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野地旅0002:土牛溝[桃園楊梅]

地點:桃園縣楊梅鎮幼獅工業區
時間:民國九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性質:地理系考察-台灣地理(帶隊老師:吳進喜、林聖欽)

---------------------------------------

  假設你若看到一條深溝,深約六尺到八尺,寬約六尺的大土溝,其中一邊的溝緣由人工堆積的像是牛背,那恭喜你,你非常有可能是見到了土牛溝了。

  土牛溝建造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當初建造是為了分隔漢人開墾地和原住民領域,由人工開挖,並將挖出的土堆在靠漢人領域一側,形似牛背,故得稱。由於此處為公家出資開挖,因此從清代開始,土牛溝的土地就一直為公家所有,日據時代到民國時期也都如此,因此土牛溝的土地絕少有私人開發,但在寸土寸金的台灣,這樣的狹長畸零地,經常被作為道路而填平,因此土牛溝至今大多已不可見。

  地理系考察由老師帶領著,遊覽車先進入了楊梅的幼獅工業區,經過幾個轉彎,下了幾個河階面,逐漸進入楊梅地塹的區域,在高位河階第三層(LT3)層下車,附近有些工地,很明顯可以看出台灣台地的特殊地層,也就是紅土礫石層。我們順著一條小小的產業道路,轉進另一邊甚至幾乎可說杳無人煙的路徑,那裡的蚊子像是餓了一整年一樣,突然將近八十人闖入此地,就成了他們口中祭品。我們在這邊,除了仔細看腳下的路徑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將數量有限的防蚊液傳到需要的人手上。


  *所謂的產業道路,其實早已經雜草叢生。

  正當我們覺得奇怪,為什麼走沒幾步,老師腳步停下來了?蚊子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急,此時才發現,老師取出了開山刀,行徑路線偏離了原本就已經是草高五十公分以上的產業道路,向山坡上切了進去,大約走了二十多公尺,可以看到走在前方的同學大致上是走在一個平坦的面上,直到我也走上去了,才發現,原來我們走上牛背了!我們的左側,就是漢人的地界,右側是土牛溝,過了溝就是平埔族人的領域。整個溝旁、溝上都長滿了樹叢、藤類,我們簡直就是走在叢林中。


  *一行人轉進了剛用開山刀劈出來的路。


  *走上牛背了。

  既然來到了土牛溝,當然就要進溝去一探究竟,大批人馬陸陸續續的下到溝中,眾人好奇的眼神,終究還是敵不過來勢洶洶的蚊子群,簡單看過之後就匆匆上到了另一邊的平地。平地上我們可以見到幾個稍具規模的墳墓,從墳墓的樣式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客家人的家族墓。由於漢人認為墓是至陰的地方,所以絕對不會將墓放在聚落內,因此,就將墓建築在聚落外緣的地方(也就是土牛溝邊),而雖然有土牛溝阻隔漢蕃的有形界限,但卻無法阻隔有心人士,以致於還是有大批漢人越界開墾。


  *下到土牛溝了。


  *土牛溝的深度可以和這位同學比較一下。


  *紅土礫石層,台灣的台地大多屬於此種岩層,年代約為一萬年。


  *吳進喜老師好帥。


  *深溝站了好多人。

  客家人基本上沒有個人墓,只有家族墓,在撿骨、洗骨之後,就將先人遺骸移至家族墓,象徵團聚。此處墳墓上的字樣中,我們可以從「太孺人」看出這是客家人墓,古時廣東地區客家人戍衛有功,皇帝將所有去世的客家婦女均封為孺人,雖然是一個最低品的官員夫人稱號,但也算是個封號,因此就這樣沿用了下來。一旁還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骨灰罈,墓旁有房間,據說骨灰都放在裡頭。


  *家族墓。我們在人家的家族墓上面講課。


  *墓牌上的字,可以看到太孺人的字樣,一旁地上的就是骨灰罈。

  離開了客家墓,我們另覓途徑,經過一個小規模三合院的後方,繞了出來,這麼一看才覺得,我們剛剛走的路真的是所謂的「披荊斬棘」。

  稍微看了一下網路上有關土牛溝的資料,不少網路旅遊聞人都曾經試圖造訪土牛溝,欲窺探究竟,但從各方提供的地圖看來,似乎在尋找方向上都略有失誤,因此大多數的人都未真正的抵達土牛溝。在這邊,吳進喜教授提供我們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在此處工業區有一個規模很大的「中華汽車」工廠,它旁邊有一片大片住宅群,在這住宅群和中華汽車中間的一條巷道,就是古時土牛溝所在之地。大多數人會找不到土牛溝,大概是迷於它「牛背狀」的外表,將路邊田埂誤認為土牛溝,由於土牛溝所在地一定是公有地,所以不會被私人開發。而從中華汽車旁的巷道,垂直於一旁高速公路的這一線,就是土牛溝的途徑了。


  *老師所坐的這個梯子便是土牛溝填平之後的其中一段。


  *圖中兩棟房子之間就是土牛溝的所在地,現在是一條巷子。

  現存完整的土牛溝,僅有楊梅此處不到五十公尺的一段,因緣際會之下沒有被開發,希望能夠就此保持下去,不要連這有如「萬里長溝」的土牛溝,它的最後一段也消失了。

  或許,還是讓它靜靜的躺在叢林中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