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1年7月23日
野地旅0378:新莊老街尋寶[新北新莊]
*新莊地藏庵內宗教儀式進行中。
離開泰山巖(野地旅0377泰山巖與明志書院)之後,我們搭公車前往新莊老街。先祭了五臟廟,接著在地頭蛇伊特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莊老街巡禮。新莊的發展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間,當時漢人拓墾的區域向北拓展,在今日新莊的地區形成了新的聚落(新莊因而得名),並靠著大嵙崁溪(大漢溪)的水運而發達,無論是從上游的大溪一帶有商品要輸出,或者林口一帶的農產與民生用品買賣,都必須經過新莊,其發展更是早過後來台北盆地的商業中心艋舺、大稻埕。
歷史越悠久的聚落,可以說的故事就越多,舉凡建築藝術、宗教文化、族群分合等,新莊都可以算是台北盆地內屬一屬二的地區,我們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想把新莊老街的史蹟瀏覽過一次,卻發現新莊的內涵,這樣快速瀏覽是不會清楚的。縱然如此,但我也沒有很強烈的意願要把新莊的發展理的很清楚,或許可以請大家在後頭的參考資料中,找尋些蛛絲馬跡,而我在這邊,則試著討論一些平常比較少被討論的內容。
*新莊老街周邊史跡地圖。橘色線條為中正路、黃色線條為新莊路(老街)、深藍色線條為碧江街、紅色線條為環河路、淺藍色線條為米市巷、粉紅色線條為戲館巷。
在新莊老街,想要看到「老街」的風華,其實已經相當困難,現在的新莊路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家屋均已改建為現代平房,僅存一間林泉成商行,不過還是有些蛛絲馬跡可以來遙想新莊老街的規模。首先,幾間主廟的規模可以略知一二,西到東有武聖廟、慈祐宮、廣福宮,以及在環河路上的文昌祠,其密度與規模,在古老聚落裡頭均是相當難得的!
另外,老街長度大概也可以從老街兩側的兩間土地公廟來作界定。這類「線形聚落」有時候為了保護聚落居民不受孤魂野鬼侵擾,會在聚落外圍建立土地公廟守衛街道兩頭,兩間土地公廟均面朝聚落內部,因此在新莊絕大多數廟宇都坐北朝南的狀況下,兩間土地公廟的坐向顯得格外特殊。這類線形聚落土地公設置,也可以在宜蘭的頭城老街(野地旅0108頭城老街、野地旅0126再遊頭城老街)找到,而中南部的閩南人聚落則會有聚落主神派出的「五營」拱衛(野地旅0003口公館五營),客家人則會有「土地伯公」或「里社真官」把守(野地旅0008美濃鎮上)。
*新莊老街西側土地公,推測原本應該坐西朝東,但此類土地公廟經常擋在路中間,因此可能有重建、搬移過,使得現在是坐東朝西。
*新莊老街東側土地公,位於廣福宮前,此土地公的位置就相當符合線形聚落中,土地公廟朝內正對老街的坐向。廟內有光緒年間重修的匾額。
*林泉成商號,目前新莊路上唯一擁有日治時期洋樓立面的建築。
*新莊老街一景,大致可以看出早年街道規模。
另外一個可以遙想新莊聚落當年規模的,就是這條老街並不只侷限於一條街上,而是向兩側擴張逐漸成為一個面狀,目前這裡還留下了三條與老街垂直的小巷,分別是挑水巷、戲館巷和米市巷,並且在背河的一側建有八個隘門,不過今日只能在挑水巷的出口處看到隘門殘跡,隘門外則是今日的景德路,早年為後村圳所在,供應著新莊老街的飲水,直至日治時期新莊水源地完工後,才不再飲用圳水。
戲館巷顧名思義,就是有許多戲館聚集的小巷子,也是三條僅存巷弄中最寬的,由於新莊地區宮廟甚多,祭典、慶祝自然也就少不了這些戲班子,有布袋戲(例如著名的小西園戲班)、北管、南管等不同曲風聚集在此,當然今日已經是見不到這些戲曲的演出了。戲館巷中還有兩間磚造三合院,但比起一般三合院,可說是侷促多了,正是因為此處寸土寸金之故。戲館巷臨河側為港口宮,是民國八十年所建的新廟。
米市巷則大有來頭,早年的渡船在新莊港上岸後,白米聚集在米市巷,成為新莊最重要的糧倉,其中一位叫做「林平侯」的人在此替米商幫傭,後來自創商號,一躍而成台灣北部開墾最重要的商號「林本源」,也就是板橋林家的發跡人。林平侯後來為避械鬥,舉家搬遷至大姑陷(今日大溪),建立俗稱大溪城的「通義第」,經營稻米生意致富。米市巷底則是一間中西合璧式的磚造古厝,原為米市巷工人休息的寮房,漳泉械鬥後,新莊成為泉州人勢力範圍,為了監視板橋漳州人的舉動,因而建成兩層樓式的瞭望台,日治時期將此瞭望台改做「潮江寺」至今,一樓祭祀土地公,二樓則祭祀觀世音菩薩。
*挑水巷,十分狹窄(左);挑水巷旁的房子還看的到夯土建築的痕跡(右)。
*挑水象盡頭的隘門殘跡。
*戲館巷的磚造三合院,蓋了個仿照洋樓立面的門。
*戲館巷(左);牆上貼了一張紙,寫出了幾個特產:鹹光餅、豆干、偶戲、大鼓。
*米市巷。
*米市巷盡頭為潮江寺。
*潮江寺二樓看米市巷(左);潮江寺內侷促的樓梯已經傾斜,據說潮江寺結構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右)。
從這些老街的「支線」、兩間土地公廟等,已經可以大致看出當年新莊老街的規模,但新莊的繁榮,還是最具體呈現於四間古廟。歷史最悠久的是聚落中心的慈祐宮,始建於雍正七年(1729),原稱天后宮,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後改稱慈祐宮,隨後又經過數次整修,因此宮內牆上有相當多的重修碑記鑲嵌著。民國五十四年的大修,大致上使慈祐宮成為今日樣貌,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慈祐宮正面對著利濟橫移水門,是這幾年為了讓媽祖能再次不受堤防阻擋,直接看到大漢溪,而開設的水門。
慈祐宮作為新莊最古老的廟宇,其建築雖大多改建,但仍有相當多的古匾、石柱、楹聯等文物保留,另外在宮後有一「鎮火池」,早年械鬥頻繁,此池作為發生火災時就近取水救火之用,現在沒有械鬥了,鎮火池就成為一個景觀魚池。
*慈祐宮。
*慈祐宮正對著利濟橫移門。
*宮內模樣。
*眾多古匾中的一部分。
*鎮火池。
*重修碑記之一。
第二間古廟是位於老街西側的武聖廟,武聖廟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主祀關聖帝君,在當時為北台灣屬一屬二的大型武廟;咸豐三年(1853)板新一帶的漳泉械鬥波及武聖廟,慘遭焚毀,至同治元年(1862)才重建武聖廟。關羽在漢人信仰中有不同的角色,儒家將關公與孔子並列,並給予尊稱為「文衡帝君」或「山西夫子」,而儒家所衍伸的鸞堂信仰(野地旅0249喚醒堂與開成寺)則稱之為「恩主公」;道教則奉關公為「關聖帝君」、「三界伏魔大帝」等;而在台的通俗佛教稱關公為「護法伽藍」之一。在民生社會上,由於關羽重義氣、講信用的性格流傳,因此也成為了商業中的武財神以及警察的守護神。
武聖廟除了與慈祐宮一樣有眾多古匾、重修碑記外,還有個特色就是廟門並無門神,象徵關公武藝高強,不需門神守護;而武聖廟和慈祐宮之間的老街路段,便是早年新莊最為熱鬧的商業區,上述三條存留下來的窄巷都在此一範圍內。目前武聖廟為國家三級古蹟。
*武聖廟。
*以新修的廟宇來說,武聖廟的石雕是非常非常精美的!
*廟中有同治年間重修的八角龍柱。
*萬古精忠匾。
*重修碑記。
*一些石柱在重修後都放在正殿後方排排站。
第三間廟宇則是廣福宮,位於老街的東側,建立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早期的潮州籍居民奉祀三山國王。廟內另有「奉兩憲示禁碑」,以及另一方劉姓家族助廟買地的碑文,乾隆二十八年(1763),潮州劉氏家族開闢劉厝圳(萬安圳),壯大了潮洲籍的勢力,才有後來在新莊老街建廟的結果,縱然建廟的位置幾乎是在老街的最東緣。道光十四年(1834)的閩粵械鬥中,屬於粵人的潮州人敗北退出新莊,轉往新竹一帶,廣福宮便逐漸沒落,因欠缺維修經費,所以整建的次數遠少於慈祐宮和武聖廟,卻陰錯陽差的保留了最多古建築(大多為光緒年間整修後保留),也因此成為了新莊唯一的國家二級古蹟。
三山國王的信仰來自潮州原鄉的客家人,崇拜的是潮州饒平境內三座界山「巾山」、「明山」、「獨山」,在原鄉以巾山為信仰中心,但經過百年流轉,現在的三山國王信仰則以排行第三、法力高強的獨山為正神,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參閱些有關三山國王的研究。
*廣福宮。
*古樸的石獅與三川殿正面石牆。
*光緒年間所保留下來的三川殿主結構和圓形陽刻龍柱。
*奉兩憲示禁碑(左);正殿內也有光緒年間留下來的八角柱。
第四間廟宇則是位於環河路上的文昌祠。文昌祠最初為慈祐宮的附屬建物,光緒元年(1875)增設義私塾,因空間不足而搬遷到現址,成為新莊的文教中心。日治時期於文昌祠設台北國語學校新莊分教場,後來改為興直公學校,即新莊國小前身。文昌祠雖建於光緒年間,但卻有道光四年(1824)的古匾「世範儀著」在祠內,應是從慈祐宮一併遷過來的,這種「匾比廟早」的狀況,倒也少見。
文昌祠前有一敬字亭,造型古樸優美,早年為顯對文字的敬重,必須將所有有文字的紙張妥善蒐集後,一併在敬字亭焚燒;另外文昌祠正對著一麒麟照壁,與孔廟類似,不開正門,不知是否是與環河路修建有關?文昌祠內並無楹聯,則象徵著不敢在文昌帝君前舞文弄墨。
*麒麟照壁。
*敬字亭。
*三川殿兩旁精美的泥塑龍、虎堵。
*正殿,上有古匾。
*文昌祠不可或缺的,准考證放置處。
以上是到了新莊老街後,一般人比較會去注意的地方。下面則簡述幾個一般遊客較少注意的:
其一,新莊老街中可以找到幾間打鐵舖,打鐵舖的出現主要是早期此處為農業社會,需要不少鋤頭、犁之類的鐵器,目前全台灣打鐵舖所剩不多,不過在高雄鳳山的鳳山縣新城(野地旅0317鳳山縣新城史跡)也還能找到當年農業社會所留下的打鐵舖。
其二,慈祐宮附近即為新莊派出所,仔細看的話,就可以發現派出所後方有幾棟磚造老建築。此地為日治時期新莊的政治中心,派出所為新莊郡役所舊址,而一旁的農會現址則為新莊街役場舊址,在這後面的老建築,則是當年的新莊武德殿,目前呈現荒廢狀態,但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武德殿為推廣日本武道的大日本武德會會所,除了磨練戰技外,還有修養人心、磨練意志的功用,台灣也曾有過多間武德殿(野地旅0364武德殿攜手節孝祠)。
*新莊的打鐵舖。
*新莊派出所與農會,以前的行政中心所在。
*新莊武德殿之一部分。
*新莊武德殿主建築。
*新莊武德殿。
其三,老街以東之處,有一條路現名為「登龍街」,與主要道路中正路交會,「登龍」之名,並不是源於同音的「燈籠」,而是指「登上龍」的意思,原來登龍街與中正路交會處,原為日治時期新莊火車站所在,登的「龍」其實指的是火車!
其四,新莊知名的地藏庵(大眾爺廟)所在之地,屬於老新莊聚落之外,畢竟人鬼殊途,漢人聚落大多拒之千里。地藏王與大眾爺是因為多次械鬥造成許多人死亡而設的,今日大眾爺出巡則成了新莊地區最著名的宗教祭儀。地藏庵外,除了廟門前的四個石燈籠為直接奉獻給地藏庵外,其他的石燈籠、入口處的地藏庵標示、一對石獅(狛犬),均為原「新莊神社」所有,地藏庵內也還有當年神社所遺留下來的日式神輿,神社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位置在今日大漢橋下和泰汽車;補充一提,地藏庵最後方的牆上有多個老建築的雕刻保留,另有一對相當生動可愛的狛犬,應是直接奉獻給地藏庵,與神社無關。
其五,中正路上的「响仁和」鼓店,裡頭收藏有原台灣神社的太鼓,如果想要參觀,需團體預約。
*登龍街與中正路交會處,以前的新莊火車站所在。
*地藏庵入口牌坊,照片右側的石碑為原本新莊神社的社名碑。
*牌坊旁一對石獅,其實是新莊神社的狛犬,基座可看到奉獻二字。
*石燈籠,部分為新修,但可以看到昭和紀年。
*新莊地藏庵,裡面則有文武大眾爺,此時接近大眾爺出巡祭典,廟內十分熱鬧。
*地藏庵後方的一堵牆上,全是古老的石刻。
至此,快速而豐富的瀏覽了一次新莊的歷史,時間並不長,也沒有太多統整性的思考,不過也算是對地方文史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在累積了越來越多的見識之後,在新莊發現,其實以前所記錄下來的東西,都成了我觀察的重點,例如新莊武德殿我是回到家後才知道的,但其位置和建築形式卻讓我不得不注意到;又像新莊神社的殘件出現在地藏庵,也是因為之前看過了許多神社物件的四散,才有的感覺。
當然,新莊這一趟走下來,又多了更多的經驗了!
一、參考資料
1.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57)[台北新莊] .新莊老街(上)
2.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58)[台北新莊] .新莊老街(下)
3.擺接堡人的遊記-崩壞的新莊武德殿
4.神社殘跡-新莊地藏庵的狛犬
5.神社殘跡-新莊神社(2006.9.23 & 2010.7.24)
6.董芳苑,2008,《台灣人的神明》,前衛出版社,台北
2011.05.29造訪
2011.07.23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