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宜蘭縣頭城鎮更新里、台北縣雙溪鄉坪溪一帶山區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四月五日
性質:旅行
---------------------------------------
我的老家在頭城鎮更新里,舊名梗枋,名稱由來有二說,其一為稍北的北關設有關隘,乃入蘭之檢查哨,用硬木板與木樁所隔,故稱梗枋;其二為曾有堅硬的巨石自山上崩下,以台語諧音而得名。兩者中以前者可信度較高。梗枋自清代吳沙入蘭(嶐嶺古道)起,便為重要的開墾道路必經之處,直到淡蘭便道的興起後才逐漸沒落,其興衰史大致與頭城(舊名頭圍)相呼應。除上述之官道外,淡(水)蘭(陽)古道則有大大小小數條支線或具有特殊用途的線路,成為一路網。
梗枋在數年前,經過實地考證(方法不明),大肆組織登山隊開闢「梗枋百年古道」,自頭城農場入口處起,登側稜上主稜線,越稜後進入淡水河流域之上游支流坪溪溪谷為止,接入坪溪古道。其介紹尚稱缺乏,網路上遊人亦不多,然而如果稍加詢問老家附近的親戚,他們都會說山上有山路可以爬到山頂,看來似乎不假,於是決定擇日試登。未免原路來回感覺乏味,查明後決定接坪溪古道,往南走再接象寮古道前往外澳里,呈環形連走。此三古道皆為淡蘭古道路網之一部份。
*梗枋、坪溪、象寮古道連走地圖。深綠色線條為梗枋古道、紫色線條為坪溪古道、淺藍色線條為象寮古道、粉紅色線條為產業道路、灰黑色線條則為走錯的路徑。註:海岸線數值高程模型資料不完整,故無法呈現真實海岸線邊界。(按圖顯示連結)
我們一大早起床後,在7-11解決午餐,經過龜山車站、紫霄宮(五穀大帝廟)後,沿梗枋南溪旁產業道路上山,台灣藍鵲頗多,興奮。至頭城農場入口處,見有一小小的「梗枋百年古道」路牌,見獵心喜,便由一旁的產道進入,誰知不久後產道消失,進入果園,且越深山越荒廢,跨越一條小支流後,來到一片廢棄蓮霧園,無路可尋,不願冒險下,決定折返,回到頭城農場入口,來回花費約一小時。
*台灣藍鵲。
*我們走錯路的產業道路(右)。
*廢棄蓮霧園,無路徑。
詢問頭城農場售票員,確定梗枋古道入口實為產道入口旁的一小條階梯步道,便高興的拾級而上,不過一連串的階梯馬上讓我們上氣不接下氣。兩旁是農園,除了陡了些,還算愜意,不久,遇到廢棄古厝一間,門牌為更新路138號。已經喘到不行的我們,終於遇到一個十字路口,有路繼續上切,左側路下山,應該是錯的,我們選擇了右側較平緩且路基明顯的行走。此處稍有展望,可見梗枋溪出海口處的沖積扇,以及左側的梗枋漁港南堤。
彎回陡上的古道後,路基漸不明顯,上切益發吃力,緩慢行走。自頭城農場起點約九十分鐘後,抵達稜線鞍部,風大稍歇,吃了點餅乾。鞍部樹上有小型路牌,往右指向坪溪、灣潭,往左指向象寮、石空,行前看Tony旅記,雖往坪溪方向烏山26號民宅僅需五分鐘,但為節省時間,決定省略此段,取左行,再度上稜,從此開始上稜、下稜、上稜、下稜反覆數十次,路陡且滑,蜘蛛多,且眾人輪流遭到螞蝗襲擊,純鎰被大螞蝗吸了一堆血,血流不止,還好處理後無大礙。在此段山稜,只能以藍天隊登山條為指引前進,若無登山條,必定迷失。
經歷莫約一小時多的時間,突見稜線下有產業道路路基,比對GPS圖層,確認該產道才是原定要走的坪溪古道,推斷在鞍部我們應取右行,才能先抵達坪溪古道,然後沿著好比「康莊大道」的泥土產業道路前往象寮,根據Tony說法,這樣走從梗枋古道到象寮古道,僅需數分鐘的時間,然而我們走稜線卻花了超過一小時,其崎嶇難行之程度,遠非我們行前所想像,且我們應該一輩子都不會再來這條路了!下切至產道,交會口有台灣省政府保安林界樁,至此為坪溪古道段。
*梗枋古道一連串的階梯。
*更新路138號廢棄古厝。
*橫向小徑,經查為廢棄產業道路,繞半圈可回到古道線上。
*遠眺梗枋溪出海口附近。
*遠方開闊處即為鞍部,路基不明顯。
*坪溪側山壁,頗陡。
*喜見野生蘭花。
*樹洞中發現樹蛙卵和小蝌蚪。
*路徑非常不明顯,雖處於稜線但四周均是樹木,無法判識四周方位,只能依靠紅色登山條。
*下切至坪溪古道(圖右較平坦的路徑),仍陡。
*台灣省政府保安林界樁。
接到坪溪古道,此路確實好走,僅約數分鐘,遇叉路,左轉下切為象寮古道,直行通石坑山、石空古道,取左。象寮古道路徑略有崩塌,共三處路基流失,可通行。路基較窄,但狀況仍好過梗枋古道段與稜線段,遠遜於坪溪古道段。行數十分鐘,遇登山隊伍自另一條叉路下切至象寮古道,準備下山,遂同行,在該隊引導下,抵達一叉路口,取左可達匠寮(象寮)聚落遺址,取右則可至象寮古厝,我們取右,不久抵古厝,為一夯土建築,上覆約13層茅草,外牆部分傾頹,內有古董級家具,還有小台電視機。
登山隊在此開伙用餐,我們三人續往下行,不久抵達產業道路,右方道路為上坡,於是取左,但不久也上坡,且越往北行,判斷為走錯路,不過續前行。不久過鄭墓,對面山頭則有公墓,續前行左側山上有百年游氏古墓,清道光年間所立,剛掃完墓,墓園清晰可見,但在各方地圖、旅記上均未標示。前行不久,見溪谷中建築眼熟,居然回到了頭城農場來,而沒到外澳去,真是令人詫異。
*遇登山隊。
*路基流失,仍可通行。
*遇叉路,取右往象寮古厝。
*象寮古厝,夯土牆面與茅草屋頂。
*室內家具,均為骨董。
*對面山頭的靈骨塔。
*百年游氏古墳。
回到梗枋古道的出發點,完成環形,不過這個環小了一些。梗枋古道之陡與山稜線之難行,令我們印象深刻,如Tony所懷疑,如此陡峭之路徑,豈會有商旅行走,且象寮、石空均離宜蘭較近,走梗枋也有違常理,加上途中部分道路為產道遺跡,更讓我想確認這條路是否存在,於是利用中研院圖資,搜尋1904年所繪製完成的「台灣堡圖」,發現象寮、石空、坪溪三古道均有標示「小徑」,然而梗枋古道處則無任何標記,反倒在頭城農場內部,溪谷附近有一小徑,或許該小徑才是真的梗枋古道?
由於手中史料不足,加之對於「梗枋百年古道」探勘的方法一無所知,因此不便對此下定論,但我和峻鳴的討論結果,此路途前段較像坡地種植青菜的農民所開的農徑,而後段靠山稜部分,則像是登山隊伍所開出的道路,登山者不多,因此荒煙蔓草一片。至於山稜線,絕非坪溪古道,而是我們誤走,以後要登梗枋古道者應注意才是。
不論我們所走的古道是否為真,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梗枋古道位於我老家後方,終於趁著年輕力壯,來體驗一下自己家鄉的氣息,讓我有了更深一層對於鄉土的認識與感念,縱然是累得像條狗似的,不過還是很高興。另外,值得慶幸的是沒有找林怡一起來,否則又白又嫩的皮膚被螞蝗盯上,林怡豈不嚇哭!且這條路連男生走都跌跌撞撞,何況是女生?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天雖然氣象預報會有鋒面籠罩,但下山前仍未下雨,使山路狀態不至於糟到難以前進。
也有可惜的地方,就是象寮古道的另一個石造土地公廟,因為返程走錯路而錯過了,希望下次仍有機會一探究竟,但我不想再爬梗枋古道了,若能從石空古道上切,或許也是個好方法。
安...我也是梗枋人.你们好強ㄛ..那裡我都不知道..感謝你讓我對自己的故鄉多一深層認知
回覆刪除原來是老鄉
刪除歡迎多走走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