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

野地旅0317:鳳山縣新城史跡[高雄鳳山]


  *鳳山縣新城澄瀾砲台與護城河。

  在高雄的兩天兩夜如何安排行程,困擾了我一段時間,繼高雄市的部分有柴山(野地旅0314柴山大道、少女峰與柴山南三角點連走野地旅0315高雄忠烈祠)、陳中和墓(野地旅0316陳中和墓)的行程後,很幸運的在高雄縣鳳山市(即將變成高雄市鳳山區)有一位非常熱情的楊叔叔在等我,在我大約是國中的時候,這位楊叔叔曾經讓我進到高雄港渡輪的船長室,讓我印象深刻。這次雖然楊叔叔不知道我要去哪些地方,但說可以騎機車載我,真是一大福音。

  詢問過高雄的朋友之後,大致上將這次鳳山行的目標放在鳳山縣新城遺址中,去尋訪僅存的三個砲台以及一些廟宇,還有高雄地區最重要的水利設施曹公圳的遺址。原本估計用走路的大概會花掉我整整一天,現在有人可以載我,便無什麼後顧之憂。這天和楊叔叔約好在捷運鳳山西站見面,我只跟叔叔說,有廟就看,於是就這樣出發了;由於接下來的行程並未有系統性的順序,因此以下將打破旅程順序來描寫鳳山縣新城的踏查。

  鳳山縣有新城,相對就有舊城,舊城位置在今日高雄市左營地區;在康熙六十年(1721)時,朱一貴起兵攻陷當時的鳳山縣衙,隔年知縣劉光泗建立土城,為台灣最早的縣城,然而城池位於山丘之間,倘若敵人佔據四周山頭高處,無異是甕中捉鱉;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莊大田於南部呼應,再度攻陷鳳山縣城,使得縣城殘破不堪,兩年後鳳山縣衙遷至下陂頭街(即今日鳳山),並建立竹圍城,為鳳山縣新城之始;嘉慶九年(1804),知縣吳兆麟興建新城,有城門六座。

  然而新城落成的兩年後,吳淮泗率眾攻佔鳳山新城,眾人覺得新城不夠牢固,遂有重修鳳山舊城(左營)為石頭城之舉(道光五年,1825),然而,或許是因為在鳳山新城待久了,左營石頭城建好後,也未見衙署搬回舊城;道光十八年(1837),鳳山知縣曹謹積極治理鳳山地區,六座城門增建城樓,並於縣城增設四處砲台,並利用曹公圳水引至城外充作護城河,鳳山新城防備於焉完成,也注定了接下來的時光,左營的舊城只是空有軀殼,沒有地方官員進駐。

  當時的鳳山新城六座城門,分別為外北門(題額「郡南第一關」,現存於高縣文化局)、北門(平朔門)、大東門(朝陽門)、小東門(又稱東便門、同儀門)、西門(景華門)、南門(安化門),外北門並未與縣城相連,但是扼守著當時新、舊鳳山縣城之間的連接道路;這些城門今日除了小東門外,其餘都已經在日治時期拆除。縣城的六座砲台分別命名為平成、訓風、澄瀾、迎恩,另外兩座因無題額出土,故暫名為東南、東北砲台,砲台雖與城牆相連,但彼此俱為獨立砲台,依形勢而建,故每個砲台外觀皆不相同;今日只餘平成、訓風與澄瀾三個砲台。


  *鳳山縣新城城門配置圖,粉紅色線條為城牆範圍,淺藍色線條則為現存之護城河(東側較粗為鳳山溪);黃色直線段長300公尺。截自Google地球,資料來源為廖德宗之探查結果,成果發表於《高市文獻第二十一卷第四期,97年12月》。


  *鳳山縣新城砲台配置圖;黃色直線段長300公尺。截自Google地球,資料來源為廖德宗之探查結果,成果發表於《高市文獻第二十一卷第四期,97年12月》。

  從上面兩張地圖來看,鳳山縣新城的形狀與其他台灣城池的方形、圓形大不相同,是比較像橫躺的心形(元寶形),其原因尚未查到資料。今日的鳳山縣新城遺址只能從僅存的三座砲台、小東門與老照片稍稍一窺其規模,而護城河的部分,縣城東側直接利用鳳山溪作為護城河,其他部分則引曹公圳水環繞城牆,今日南段大多已被覆蓋,僅留靠近鳳山溪側的一小段,而以西側的護城河保存較完整;另外小東門外側留有當時跨越鳳山溪的「東福橋」,然而民國九十年潭美颱風造成鳳山溪水暴漲,沖毀東福橋,其橋墩殘件重新立於小東門南邊的溪畔,而小東門外仍能見到當時的殘件。


  *小東門(東便門),由城內向城外照(左)。在東福橋上看小東門,前有福德祠。


  *小東門外的重修東福橋碑記,立於同治年間(左);鳳山溪,已經槽化(右)。


  *可以看到現在新的東福橋下有舊東福橋殘件,河道旁六角形基座標示著民國九十年被沖毀前橋墩的位置。


  *東福橋被沖毀的橋墩殘件,基柱為咾咕石,上段則是磚造塗泥灰,橋面則是花崗岩條並排製成。


  *訓風砲台,看起來不甚起眼。


  *訓風砲台上方,前面即是鳳山溪,溪畔規畫為公園。


  *平成砲台,保存最為完整,上方有垛牆,可惜上不去(整修中)。


  *平成砲台前方護城河,為曹公圳系統。


  *澄瀾砲台內側,可看到旁邊有銃孔。


  *澄瀾砲台外側,為六角形砲台,下方為護城河,亦是曹公圳系統。

  除了城池外,城內目前則保留了不少的廟祠、古蹟,其中以雙慈亭、龍山寺、曹公廟、城隍廟和鳳儀書院較為著名,另外還有一些特色街道,如家具街、佛具街、打鐵街等。


  *鳳山縣新城內這次有造訪的古蹟位置圖。截自Google地球,資料來源為廖德宗之探查結果,成果發表於《高市文獻第二十一卷第四期,97年12月》。

  照順序來,首先我和楊叔叔來到了龍山寺。全台灣名為龍山寺的共有五間,分別位於淡水、萬華、鹿港、台南與鳳山,以興建年代排序,鳳山龍山寺僅次於台南龍山寺,為第二古老的龍山寺,五間龍山寺均自泉州晉江龍山寺分靈而來,均主祀觀世音菩薩。鳳山龍山寺的位置接近縣城東門,門外即為鳳山溪,常有商旅自此上岸(小東門的碼頭),水運發達的條件與其他各地龍山寺相同。根據李乾朗教授的考證,認為鳳山龍山寺興建年代應為乾隆初年,現被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內有古匾七幅、古碑三塊,另外建築華麗,又以三川殿的木雕窗最有特色;龍山寺於民國七十四年重修,為地方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製造精美的龍堵(虎堵一樣精采),應該是泥塑,上方是具故事性的剪粘作品。


  *古匾之二。


  *兩側廂房為日治時期增建。


  *鳳山龍山寺三川殿正面,兩側為木雕窗,造型精美極富藝術價值。

  同樣在縣城東南方,在龍山寺以北,靠近小東門處,則是著名的打鐵街;打鐵街的位置比龍山寺更接近碼頭,早年來往的農民為了要開墾土地,鐵器是絕對需要的,但由於鐵器笨重,因此鑄造的商家大多會集中在靠近碼頭的地方,台灣其他的打鐵街也有類似的分布。由於打鐵十分費力,加上現代機器製造方便,打鐵這個行業逐漸在台灣消失,不過何其有幸,這次不但看到有打鐵舖、鐵器用品店仍然營業中,更親眼目睹有人正在打鐵,也看到了老鐵舖中的磚造風爐。


  *打鐵街,還有幾間鋼鐵用具專賣店在營業,擺了滿地的鋤頭。


  *打鐵街老屋中真的有人在打鐵!


  *貨真價實的鐵匠(左);磚造風爐以及古老的機器(右)。


  *打鐵街的老屋外牆,與打鐵這個行業一樣充滿了滄桑感。

  離開打鐵街,一路直衝鳳山縣新城對角線處的曹公廟;曹公即是道光年間的鳳山知縣曹謹,到任鳳山之前,因台灣南部冬、夏季雨量不均,種田得看老天爺,倘若一有差池,便會陷入飢荒,也因此民亂頻繁;曹謹到任後,勘查轄區,最後決定自下淡水溪(高屏溪)九曲塘一帶開圳引水,灌溉農田,使得原本的看天田變成可以灌溉的農田,水稻收成也從一年一穫變成兩穫,人民得以溫飽,亂事遂消彌於無形。當時的台灣知府熊一本便將此圳命名為曹公圳,與台北的瑠公圳、彰化的八堡圳(野地旅0243八堡圳取水口與林先生廟)等地方重要水圳齊名,並由知府在道光十九年(1838)立「曹公圳記」碑紀念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曹謹病逝於河南家鄉,鳳山鄉里為感念曹謹的勤政愛民,於咸豐十年(1860)在鳳儀書院中建曹公祠祭祀;明治三十三年(1900),時任台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巡行至鳳山,見曹公祠破敗,遂於平成砲台旁現址興建曹公祠,並訂定陽曆十一月一日為曹公誕辰,加以祭祀,至今未變;民國六十年,高雄農田水利會重修曹公祠,並將幾個石碑移置於曹公祠前;民國八十一年,據傳玉皇大帝升曹公為城隍,於是曹公祠內陪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正式改名為曹公廟。


  *曹公廟,廟前的石獅則換成羔羊跪乳和烏鴉反哺(象徵飲水思源和不忘本)。


  *曹公圳記碑。(碑文見此


  *曹公圳記碑旁的碑林,右起為「和順流芳」碑、「新建龍王廟碑記」、「禁碑」、「鳳儀宗祀五子並立院田碑記」碑以及「迎恩」砲台橫額、「東門」橫額。


  *東門(左)、迎恩(右)橫額,均為曹謹在任時所修建,原無漆金。


  *曹謹祿位,民國五十六年重修。


  *曹公廟內的曹公祠舊匾,為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題。

  離開曹公廟,繼續往鳳山的另一間古廟前進,也就是鳳邑城隍廟;鳳邑城隍廟在嘉慶五年(1800)時,由鳳山知縣李丕煜所興建;城隍廟在扮演的角色上,就像是陰間的知府、知縣,所有城隍廟中均有「你來了」匾額與「大算盤」兩個配件,前者象徵人們中就會到城隍的管轄之下,後者則算盡人們在陽間的是非善惡,因此也經常具有教化的功能,與書院並列。廟後殿有「忠節流芳」勒石,為紀念林爽文事件中殉職的官員。值得一提的是,城隍廟前的一對石獅,其形態與一般石獅相異,原來是昭和十年(1935)鎮座的鳳山神社狛犬,由於一般來說,社右應為閉嘴的哞形狛犬,社左為張嘴阿形狛犬,因此此處的擺放方式已經調換左右,而且原本的狛犬擺放應是橫向,而非現在的直向。


  *鳳邑城隍廟外觀,可以看到兩隻狛犬的擺放方向是直放。


  *大算盤,大正八年(1919)製。


  *現在擺放在廟右的狛犬近照,犬首微微向左轉,可以想像原本應該放在參道左側,這樣子犬首才會有面向外面的感覺。

  鳳邑城隍廟旁,便是台灣規模首屈一指的鳳儀書院;鳳儀書院創由鳳山知縣吳性承發動捐款捐地,貢生張廷欽監造,於嘉慶十九年(1814),共有三十七個房間,與一旁的城隍廟共同負擔起社會教化的功能;由於年代久遠,現正由縣政府斥資整修中,這次我只能遠遠的看著鐵皮底下的書院。


  *書院的入口。


  *整建中的書院。

  接著來到比較位於縣城中心的雙慈亭;雙慈亭的開基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末年,原本祀奉由舟山群島所迎來的觀音佛祖,稱作觀音亭;後來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自泉州迎媽祖入祀,觀音佛祖退居後殿,由於兩者均為女性神祇,故改名做雙慈亭。雙慈亭歷史悠久,前方的道路也因為佛具的需求而成為了家具、佛具街,頗具特色。寺內古匾眾多,值得一一細看。


  *雙慈亭,外觀已改建。


  *乾隆年間的石鼓(左);寺內尚有一些古老的石柱(右)。

     
  *寺內眾多的古匾,顯現不凡的歷史。

  最後我們前往玉皇宮,俗稱天公廟;始建草堂於嘉慶年間,咸豐年間正式建廟,民國五十九年,正式成立管理委員會,並大興土木改建玉皇宮,成為美輪美奐的廟宇,而現在,玉皇宮再次整建,雖無古意,但卻是鳳山人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玉皇宮,整建中,但香火仍然鼎盛。

  這次鳳山縣新城之行,雖似走馬看花,漏掉了不少東西沒看(例如城隍廟就沒細看,鳳儀書院也無緣得見),不過也讓我對於台灣南部的一些歷史與地理約略的有一些初步認識,下一次若有機會,或許可以再把這邊的史蹟摸得更熟透一些,說不定,還能夠發現什麼更有趣的歷史或地理事實唷。



一、參考資料
1.冬烘居部落格-高雄行腳38-鳳山雙城記之城南巡禮兼訪曹公圳遺跡(091017)
2.廖德宗(2008),〈鳳山雙城古道踏查〉,文化研究月報,八十八期
3.維基百科-鳳山縣新城
4.台灣大百科全書-鳳山龍山寺
5.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處-鳳山龍山寺
6.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處-打鐵街
7.飲水思源-曹謹與曹公圳的故事
8.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處-鳳山城隍廟
9.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處-鳳儀書院
10.神社殘跡-鳳山神社(2008.9.8)


2010.12.19造訪
2010.12.24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