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02:再到土牛溝[桃園楊梅]

地點:桃園縣楊梅鎮永平路草湳坡下(永平工商旁)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一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區域地理(帶隊老師-陳國川)

-------------------------------------

  從寫完野地旅0002號楊梅土牛溝,剛剛好現在是第0102號,相隔100篇又再度來到了土牛溝,真是一個有趣的機緣。將近兩年前,那時候是逐漸進入炎炎夏日的五月天,土牛溝中充滿了飢腸轆轆的蚊子,加上披荊斬棘,我們對土牛溝的印象十分深刻;這次去土牛溝,天氣剛好轉晴,北風仍冷冽,不過人在樹叢之中反倒覺得不冷。

  我們離開考察第一站,也就是大溪月眉一帶後,回到了大漢溪左岸,在台三線省道(員林路)的一個轉彎處,有一條看似水溝的水圳,我們車就停在水圳的旁邊,土牛溝所在的地籍,長期以來均為長條狀公有地,除了開鑿水圳、道路之外,難有用途,而這一條水圳就是當年土牛溝之一段,從其寬度仍能略見一二,當然,作為名稱辨識的「土牛」早已不復見。


  *阿川為了講解土牛溝,都爬到樹上去了。跟之前阿喜一樣都很帥。

  離開店子湖後,我們抵達了楊梅鎮永平路,靠近永平高中的一處老榮民住宅,入口處還插了支國旗,一旁的空地現在變成了新的建案預定地。繞過房子,往上走一小段路,來到了去年講解的彭姓客家祖墳,這次我們沒有再下去土牛溝了,反正以前已經體驗過,這次就在上面看即可。

  要說土牛溝的歷史,得從清代的漢番地權來說起,區域地理課上面的一本指定讀物,柯志明的《番頭家》一書中,延續了施添福老師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清代初年的漢番地權演變。長久以來,一屆又一屆的高中學生都知道,清廷領台初期,視台灣為海外之一隅,彈丸小島,故而有「忽略說」的出現,然而,一位外國學者邵氏柏透過了清廷政策的研究,發現國家機器如何透過政策去改變漢人、番人與朝廷間三方面的關係(地權制度),進而達到統治的手段,邵氏柏認為,清廷在地權上的政策,使得番人生存受到保障,漢人不敢無故進入深山野嶺這些容易孳生「禍亂之心」的地方,等於是「以番制漢」的政策,穩定台灣政局;同樣的情形之下,施添福則提到清廷對平埔族的重課、重役,導致平埔族流離失所等等。這些都是建立在「地權關係」的演變之下,而土牛溝在地權的認定上,則有「界線」的意味。

  土牛溝又稱土牛紅線。實際上我們探討紅線(舊界)的本質,是清乾隆9年時由福建布政使高山根據台灣的漢人、熟番、生番之間的分布關係,提出了「三層制」,乾隆11年時,由阿爾泰奏報皇帝獲准,乾隆15年時由喀爾吉善立碑定界,界內(界西)為漢人居住區,其地權主要屬於漢業戶所有,而界外平埔(界東)則為熟番地,由熟番自耕,地權屬番社,熟番和生番之間則以山腳為界,以熟番區隔兇悍的生番,確保區域平靜。

  後來在乾隆25年,閩浙總督楊廷璋因應漢人越界開墾嚴重而重新劃分的界線則稱為「藍線(新界)」,並在乾隆26年挑溝築牛,是真正的土牛溝所在;土牛新界較舊界略為東移,新舊兩界之間熟番與漢人混雜,地權則是屬於番社所有,由漢人為佃農繳番租,土牛新界與山腳間仍為熟番地,為熟番屯田。

  乾隆55年林爽文事件平定,此一事件證明了利用三層制控制族群活動是失敗的,因為林爽文部眾就曾經深入生番地界(集集到水沙連一帶),事後平定此事之大臣福康安在熟番與生番之間畫界,被稱紫線,大體延著山腳,但沒有明確的畫界,所以已經不可考。在土牛界與紫線之間,改稱「保留區」,性質也轉變為漢人開墾,但要繳番租的形式。

  至十九世紀,紫線(新番界)以西開墾殆盡,熟番保留區與生番地界之間,又有漢人前往設隘,並開發隘口附近,被稱做隘墾區,主要是在界外,從此,隔離西部政治文化中心與山區生番的,不再是熟番而是漢人的隘口。從此時開始,施添福將台灣西部分做三個人文區域,以土牛溝與新番界為界,從西到東為漢墾區、保留區和隘墾區。

  土牛溝可說是見證了清代的國家統治勢力擴張以及番漢互動的時間痕跡,漢人在此開墾有國家力量保護,以東則無。在這樣的背景底下,台灣的一些地表現象也就出現了歧異,土牛溝兩邊的開墾時間明顯有異,而新番界以東至今大多仍被稱作「原住民鄉」。


  *從老榮民家旁邊繞到後面去。


  *有國旗在飄揚。


  *一旁的土地準備要標售了,是否會威脅到土牛溝的存在呢?


  *隱約可見草叢中的土牛溝。

  我們比較感慨的,是事隔不到兩年,這全台灣最後一小段完整保留的土牛溝,也面臨了危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建築物直接蓋在土牛溝上,將溝填平,以這間榮民老屋來說,整個建築體就是蓋在土牛溝之上,然後這位老榮民還挖了一條「假溝」在自家門前,然而,現在填平就填平了,連想要掩飾一下「侵占土地」的罪過都沒有。什麼時候,這一小段土牛溝,也會被埋沒在公寓大樓之下呢?誰也說不準了。


  *中間一大塊林地中的某一處就是土牛溝,而左側已經被填平建了公寓,右邊還是墳墓區。

  看了網路上的搜尋資料,經過了快兩年的時間,大家還是找不到這樣的一個地方,這次我把切確的地圖截下來了,可惜電腦不太聽話,想要重製地圖的時候頻頻當機,不知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還是怎麼了,或許土牛溝真的只是想靜靜的躺在那裡。

  昨天(2008/1/8)看新聞,汐止市中與板橋、霧峰林家花園並稱「台灣三大花園」的周家花園殘存遺跡,因為有可能被指定為古蹟,而被產權所有人陽明海運給拆的一乾二淨。周家花園在鐵路興建時已經去掉大半,佔地1200坪的花園僅剩一角,但其華美的中西合璧建築仍受到文化保護人士重視;另外,高鐵苗栗後龍站的興南古窯也遭到苗栗縣政府拆除,讓保護人士淚灑現場,台灣僅存的八角窯和四方窯就成了一堆廢磚頭。

  不論是周家花園還是興南古窯,都受到眾人的關注,而楊梅這一段完整的土牛溝(土牛跟溝都還看的到),除了我們這些師大地理系的同學外,似乎是沒幾個人知道,網路上知名的一些旅遊作家,所搜尋到的土牛溝都是已經被特別標定,或改建為公園形式、水圳的,已經失去了與自然環境和原始人文背景的連結,河階、墳墓與土牛溝是一體的。現在,建案已經來到了土牛溝腳邊,什麼時候會爬上土牛背,然後被一腳踏平呢?

  明年?後年?
 
 
一、延伸閱讀
1.吳進喜,<北台灣三個人文地理區的形成與區域特色>,龍騰地理教學通訊編輯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