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野地旅0101:店子湖[桃園龍潭]

地點:桃園縣龍潭鄉店子湖
日期: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一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區域地理(帶隊老師-陳國川)
---------------------------------------
  遊覽車爬了好一段上坡,窗外盡是紅色的紅土礫石層,差不多到頂之後,我們下車,看見的地形是四週有陡崖,頂部略有起伏的台地地形,這邊就叫做店子湖台地,在地形面上被稱作赭土緩起伏面(LH)① ,由古石門溪沖積後經過多次抬升,後來又有河流切割,形成現在破碎的緩起伏面。店子湖台地剛好分隔了大漢溪流域和鳳山溪流域,由於台地呈長條形,走向為西北-東南向,我們去的時候剛好迎東北風,冷的要命!不過也因為視野開闊,風也不小,吸引了一些人在這邊玩遙控飛機。

  *紅土台地,遠方是軍方的微波站。
  我們在背風面的茶園稍微停留,講到了清朝北台灣引以為傲的茶業出口,茶的種植環境要排水良好,土壤微酸,台地旁的坡地排水極佳,紅壤也是呈酸性,故此地大量的種植了茶葉,種好之後陸運至大溪,再轉由水運到淡水出口。種茶的另一個原因,老師從土地膳養力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台灣南北的差異,同一時期的北台灣,茶提供了二十萬的婦女勞動機會,還有五萬的男性勞動機會,而南台灣的甘蔗提供兩萬個婦女勞動機會,以及五萬五千個男性勞動機會,其中對於婦女勞動人口的差異在於,採茶需要許多的女工用手工採集。也因為這樣,清朝末年的政治、經濟中心都轉往北方,若沒有這一段歷史,現在馬英九說不定在台南辦公?

  *背風面的茶園,剛好是一個很棒的穴,但是右半邊的茶園都拋荒了。
  但是,後來台灣茶葉受到外部市場的競爭,如錫蘭紅茶、阿薩姆紅茶等,廉價的茶葉使得台灣逐漸高漲工資底下所產出的茶失去競爭力,此區的市場便由外銷轉向內銷,但又碰上「台灣經濟起飛」,內銷市場偏好較高檔的茶葉,而在這一代紅土台地所植的茶,因夏日陽光曝曬率太高,茶葉面會產生革質,使茶喝起來有點澀澀的,品質不甚佳,只能用作茶包使用,需求大量減少,加上年輕人大量外出工作,使得此區茶園大面積的拋荒,有的甚至已經長到兩三公尺高,再不然就是被台灣中低海拔的優勢草本植物菅芒所取代,變成了大片的菅芒原,裡頭穿插著幾株茶樹或相思樹②。
  區域地理的課程和其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到了一個考察點,其實考察的是一個面,也就是相關連的區域,這可以讓我們以後在思考一些地表景觀時,不再只是看到當地的外表環境,而更能想到大範圍的地理背景和歷史淵源。

  *老師說在茶園上課比較有「情境」。
 
 
註釋:
① 赭土緩起伏面(LH):近年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另有研究懷疑此一地形面的存在與否,故我們應謹慎使用此一名詞。
②相思樹:在茶園中種植的主要目的為遮陽,提供休息之用,此外,相思樹古稱「香息木」,是重要的木炭製作原料。在菅芒原中,因為菅芒根系緻密,加上生長快速,很多植物都會被其所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