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08:頭城老街[宜蘭頭城]

地點: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二月三日
性質:考察

---------------------------------------

  離開澳底海灘,沈淑敏老師提議,吃午餐之前順道去頭城鎮上的媽祖宮(慶元宮)去看看,俊緯學姐和老爸則先送林雪美老師到礁溪搭車回台北。我們將車停在慶元宮前庭的旁邊,走正前方的牌樓進去。前庭左邊有個碑記,寫了湄州天上聖母傳和立碑源起,右邊則有個帆影立石源起,提到了這邊的一些歷史。光緒九年時,有艘美國三角帆船擱淺於舊烏石港口,堵塞航路,船隻遂改在現在的頭城海水浴場(頭圍港)處登陸,在西元1924年時,福德坑的山洪暴發,堰塞了舊烏石港和頭圍港區,使得現在媽祖宮前形成沼澤一片,無法行船,多年過後,大樓林立,成為現在的模樣。

  沈淑敏老師注意到了,在媽祖宮牌坊(新建)處,馬路有一小段陡下的微地形,依照文中所指,媽祖宮前即為舊港所在,那麼那個陡下的微地形,可能就是當年的海岸(濱堤)所在,與台北市汀州路的高起可能是新店溪的自然堤(見野地旅0029新店溪河床)有異曲同工之妙。


  *慶元宮前牌樓。


  *慶元宮正面及前庭,有人在曬長年菜。


  *牌坊左邊的立碑。


  *右邊的帆影立石源起。


  *道路在靠近牌坊-紅綠燈處有一個落差約三十至五十公分(目測)的陡下。遠方全家便利商店處據說即為舊頭城港所在。

  頭城慶元宮被稱做開蘭媽祖廟,根據碑記,始建於嘉慶元年(1796),建材主要為砂岩,應為當時貨船之壓艙石直接利用,現在許多部分已經風化嚴重,廟方重新上色後,卻略失古意。慶元宮主祀天上聖母,據說是直接自福建莆田湄州分香,左殿奉祀神農大帝(五穀大帝),右殿則奉祀文昌帝君,三位神明都與當地的漳州移民生活息息相關,位於海岸的頭城,若從陸路,需經過淡蘭古道而來,跋山涉水,備感辛苦,恰巧此處為砂岸,舊頭圍港區有如一潟湖,泊船方便,海運較為發達,故需清代海神媽祖保佑;而神農大帝則符合漢人文化中「有土斯有財」的習俗,農業發達則社會穩固;文昌帝君的出現我猜想可能比較晚一些,有待查證,但根據近代頭城歷史,和平老街上也有不少有錢人家,更近代一點,頭城書法名家康家等俱是書香世家,或許文風鼎盛也與文昌帝君有關係。


  *開蘭媽祖,頭城慶元宮。


  *正門內側的寰海尊親匾,左側落款還署名「噶瑪蘭廳信眾」,為道光二十八年蘭陽信眾所獻。


  *正殿媽祖神像,據說是從前在大陸所造,雕工精美。

  這次照相照的不多,慶元宮的正殿前有道光九年和道光二十八年,兩任頭圍縣丞所題之門聯,也有許多咸豐、光緒年間的對聯,廟門石獅亦頗具古意,下次經過應多加留意。沒多做停留,我們便被慶元宮門前,垂直於前庭的和平街(頭城老街)所吸引,由於我印象中南段(慶元宮以南)的部分街屋較具整體性,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選擇了南段,而未走去北段的盧賛祥宅、吳宅等大戶和十三行舊址。


  *頭城老街地圖。橘黃色路線為老街所在,全長約五百公尺(用Google Earth粗估為470±5公尺),以慶元宮為中心分南北,另以南、北門土地廟為聚落邊界。

  做為漢人開蘭的第一個大聚落,頭城原本稱做頭圍,老街以慶元宮為中心,平行海岸,南北向發展了最初的市街,南、北各有一土地公廟,分別稱做北門土地和南門土地,守衛聚落,有點類似台灣中南部自然村中五營般的功能。從北門土地往南,分別是十三行、盧宅、新長興樹記等精美的宅邸,十三行從前是盧家的倉庫與店面,一側臨河,另一側則面對頭圍港,交通便利,據說有十三間並立,故稱十三行;盧宅則是頭城第一富豪盧家所有,綜合西、日、中三式的建築,看來特別與眾不同,前方水池則是舊頭圍港遺跡;而新長興樹記是以雕工精美聞名。


  *遠方路的盡頭處即是北門土地。


  *盧宅,中西日合璧建築。(資料照片:2006/10/08)


  *盧宅前水池,古為頭圍港的一部分,船隻可直接開到盧宅前,1924年山洪暴發後僅存此一小部分。(資料照片:2006/10/08)


  *新長興樹記的正面,木造雕塑十分精美,連「一層樓半」的上半層都有精美裝飾。(資料照片:2006/10/08)


  *新長興樹記,外觀泥塑也很精緻。(資料照片:2006/10/08)

  過了慶元宮之後到南門土地之間,雖無大戶,但市街保存較為完整,有源合成和陳春記兩間商號,共構成一美麗的大正型拱形走廊建築群,其側邊的排水口甚至有鰲魚雕刻,甚為精美,可惜陳春記內的居民,為了不讓縣文化局將之指定為古蹟,盡將立面上的精美雕工全數搗毀,十分可惜,現在只能從其斑駁的磚造房內,略見其昔日風華。


  *老街中新屋與舊屋錯落。


  *保有老屋的形式,一層樓半,上方半層樓做為倉儲使用,也是標準的前店後屋形式。


  *右側較高連三間為源合成,左側三間則為陳春記,照片最左是南門土地。


  *源合成後方可見雨水排水孔做成鰲魚的形狀。(資料照片:2006/10/08)


  *陳春記的側面,很可惜雕花被鑿毀了。(資料照片:2006/10/08)

  之前在因緣際會之下,得以略略接觸了一點點頭城鎮社區營造的活動內容(只是看了成果報告書並聽了些簡介啦),不過從此頭城老街之美(包含附近其他史跡)就深植腦中,前次(2006)專程到訪時,正巧中秋節有舉辦活動,整條老街看起來熱熱鬧鬧的,這次回到頭城,老街則回歸到了原本的寧靜,除了偶爾有幾個小孩子在追逐。雖號稱開蘭第一城,但靜謐的如鄉村一般。

  從頭城鎮在民國九十五年的《社區教育人才培訓基礎研習課程試辦點成果報告書》中,我發現參加的人有一半以上並不固定,或許與工作有關,然而,扣除了宜蘭社區大學、宜蘭大學等學者、相關諮詢人員後,實際在地參與的人數其實並不高,參與人的身分則多是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有個疑問,若「生活在此」的居民不能夠全心投入,改善生活,那麼如陳春記般不願配合的案例是否會更多?

  在區域地理課程中做了大溪老街的報告後,更深深體會到,如果一地的社區營造,並不能帶給居民更好的生活(精神或物質上),其實是難以持續的。大溪老街由於觀光發展,居民有所收入,自然有餘裕來進行或關心老街美化等營造工程,然而,頭城鎮在雪山隧道開通後,其交通上的重要性消失,加之原本年輕人口外流即相當嚴重(否則我也不會在台北),整條老街更顯得破落,似乎除了幾次節慶活動以外,就是死氣沉沉的一片。

  這時候我想起兩個人說的話,一個是我們的系主任陳國川老師,他總是在懷疑說「這些老街營造會不會到最後仍是徒勞無功?因為整體區位的改變,使得其地位不再重要,這不是營造就可以改變的事實」,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另一方面,前營建署署長林欽榮又告訴我「何必在意大溪如何營造的?社區營造是要改善『自己社區』的生活空間,而不是複製」!或許綜合來說,老街的消亡是時勢所趨,總有一天,老年人全數歸天,而年輕人通通外移,老街只剩空殼,保護只餘教育意義,而現在的營造,正是為了「目前」還住在老街的這批人,等這批人全數歸天或外移後,社區營造也就終止。

  頭城老街,現存宜蘭縣唯一的老街,其歷史價值是不容置疑的,而其社會意義,想必更值得我們去深思。這趟頭城老街匆匆之行,只走馬看花了半套(南段)老街,下次或許能夠更仔細的去看看它,體會其滄海桑田的歷史,以及何去何從的感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