發音稱為「蟳廣澳」,意指此處的海灣形狀有如螃蟹的大螯(蟳廣)般,在早年航運技術尚未能克服大洋潮流、風浪以及平直多礁岩的海岸時,這個小灣澳是難得的可靠岸地點。大正五年(1916),當地商人溫泰坤建立「廣恆發」商號,並建立了海岸山脈以東的第一間洋樓。

  成廣澳祠於昭和十二年(1937)鎮座,由溫泰坤等人出資興建,社格為社(祠),祭神同樣為開拓三神和平台之神。與前兩座神社相較,成廣澳所在位置重要,又有富商的加持,成廣澳祠的規模自然是大了不少。今日成廣澳祠本殿遺跡仍有部分存留,但經在地人指示,被長到腰部一般高的雜草所掩蓋,沒有工具看不到。要領略成廣澳祠規模,也可從小路邊的一座大型石燈籠基座,略窺一二,這基座上有溫泰坤之名。神社鎮座之年,成廣澳改稱小湊,因此亦稱「小湊祠」。


  *廣恆發商號,因道路拓寬而部分拆除。


  *成廣澳祠大型石燈籠基座。


  *石燈籠基座(照片右方)在小路旁。


  *石燈籠基座旁的大片草地,應為成廣澳祠本殿所在。

  東台灣的神社存在時間並不長,大多是昭和年間所設,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神道教離開台灣,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不同的信仰,有的變成了教會,有的則成了宮廟(例如大港口祠),而沒有被其他宗教所取代的,則恢復成一片漫草。大自然正在慢慢收回人類曾經活動的痕跡。不過近年來,部份花東地區的居民,開始恢復各地的神社建築(例如林田神社已復建完成),不論是為了緬懷歷史、凝聚社區,或是發展觀光,可以想見的是,不久後的東台灣,應該會掀起一波神社巡禮吧。


一、參考資料
1.神社殘跡-姑仔律(樟原)祠
2.神社殘跡-三間屋祠
3.神社殘跡-成廣澳(小湊)祠


2015.05.29造訪
2015.08.23完稿



1 則留言:

  1. 拜石部分,地靈公地靈婆一般是類似地基主的信仰。O河伯公、水母娘娘感覺是客家信仰,客家地區很多伯公會冠上地名,例如花樹下伯公;水母娘娘相對少見但客家區有一些

    回覆刪除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