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生活札記:紀錄片《老鷹想飛》觀後心得


  *集思創意顧問公司負責人、台灣阿布電影公司董事長萬冠麗,以及《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包場的《老鷹想飛》特映會會後致詞實況照片。

  今天(12/11)很榮幸受到齊柏林導演的邀請,前往觀賞由梁皆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老鷹想飛》的特映會現場,其實老早就想進場支持《老鷹想飛》了,無奈我的行動力遠遠不如齊導,至今還沒有明確的動作,因此一受邀,二話不說就決定前往了。同行的還有現在在教科書公司擔任企劃的語玥,希望能激盪出一些不一樣的教育花火。以下是一些觀影心得,可能會有小小的爆雷,希望大家不介意。


  *《老鷹想飛》預告片。

  在開始述說觀影心得前,先講講一個小故事,那是在我當兵期間發生的。

  在花蓮的山邊當兵,站哨相當辛苦,幾乎是每天都有夜哨輪班。在站夜哨的兩個小時間,難免覺得時間過得極端緩慢,只好趁深夜抬頭看看滿天星斗,在天邊漸亮時瞧瞧日出太平洋,太陽出來後,能看什麼解悶呢?在上午大約六點到七點間,營區門口常有兩到三隻白鶺鴒,在大門附近捕食被夜間探照燈吸引來,天亮後尚未飛走的蛾類,雖然升下士之後就幾乎沒再站過大門衛哨,但還是很懷念仍是二兵時,羨慕白鶺鴒們自由自在得覓食、跳動、與飛翔。

  有一天,也是白鶺鴒覓食時間,我在大門衛哨值班正覺得無聊時,突然身後「蹦」的一聲,好像有什麼東西掉在營門之內。我猛得轉頭一看,居然是隻大老鷹,有多大?牠站在地面上,幾乎要到我的胸口這麼高,銳利的眼神看著我,自然散發出一股威嚴與氣魄。我們倆的距離不過大約三公尺,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到野生猛禽,而且居然這麼大一隻。事後回想,這應該是屬於台灣猛禽類中的王者「林鵰」,但不管牠的真實身分,我永遠忘不了那有如刺刀一般,直穿透人心的眼神,縱使我們的眼神交會只有短短數秒鐘。

  這是我與老鷹的邂逅,這類猛禽就是如此的迷人,你會震懾、迷戀於牠的氣勢。《老鷹想飛》中的老鷹,指的是另一種體型較小,生存環境與人類更為重疊的「黑鳶」,居住在港都基隆的生物老師沈振中,為了想要更了解黑鳶的生態,許下二十年之諾,並看到了黑鳶的許多「美麗與哀愁」。台灣的黑鳶在二十年前遭遇了不少的生存危機,導致數量急遽減少,但在沈振中老師觀察了其他國家的黑鳶生存環境後,發現其實黑鳶是很能適應人類存在的生物,但只有台灣黑鳶大幅減少,因緣際會下,終於察覺可能與我們長久以來的農業施作法有些關聯性。在協調農民改變農法後,黑鳶生存的機會似乎看到了曙光,希望仍然存在,但仍有待大家一起努力。

  這個黑鳶生態的案例,對比兩年前造成熱潮的《看見台灣》,敘事手法相似,主要訴求也類似,但《看見台灣》是從巨觀的、天神的角度,瞥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而《老鷹想飛》則是從微觀的、個體生物的視野,詮釋台灣環境的各種挑戰,可用「見微知著」來概括這部片子對環境的描寫。不過兩部片子最終所要傳達的,或許就是沈振中老師所說的那段話語:「我宣布我自己為土地國的一個國民,將永不停止的尊重,土地國中的其他份子。」

  兩部片子分別都可以給人一些省思,或許《看見台灣》比較能用「美感」引人入勝,《老鷹想飛》的鏡頭沒有那麼流暢,也沒那麼具有通俗藝術感,但偶爾略嫌紊亂的運鏡之下,我們不正能透過這樣的視角,和黑鳶一起飛翔在天際嗎?趁著《老鷹想飛》還沒完全下檔,對於台灣環境議題有興趣的人,下巴在此推薦可以去看看,從黑鳶身上,你會想到什麼?

  註:士林的陽明戲院確定會上映到12月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