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7日

野地旅0324:觀音山硬漢嶺迎風望遠[新北八里]


  *觀音山硬漢嶺硬漢碑前合照,碑上面是觀音山基點。

  藉著踏上日治時期禮佛者的腳步(野地旅0323五股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順便踏上當年憲兵隊訓練的路途,也就是鼎鼎有名的硬漢路,硬漢路通往觀音山最高峰硬漢嶺,海拔高616公尺,上頭有硬漢碑,登上了硬漢嶺,看到硬漢碑,似乎自己就是硬漢一條!觀音山是一座擁有二等三角點的山頭,天氣好時視野極佳,北可見淡水海岸,往東可看到大屯火山群與大半個台北盆地,往西則可看到八里地區;這次登觀音山,雖然天氣算是這幾天以來最好的日子,不過空氣中仍瀰漫著朦朧的感覺,展望普通,但仍能看到一些東西。

  從凌雲禪寺旁邊登上硬漢路,大約有1700階的上坡等著我們去挑戰;硬漢路跟高雄柴山的好漢坡(野地旅0314:柴山大道、少女峰與柴山南三角點連走)相比,都是一路向上爬坡,也都是累死人不償命,不過柴山好漢坡的距離較短,坡度較陡,而且沒有明顯好走的階梯;觀音山硬漢路比較長比較緩,憲兵隊以及後來的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都幫忙鋪好石階了,安全性比較高。雖然如此,觀音山硬漢路還是讓人走起來氣喘吁吁,大腿肌肉有明顯地感覺到乳酸堆積。


  *硬漢路,有憲兵隊立的碑(左);不斷陡上為了成為硬漢(右)。


  *登觀音山的路途中看到一個石佛基座,上寫南無離怖畏如來,應該不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的石觀音基座,可能是額外的石佛吧。


  *路邊有背水隊提供的水可喝。

  時序接近午時,我們終於看到了硬漢嶺的牌樓,有許多山友在此休息、聊天、補充體力,而我們則快步前進到山頂,觀看這絕佳的展望。看的到的包括台北港、八里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淡水漁人碼頭、公司田溪、竹圍紅樹林、關渡平原、社子島、二重疏洪道以及蘆洲一帶的平地,視野寬闊。在蘆洲西邊的山區,也可以隱約看到「中坑穹丘」的地形,很可惜相機不比人眼,拍出來沒什麼感覺。


  *觀音山附近地圖。


  *硬漢嶺牌樓。

  從硬漢嶺可以看到幾個主題,以下分別簡述:

  淡水河口,北岸為淡水區,可以看到漁人碼頭,也可以看到淡水除了淡水河以外,最長的河川公司田溪,只不過天候不佳,沒辦法看太遠,不然應該可以看到更北邊。淡水的平地大致上是從大屯火山群的各條大小溪流所沖積出來,公司田溪亦是其一。據傳,在荷蘭時期,東印度公司便有在此地開墾,該區域被稱作公司田,是公司田溪的名稱由來。


  *山頂遠眺淡水河口,照片最左為台北港,照片最右側遠處為公司田溪口。

  淡水河口南岸則是八里區,而台北港商港就開在此處,另外建有64號快速道路連接台北盆地內的大都會區,是大台北地區除了基隆港以外,另一個商貨進出口的選擇地;台北港雖然在目前是作為基隆港的輔助港,不過由於台北港的泊區較為寬闊,可停泊比基隆港更大的船體,因此大有取代基隆港的意味存在,當然,位於台灣西岸的港口一定會有的淤積問題,是台北港發展取代基隆港最大的障礙。


  *淡水河口,左岸八里側為挖子尾沙嘴,右岸為漁人碼頭。

  從觀音山往東看大屯山的方向,可以見到此處淡水河兩岸為較平緩的階地地形,有人判定為古台北湖湖階的殘餘。約在二十萬年前大屯山爆發時,熔岩流阻斷了關渡以北、龍形以南的淡水河道,使得台北盆地形成一堰塞湖,湖泊形成後,其上的波浪逐漸侵蝕湖源,形成小規模的平坦地;後來湖源侵蝕切穿關渡河道,古台北湖水瀉乾,就留下了有一定高度的平坦地,如今日竹圍、關渡之間的平坦區高地、獅子頭山側的平緩低矮丘陵地。


  *大屯火山群,山下為竹圍紅樹林,觀音山側則為龍形地區。


  *照片左側為關渡地區,一些平坦的高地上建了不少高樓,便是湖階地形。

  三水匯流使得觀音山南方成子寮到萬年塔一帶,成為了風水寶地,從古至今有眾多名流在此埋骨;風水學稱「氣遇水則止」,因此有三水匯流之處是氣最旺盛的地方,而此處背靠萬年塔山、成子寮山等,後方還有祖山觀音山,風水形勢渾然天成。所謂三水,指的是主流淡水河、支流基隆河與塭仔川,其中塭子川已經變成了二重疏洪道。二重疏洪道上原有成州村與洲後村,但洲後村現在已經因為長期淹水而消失;一般的說法是,民國五零年代,因為颱風豪雨造成台北部分地區淹水,因此研議要將淡水河最窄處(關渡與獅子頭間)炸開,故將獅子頭山靠河處炸開,增加流幅,不過此舉卻導致海水倒灌時長驅直入,使得低窪的洲後村積水不退;另有一說是五零年代時,因為台北盆地工業發展快速、人口大量聚集,造成地層下陷,使得水流不暢,積水不退。不論原因為何者,最終都導致洲後村遷村、建設二重疏洪道的結果,風水寶地也因此不甚完美。

  與洲後村有相同命運的,還有關渡平原最外側,長滿水筆仔的「關渡自然保留區」,這部分還牽涉到一些人為工程的影響,等之後有機會,再來和大家分享。


  *三水匯流,左為基隆河,中為淡水河主流,右為塭仔川(現為二重疏洪道)。


  *關渡平原,右下方為關渡大橋。

  在觀音山南側,若仔細觀察地形,則可發現五股坑山、成子寮山一帶的淺山稜線,大致呈一個圓形,北邊則對著觀音山群中的鷹仔峰,南方另有一開口為觀音坑溪所切穿。圓形稜線正中央有一東西向的凸起小丘,地名為中坑。這個圓形稜線區的丘陵山地與其中間所包圍的地區,被稱作「中坑穹丘」地形。穹丘是火山地形的一種,其形成原因為地底岩漿庫受壓,岩漿向地表擠壓卻無裂隙可噴出或力量不足以爆破地表,使得地表凸起呈圓丘狀,稱為穹丘,倘若穹丘未被侵蝕,則表面仍為原本的岩層(例如原本水平的沉積岩層,可能因擠壓而略呈弧狀凸起),下方則有深成岩分布。

  中坑穹丘圓形稜線外側山坡,坡度較緩、較平,為順向坡;而圓形稜線內側較陡,為逆向坡,此種岩層特性可從等高線、Google地球中的地形模擬一窺一二。而在下圖中A到A'之間的連線,其地形剖面可看到,若將被觀音坑溪與其支流所侵蝕的部分連接,大致呈一個凸起圓丘狀,B到B'連線所切出的地形剖面亦有此特性。

  曾有學者懷疑中坑的圓形稜線為一塌陷的巨型火山口,但此處缺乏火口爆裂證據,而此處岩漿庫最後沒能衝破地表,或許是因為找到了觀音山的爆裂口,在南方的萬年塔山也有玄武岩出露,亦可能是個小規模的火成岩脈;今日此處已無火山活動。


  *中坑穹丘地形圖,紫色線為穹丘外圍稜線。


  *上圖A到A'線段地形剖面圖,紅色虛線為假想侵蝕前穹丘地表。


  *上圖B到B'線段地形剖面圖。


  *從Google地球上看中坑穹丘與觀音山。

  從觀音山頂真的能看到許多的景物,而且二等三角點的展望,其實僅次於一等三角點,但大台北地區一等三角點中,展望最佳的七星山(野地旅0032七星山)常年雲霧籠罩,大棟山(野地旅0306:大同山、青龍嶺、大棟山連走)和土庫岳(野地旅0313:更寮古道、土庫岳、栳寮古道環形)與獅子頭山,一來高度不足,二來山頂因樹木茂密而毫無展望,因此有人管理維持展望的觀音山,反而是比較好的眺望點。心中暗自盤算著夏天颱風季,趁風雨前的寧靜,再來此處登高望遠,或許我將能看到更多的東西。如有機會,再和各位分享,這種迎風而立的感覺。



一、參考資料
1.楊貴三等,2011,《台灣全志‧土地志》,〈地形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北。


2011.01.22造訪
2011.01.27完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推銷、商業行為、情色與謾罵字眼,違者將逕行刪除留言。