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30:枋橋四古廟[台北板橋]

地點:台北縣板橋市府中路、館前西路附近,慈惠宮、迪毅堂、接雲寺與一旁大眾爺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十八日
性質:旅行

---------------------------------------


  *板橋市公所附近古蹟略圖。本文介紹慈惠宮、迪毅堂、接雲寺和大眾爺廟,順提板橋。大觀義學與枋橋建學碑於後另有文章,林本源庭園暫不補列。粉紅色虛線為排隊鑽媽祖轎底的人龍!

  最近越來越貪玩了,既不想讀書也不想做報告,看了一些別人的網誌,想要挑選一個比較近、容易前往的地方,最後選定了TONY所列的板橋四大古廟。我其實對「大」字有點意見,接雲寺旁的大眾爺其規模與一旁的福德廟相若,而迪毅堂也不大,所以標題就把大字給去掉了。至於「枋橋」,則是板橋的舊地名,應用台語發音。因為是臨時起意,只約了純鎰跟一位台大地理大三的夥伴吳奕辰同往。

  搭捷運到板南線府中站後,走三號出口,沿著府中路往西前進,很快的看到大大的「廣告」,告訴我們媽祖廟(慈惠宮)就在面前。遠遠看去只覺得廟前交通壅擠,當下沒有想太多,就走了過去。一到廟門口才發覺,哇塞,超多人的耶!經過純鎰提醒,才想起原來今天是「媽祖生」的日子,難怪人這麼多。好不容易擠到了廟門口,發現在排隊,原來是排隊鑽轎底的人龍,無甚興趣。進到三川殿,俱已改建,沒啥特殊的地方,不過人擠人,加上人手一束香,那香煙在廟中徘徊,越積越多,有種雲深不知處的感覺,但非常的嗆人。

  慈惠宮的媽祖來自新莊的慈祐宮,是慈祐宮中的「二媽」。咸豐三年(1853)時發生大規模漳泉械鬥,死傷慘重,隨後漳、泉大老協議言和,便是因為新莊慈祐宮媽祖的指示,並將二媽移駕至板橋,並進駐乾隆十五年(1750)時初建的老慈惠宮。後來於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成現在規模,後來又多次修建成如今面貌。

  在一樓隨意照了幾張,趕緊逃離,前往二樓尋找古匾,看到了「聖神功化」匾,匾上寫「甲戌年…擺接保街莊眾等敬立」的字樣,上一次甲戌年是西元1994年,六十年一輪迴來看,應該是西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時所立,與同治十二年建廟時間相比十分接近。雖然如此,此匾之完好與閃亮亮的程度,讓人不得不懷疑是複製品。同樣在二樓,外牆中間的門聯與橫批,寫著古樸的隸書,年代為同治十三年,看起來就比那匾額更像是古物。據說還有同治十二年的匾額保留,然而慈惠宮今日只是人擠人,不欲久留,隨手照了幾張照片,迅速閃人。


  *慈惠宮,人潮眾多。


  *有祭祀用三牲(雞、豬、魚)。


  *一樓三川殿,人擠人加燻死人不償命。


  *聖神功化匾,新的像複製品。


  *二樓外牆,慈惠宮三字與左右門聯為同治十三年所建。


  *慈惠宮的戲台非常有趣,蓋在對面公寓的二樓呢。

  離開慈惠宮後,我們向南走,往迪毅堂的方向前進。赫然發現排隊要鑽媽祖鑾轎的人龍,居然一路沿著南門街轉館前西路,再轉入大東路,幾乎要圍繞一整個街區了,人潮之洶湧讓人咋舌!避開人群,抵達迪毅堂在地圖上的位置,卻不見任何廟宇的蹤跡,縱然我出發前查資料得知,迪毅堂是個殘破不堪的廟宇,卻沒想到在鐵皮的掩護之下,幾乎已經和四周的現代化建築融為一體,看起來只是個髒亂的角落罷了。

  入口處掛有迪毅堂的牌子,其中迪字已經掉了。資料顯示堂口有惡犬,走進一瞧,果不其然,只不過是把相機的開關打開,那金黃色的大狗就對著我們猛吠,似乎天天吃喉糖,嗓子好的不得了。這一吠倒引來了一旁住戶的注意,一位先生趨前問我有什麼事情,我示意想參觀一下迪毅堂。這裡不曉得是違建還是私人產權,不過很明顯大狗就是他們家養的。雖然有位小女孩幫我拉住了大狗,並且喝止牠,但我很怕他拉不住,狗就衝上來咬我啃我,仍然只敢在堂外照照相,堂內據說有大正年間古匾「勇氣猶存」,也就算了。

  迪毅堂門口寫著「迪毅冠全軍,當斯時披堅踏銳;義憤摧勁敵,受其賜報德酬勳」的對聯,其首字相連為「迪義」,與堂名不符,煞是奇怪。內祀徐元帥,本名徐才,生前為板橋林家的武傅,在數次的漳泉械鬥中,屢屢幫助漳州籍的林家擊退敵人,後來在一次械鬥中喪生,林家為紀念徐才,設立迪毅堂祭祀(建廟年代與慈惠宮相當)。因此,這間廟可說是台灣早期族群互動的見證,不過這樣的見證卻在風雨中飄搖,屋頂破了個大洞,管理員由一隻狗充任,甚至連去年(2008)一連串的「板橋城一日遊」活動行程中,四古廟獨漏迪毅堂,一切的破敗和無視,都與當初林家的尊崇有所落差,迪毅堂徐元帥當初奮勇殺敵的精神,現在或許只存於大狗狂吠外人了吧,令人不勝唏噓。


  *迪毅堂,殘破外貌中,燕尾訴說了他曾經的風華。


  *迪毅堂正門口的木梁,不曉得會不會因年久失修而傾頹。


  *迪毅堂內部,徐元帥的神像。


  *迪毅堂匾,上寫民國乙卯年孟秋,板橋市市長郭正一敬獻的字樣。時間應該是民國六十四年,搞不好是這整間廟最新的東西。

  離開迪毅堂,往接雲寺和大眾爺前進。接雲寺為一佛寺,主祀觀音菩薩,建於咸豐六年(1856),為四古廟中年代最早者。與迪毅堂相同之處在於,接雲寺的建立,也與械鬥、林家有關,北台地區自從嘉慶十四年(1809)的漳聯粵械鬥泉州人起算,歷經道光六年(1826)、十三年、十四年、二十七年、咸豐三年(1853)、五年、六年等多次械鬥(有漳泉、有閩粵、有分屬不同堡、有官民械鬥),沒幾年就要大亂一次,咸豐六年(1856)位於現在中和的慈雲巖,因其燈火被認為破壞風水,而屢次遭到泉州人破壞,林家便在板橋建立接雲寺來承接慈雲巖的香火,也因此得名。一旁的大眾廟(武大眾爺)則是收容這數波械鬥的死者。

  板橋林國芳建立接雲寺,除了保護慈雲巖香火不斷,更重要的是,祭祀觀音菩薩希望能達到「族群和解」的目的,不過在此之後的咸豐十年(1859)發生了大規模械鬥,一旁的大眾廟(武大眾爺①)便是收容這數波械鬥的死者。隨後在同治元年(1862)也發生了漳泉械鬥,看起來效果並不是很好。

  撇開血腥的歷史不談,光看接雲寺建築本身,既不像慈惠宮改建的幾乎一乾二淨,也不若迪毅堂破敗的快要垮光光,接雲寺的石造部份門面,年代從咸豐到昭和都有,而現代建築補強也做得很好,受到當地居民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除了在1973年時,在《清除臺灣日據時期表現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的推波助瀾下,把很多日本天皇紀年改為民國紀年的粗糙塗改外,基本上保存完好,且極具歷史意義!相較之下,大眾廟與福德廟已經重修殆盡,古意盡失。另外頗為意外的,廟埕上有單一一個石燈籠,而且還點著火,雖不做燈用(猜測現在是拿來燒紙錢點火),但還是很新奇。


  *慈雲佛門,可以看到接雲寺與慈雲巖間的關係。


  *廟中石壁的書法十分優美,也頗具歷史。


  *咸豐七年的石獅子。


  *正門的對聯,書法很棒!為板橋林國芳所捐建。


  *慈悲救世匾,大正四年(1915)所捐獻。上面的藻井則出自於大師陳應彬②之手。


  *隱隱約約可看到民國的字體底下,有大正二字的刻痕。剛好大正與民國紀年相同,筆畫又少,最易修改。


  *大眾廟,屬於武大眾爺。


  *福德宮,無甚特色。


  *廟埕前的石燈籠,點火中,使用的是油,造於昭和十五年(1940)。


  *石燈籠全貌。

  在接雲寺內逛的同時,看到其正殿有「種諸善根」匾,特別引起我注意。寺內百年古匾有五幅,百年石柱九對,為何獨對此匾產生興趣呢?原因在於我在別的文獻上,看過捐獻者「莊正」!前面許多地方都提到,板橋地區主要是漳州人的居住地,而接雲寺更是承接被泉州人破壞的慈雲巖的香火,而莊正是何許人也?莊正便是北台灣泉州人的領袖之一!

  漳人的寺廟中,為何會出現泉人的贈匾?我在此留下一個線索:捐贈年代為同治十三年。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而我在下一篇「大觀義學與建學碑」文中,再給大家一點統整性的解答。


  *種諸善根匾。

  來到接雲寺另一個不能錯過,但看完後又會覺得錯過也沒差的點是「枋橋」舊址,板橋地名的由來便是因為有一條跨越公館溪③的木板橋,現在公館溪已不存在於地表,而枋橋自然早已腐敗,近年來板橋市公所將之重建,不過有如一般公園中的小木橋,毫無古意,不看也罷。在哪裡呢?就在接雲寺前。


  *很弱的板(枋)橋舊址。

  我們歸結一下這四間廟的歷史,都與族群有關係,慈惠宮分香自新莊慈祐宮,新莊為泉人地界,媽祖指示兩方人馬應和好,故讓二媽進駐板橋,並讓兩廟廟門遙遙相對,以示友好;迪毅堂則是紀念械鬥中所死去的武傅徐才;接雲寺承接被泉人破壞的慈雲巖香火;而大眾廟更是多次械鬥中的無名死屍。板橋四古廟所展露出來的,都是清季械鬥與族群史的研究題材,在認識板新地區的族群歷史、族群地理時,絕不能錯過任何一間,每間廟宇雖然現在的境遇不同,但在歷史時間軸上,卻都是一脈相承。希望台北縣政府、文化相關保護單位等,對於這些廟宇不要大小眼,慈惠宮古蹟所剩不多、大眾廟改建殆盡、接雲寺則保存完善,上述三者因信徒眾多而頗受重視,然而迪毅堂的傾頹,卻可能只是一次強颱或強震的事情,卻連歷史建築都未登錄,官方明顯失職。

  下一篇文章將提到大觀義學,將可為四古廟的歷史地位做一總結。
 
 
一、參考資料
1.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99)[台北板橋].慈惠宮.迪毅堂.大眾廟.接雲寺(板橋四大古廟)
2.na5–e5世界–島唄を聞きましょう!-2009.4.9板橋迪毅堂、接雲寺、板橋國小
3.新莊文史工作會-清代分類械鬥對新莊、板橋地區之影響
4.天下數位影像館-陳應彬
5.接雲寺-文藝之豐
6.板橋慈惠宮

二、註釋
①武大眾爺:專指因武鬥、戰爭而死去的無名屍。
②陳應彬:祖籍福建漳州府南靖人,先祖來台後定居於台北盆地擺接堡的廣福庄,即今天中和一帶。中和的廣濟宮可能是他初次參加建造的寺廟建築,成名作則是大正八年(1908)主持北港朝天宮的改建,被人們視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其作品多保有濃厚的漳派特色,與當時漳、泉、洋混合的潮流不同。
③公館溪:流經板橋的一條小溪,現已地下工程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